APP下载

新时代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与对策研究

2019-08-31葛成莉

生产力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甘肃省现代化农产品

刘 伟 ,葛成莉 ,陶 鹤

(1.兰州财经大学 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2.甘肃省高校区域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101)

“四化同步”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入了新阶段,开启了新征程。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兴旺的主要内容,更是整个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保证。与先行省份农业现代化不同,甘肃省的农业现代化有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及内在的本质要求,甘肃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更加艰巨、发展过程和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发展现代农业的难度更大。

一、甘肃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与其传统的农业现代化所显示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等物质投入为主的特点相比,新时代的农业现代化更具有生态化、组织化、技术化、经济化的特点。与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先行省份相比,甘肃省一些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及发展模式具有相似性,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过程追求物质投入效率、实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但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资源禀赋、区域特征、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又决定了其特殊的发展历程。

(一)多元模式的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甘肃省多元模式的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各产业区的主体功能逐步凸显,农业产业布局逐步优化。随着甘肃省农业现代化“365”行动计划有序推进,政策扶持的精准实施,陇东、陇中的旱作农业示范区,河西及沿黄灌区的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和甘南等草原牧区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三大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区的特点基本显现。2018年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南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三大产业布局的主体功能。甘肃省农业产业布局及主要任务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甘肃省农业产业布局及主要任务

(二)农业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基本实现了农业水利化,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甘肃省年末耕地面积356万公顷,同比增长0.1%。有效灌溉面积1 129.9万公顷,同比增长1.2%,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农业机械化率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水平。2016年,甘肃省的机械化率约为51.18%,同比增长2.78%。三是基本实现良种化,农业科技贡献率稳步提升。2015年,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2%,计划2020年达到55.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覆盖。由此可以看出,甘肃省农业正逐步由单纯的资源要素投入型向依靠科技进步型转变,农业生产的风险大大降低,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三)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农业发展外部环境得到改善,一是农业政策调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出台了许多战略性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一系列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各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经营与市场有效衔接,农业资源有效配置,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国民经济反哺农业的力度越来越强,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通过传统农业自身发展而实现,必须建立在国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农业进行反哺。2017年1—11月甘肃省财政对于农业的补助为407.1亿元,增长了5.3%。同时,各级社会组织也加大了对于农业的投资,更加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三是农民的非农化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农民非农化更加有利于土地集中,为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提供了可能。

二、甘肃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一)资本原始积累的障碍

任何形式的增长和发展都是建立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之上,代表意识形态层面的制度、政策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代表发展基础的原始积累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不例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对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要求的最小资本量的要求与其他产业相比要更大,而产业的资本原始积累高度依赖于经济发展的总水平。而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因此,在农业的投入及政策支持上,与先行省份相比,从总量和效果上看都有很大的差距,以及各种农业生产必备要素的原始积累水平很低,都增加了推进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依据甘肃省农业产业布局的三个主要区划来看,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陇东、陇中旱作农业示范区次之,草原牧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最低,并且各个区域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因此,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表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上述结果出现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自然禀赋差异及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等一些客观的原因所导致的,这也决定了甘肃省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非均衡发展的过程。如何科学地制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在推进和实施过程中分地区、分阶段、分类别进行差异化的扶持政策是一项任务繁重、要求较高的任务。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别突出。截至2017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底甘肃省人口总计2 625.7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 407.64万人,仍有约53.6%以上的人口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但甘肃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难以在短期内吸收如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劳动力大量滞留在农村,又使得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这是目前研究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两难,也是甘肃省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四)农业内部阶段性矛盾突出

农业发展在面临许多外部压力的同时,内部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致使农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内外交织、矛盾叠加的新阶段。一是农业生产资源过度利用与利用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受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大量的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地资源过度使用带来的农田重金属污染、面源污染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治。另一方面由于现有农业收益率低于其他产业而导致的劳动力流出致使大量农地闲置。二是农业产出效率提升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农业的增长方式决定了农业的产出效率的提升是建立在农业生产过程工业化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强调把近代工业化中的机械化、化学化要素引入农业生产,由此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发展的不可持续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凸显。三是提“质”与增“效”之间的矛盾。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有其特殊的要求。农业生产的“质”更多强调的是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其发展趋势和要求是绿色、有机和生态。农业生产的“效”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在农产品价格受多种制约的条件下,效益的体现更多的是产量的增加,现行的农业发展条件导致产量增加的基本途径就是工业化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过程,这与农业发展“质”的要求相矛盾。四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而农产品价格上涨面临多种制约,农业效益提升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压力增大。

三、甘肃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

(一)发展特色农业的现代化是理性的选择,局域特色农业的现代化是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和着力点

1.特殊的区域结构决定着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甘肃省狭长的区域特征导致了自然禀赋、气候条件、区位优势等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的差异性非常显著,这就决定了甘肃省农业应该结合客观的自然条件和初步形成的区域农业特色,走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化从而提升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一是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有基础。甘肃省三大农业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即陇东、陇中的旱作农业、河西及沿黄灌区的高效节水农业和甘南等草原牧区的草原畜牧业,现有的农业区划所形成的已有特色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有特点。传统的农耕文明、特殊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劳作方式、特别的农产品产出等已经赋予了甘肃省特色农业的基本符号标签。三是特色农业发展有积累。甘肃特殊的区位形成了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并有很好的延续,这就为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和比较优势。

2.局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影响着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与先行省份相比,甘肃省的农业现代化要复杂、艰巨得多。因此,甘肃省的农业现代化将是一个很长的非均衡发展过程,具体模式有可能是多种类型的。各地区必须依据自身经济发展的条件,如经济规模、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综合考虑,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在推进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分地区、分阶段、差别前进、多种模式、分类指导的原则。甘肃省局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要因地制宜的结合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等大力发展适合的特色农业现代化。

(二)完善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保险制度是解决农业风险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一个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太完善的环境下,高风险是农业发展的显著特征。一是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农业生产过程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显著提高,自然灾害频发等不确定性因素致使农业生产过程具有较高的风险。二是农产品经营的风险。由于农产品经营的市场不发达、信息不对称、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特色农产品依然出现区域性“谷贱伤农”现象。因此,要在短时间内降低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保障平均收益率的农业收入来调动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完善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的保险制度是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逐步加强区域农业发展的适度规模是降成本、补短板的有力举措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在长时间内处于规模经济阶段,因此区域农业适度规模的扩大是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举措,是补齐甘肃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主要短板的基础条件。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建立在农地承包及农民的兼业经营基础上的小规模经营是甘肃省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小规模经营状况一直在延续。研究可知这样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对于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必须坚持。文章基于规模经济的动态思考,提出应该在考虑技术水平进步、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发展局域适度规模的农业经济。一是降成本。适度的农业规模会由于采用大型高效设备、标准化和简单化、大批量运输及管理的协同效应等原因所产生的产品的规模经济、工厂的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经济及产业的规模经济四个层次的规模经济性,从而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二是补短板。基础设施、技术、必要资本量积累等甘肃省农业发展的突出短板可通过集中性的政策精准扶持、要素集聚等方式有效化解,避免由于多主体分散小规模经营所带来的扶持政策低效率,同时,对于小规模经营所带来的技术、必要资本量积累等“瓶颈”要素可通过规模化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增加这些“瓶颈”要素的回报率达到吸引进入的目的,从而有效化解甘肃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短板。

(四)经营制度创新是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制度创新的关键

立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和现实的省情、农情,推进甘肃省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既要调整农业生产内部的资源引导机制实现优化配置,也需要强化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外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根本。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制度包括土地制度、农产品经营制度、农业融资制度、科技投入制度和人力资源制度等。未来一段时间,农业现代化发展可行的思路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农村土地制度不改变的前提下,着力点应集中在经营制度的创新方面。通过经营制度的创新,主要是解决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问题。经营制度的创新主要可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实现。考虑到甘肃省农户小规模兼业经营的显著农业生产特点的普遍性和长期性,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是不可或缺的中介和纽带。通过各种农业服务社会化经营组织的建立和介入,更加有利于引导现代的生产要素和新型的经营模式进入农业,充分发挥新型经营组织对接市场的比较优势,更好地实现市场对于甘肃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需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经营制度的创新也是其他制度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四、新时代甘肃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形成的几点共识

(一)要充分认识到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渐进式的发展过程

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成正相关。甘肃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因此,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必将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新时代,随着我国有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及文件陆续出台,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制度实行“三权分置”以来,关于“土地私有化”的问题理论界讨论比较激烈。显然,这样的提法有其符合经济逻辑的一面,因为私有化是市场化的前提,通过市场化的交易可形成土地规模化,进而有可能形成农业规模化的效益。研究认为,这是一种以追求短期规模经济效益激进式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有其符合西方经济理论逻辑的一面,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同时引发的社会问题应该充分的考虑。一是目前找不到单纯的依靠土地规模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来成功解决本土贫困的范例(温铁军,2014);二是新时期甘肃省土地私有化制度安排导致资源资本化的制度收益小于制度成本,且这一制度成本由社会承担,大量失去基本生存资料的农民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因此,甘肃省的农业现代化应稳步推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要充分的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转化,对于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具体体现在:一是农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显然对于农业生态化的要求提到了更高的层次。原有以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农业资源过度利用、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追求高效率所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加剧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二是高质量农产品供给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于农产品的基本需求由原来的更多追求数量的要求已经转化为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安全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绿色、生态、有机的高质量农产品供给是甘肃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努力的方向。

(三)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对于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

农业发展的内部环境是指对于农业发展起直接作用的技术性特征的影响因素,技术水平的进步、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组织方式的改变等这些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能,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是机遇;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指间接地对于农业发展起作用的外部影响的因素,研究主要是基于国际因素对于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随着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性增强,世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于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有着显著的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呈现出由波动性向持续性、由部分转向全局性的趋势,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我国农产品进口规模增长迅速,势必对于国内农产品形成长期的挤出效应。从甘肃省的具体情况来看,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2005年的133.40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91.726亿元,进口总额从2005年的3.17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5.217亿元,由此带来的较大冲击对于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改变对于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要抢抓机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特别是抓住特色农业发展,强化原有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延长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

(四)要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宏观设计和具体安排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此举凸显了“三农”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内涵的集中阐述,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必须坚守的重大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究其对于农业发展的宏观设计就是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好“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即增加短缺农产品供给、减少过剩农产品供给、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明确了农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安排,通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具体体现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产业、农村电商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宏观设计和具体安排,精准设计甘肃省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产业支持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出特色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要地位,培育新动能,构建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新体系,以建设农村“田园综合体”为基本的区域增长点,实现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甘肃省现代化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边疆治理现代化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