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结尾的艺术美
2019-08-31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李红霞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 李红霞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可以使整个课堂妙趣横生,激活学生的思维;而精巧的结尾设计,亦可激起学生思维的高潮,使其回味无穷.因此,一个意味深长的课堂总结,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巩固整节课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强化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堂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来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课堂结尾的艺术,谈谈自身的一些思考.
一、归纳式结尾
课堂结束前,教师及时总结并归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整并有规律地呈现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当然,总结时需牢牢把握关键点,并做到简明扼要,引导学生总结核心知识内容,让知识实现自然、有序地生长,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借助准确、完善、精炼、融通的语言,将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完整表述,进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教学片段1:笔者在教学“认识不等式”这一内容时,结尾处引入了“经典归纳式结尾”:本节课需掌握的概念为“不等式”,思想是“数形结合”,一般步骤是“把握关键词,确定不等号,进而准确地写出不等关系,并能准确在数轴上标出数的范围”,步骤是“空空实,定方向”.
教学分析:即将结束课堂前,笔者站在系统化、整体化的高度,将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将“孤立的”“零散的”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加深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强化知识结构,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自然生长、完善和迁移运用,从而建构系统的网络知识结构,展现流畅美、整体美和简洁美,从而塑造数学课堂结尾的艺术美.
二、探讨式结尾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课堂临近结束前的七到十分钟是学生易疲劳显示区,此时的学生呈现出无法集中注意力、精力开始逐步分散的状态.教师可以适时地安排一些活动,及时地缓解学生的大脑疲劳,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和技能.此时,教师可以引入探讨式结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探讨,进而多方位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思维的火花,促发深度的合作,在引导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2: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全等三角形复习”时,创设了这样的结尾:
在本节课的复习中,你收获了什么?
例1如图1所示,已知点D在线段AB上,点E在线段AC上,且BE、CD交于点O,AE=AD,若要使△ABE≅△ACD,可以添加一个什么条件?(小组合作讨论)
图1
教学分析:适时地在课堂结尾处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将自主探究转变为小组合作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避免了教师面对学生学习差异性的负担.借助自然、流畅、热烈的讨论,激发学生在交流中积极思考,勇敢、清晰表达,认真聆听并合理评价,引导学生整合思维方式,完善思维品质,体现合作美、竞争美,进而塑造数学课堂结尾的艺术美.
三、余味式结尾
课堂结束时,可以适当地引入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无形中指引他们去预习并了解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还可以创设一道让学生兴致盎然的思考题,题目可以是本节课的拓展延伸,也可是下节课的引入,以引发学生热情的思考、深入的探究.
教学片段3:笔者在教学“认识事件的可能性”这一内容时,运用了“余味式结尾”,方法如下:①事件分类的标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②根据已有经验,判断一些事件为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又或是随机事件;③借助树形图和列表法表述简单的事件出现各种可能的结果数.而后创设课后思考题:当我们随意转动两次转盘时,指针指向区域有几种不同的可能?随意转动一次转盘,待其停止,指针指向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还是指向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教学分析:课堂以余味无穷式结尾,正如“撞钟”一般,余音缭绕、言犹在耳、经久不息.余味式结尾,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体现乐学美、乐思美,进而塑造数学课堂结尾的艺术美.
四、对应式结尾
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或者设置一些悬念,借助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合作在课堂结尾一一解决,与课堂开始遥相呼应,体现课堂的完整美.
教学片段4:笔者在教学“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时,运用了对应式结尾,具体安排如下:课堂伊始,以“一封信”引入课堂,信的内容为兄弟学校联谊班的具体学生信息,并引用已学知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呈现;慢慢过渡到“扇形统计图”的学习;课堂结尾,我对应式地要求学生给联谊班回信,引用新学知识“扇形统计图”呈现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而增进友谊.这样的方式,不仅让课堂充满生机和趣味,还让学生感悟到学习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学分析:这种前后呼应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中比比皆是,课堂结尾处完美诠释课始要求,并解决问题.教师若可以恰当、合理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巧妙的创新式问题的引入可引发学生火热的思考、深度的探究、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生成,体现了疑惑美和距离美,进而塑造数学课堂结尾的艺术美.
五、欣赏式结尾
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处适当地创设一些情境,将学生引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情境中,再次激发学生的思维高潮,从而延长保存记忆的时间.
教学片段5:笔者教学“圆”这一内容时,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来结束课堂:同学们好,我叫圆,我是一个滚圆滚圆的小可爱,大家都很欣赏我.我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由我的形状创造出来的车轮行驶起来又平稳又迅速;由我的形状创造出来的茶杯底面又漂亮又节约材料;而最宏伟的“拱形设计”也少不了我的功劳,有了我的参与才能承受更大的重压……
从数学的层面上来看,我更喜欢你们将我想象成哪吒的项圈,而不是你们最爱的烧饼.
我可是一个很有“势力”的人,谁也不能侵占我的地盘.我一发脾气,你必须与我保持大于半径的距离.
我有着多层次的含义,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代表着“团团圆圆”,诗中如此描绘:“花好月圆,人团圆”.
教学分析:笔者跟随音乐,用丰富的言辞准确又深情地将学生引入数学的世界,借助内心深处自然而发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给学生一股强大的听觉冲击力,优化课堂结构,体现了自然美、情感美,进而塑造数学课堂结尾的艺术美.
总之,一节课的创设是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的,教师对于教学艺术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一节课的完美收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可以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生成感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感悟结尾的鲜活灵动、余味悠长,进而感悟数学结尾的艺术美.而具有艺术美的课堂结尾,需要数学教师博览群书,钻研教材,不断总结、探究、反思,并创设各种课堂结尾的方法,做到精巧简洁、切实有效,深入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练习,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