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刍议

2019-08-30赵艺惠

考试周刊 2019年65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构建语文教学

摘要: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辅助手段,是充分发挥个性特点,达到真正面向全体的有效手段。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具体地讲主要有这么几种:从练习内容上、从练习形式上、从学习程度上、从教学目的上构建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共同体;构建

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辅助手段,是充分发挥个性特点,达到真正面向全体的有效手段,形式有多种多样,具体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从练习内容上构建学习共同体

(一) 同步同题

为达到某一训练要求,选择同一训练内容(同题),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同步进行。最常见的是口头的分组讨论。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季”一节,教师出示了思考题:“这段话是围绕哪几句话写的?根据是什么?”由于采取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学生十分活跃,争论激烈。争议的焦点是:“这段话是围绕树木、春水、小鹿等景物写小兴安岭春天的美,还是写工人们劳动创造了美?”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小组或全班发表了见解,最后统一于全段围绕写景的正确认识。课文之所以不写人们怎样辛勤劳动,这是由课文写作重点决定的。

从此例可以看出提炼分组方法,学习反馈广度大,提高监管力度,潜能生没有空子可钻。通过小组合作,传递多渠道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教学取长补短。

(二) 同步异题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中求异,求同存异,领悟方法,提高积极性。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当你读到“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时,仿佛看见了什么?教师设计了创造性续想练习,提供不同的想象角度,将学生按座位行别分为三组,同时分练。这样的同步同课异题,不仅训练了不同角度的求异想象,而且展现了同一角度的求异想象,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化了。

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文同步异题。通过学习《穷人》这篇课文,学生掌握了从人物语言抓特点的方法后,紧接着设计一组以其他课文为内容的迁移验收题,训练他们举一反三(如下)。

结合课文,从下面语言入手分析人物特点。

《詹天佑》: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表现了詹天佑()。

《穷人》:他搔搔后脑勺说,“……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突出了渔夫()。

《月光曲》: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揭示了贝多芬()。

这样的并进式分组练,从整体看,内容广泛又目标集中,时间少而容量大,课堂反馈信息量加大,是反映时代特点的有效措施。从局部看,每个学生只参加一组,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完成,同时又学习了其他组的成果,扩大了视野,从不同语言环境中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单位时间的效率较高。

二、 从练习形式上构建学习共同体

这种构建学习共同体与上面形式相同内容不同正好相反,训练内容相同,形式不同,循环组有三个特点:一是不同形式泥沙俱下,大胆地尝试错误;二是异形式间体现着生命力和实践价值;三是形式有几种,必须进行理性考量,而后循环交换,以新的“外衣”出现,使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几种练习形式。每次虽然不同步,但循环后仍达同步。如教师为了指导学生背诵《桂林山水》二、三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了循环分组练:

带背组:轻声读课文,心里熟记,带另外两组试背。

试背A组:听带背组读课文,看板书提示,试背课文。

试背B组:听带背组读课文,看课文插图,试背课文。

三个组别,揭示出:“熟读为前提,形象为基础,词语做依托”的背诵规律,体现着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学生从中会悟出记忆方法。三组的轮换,不仅每个学生多次练,而且形成学生间互带互帮的情势。

三、 从学习程度上构建学习共同体

从练习对象的水平构建学习共同体,几十名学生组成一个教学班,虽然同属一个年级,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智能水平、思维方式、学习成绩不可能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统一要求下因材施教。如果按学生不同学习程度设计分组练习,区别对待,则会适合不同学生的“口味”,这种分组称为“等次组”。如学习了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孟浩然坐船走了,诗人李白怎样送别,有什么感受,大有想象余地。教师为了训练丰富想象,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组,分别布置片段想象等次組题。

差等组:想象填写(按括号内提示的内容想象)。

小船开了,李白站在江边,向孟浩然挥手告别,(想象动作)。当他目送着好友坐船离开,顿时(想象神情),心想:(想象心理活动)。脸上(想象神态),自言自语道:(想象语言)。

中等组:想象扩写(带点的词语是扩写点)。

小船开了,李白站在江边,向孟浩然挥手告别,依依不舍。当他目送着好友坐船离开时,十分难受,不停地长叹着。

优等组:想象独写(看图想象,独立写片段)。

如此填写—扩写—独写的梯次,真正做到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各自从他们的起点向着统一目标迈进,各得其所,量力性原则得以生动体现,避免了吃“大锅饭”,“一刀切”,两极分化。

四、 从教学目的上构建学习共同体

教学实践中常以对比组试验,即对条件相同的组别施加不同的试验因子,观察结果。对比组一般是同时不同步,效果差异越大,试验越成功。如教师在五年级某班进行了“听说促写”的对比试验。内容是全班集体比赛“成语接龙”,然后将全班按程度均等分为三组,实验因子各异。实验结果显示:甲组>乙组>丙组,证明听说能力对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这不仅坚定了我们改变“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实践“抓听说、促读写、带课外”教改的决心,就是学生见此明显差异的结果,也激发了他们自觉练听说的积极性。

对比组运用后,对弱效组及时补缺补漏,迅速消除不平衡形态。构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断飞跃。

参考文献:

[1]程红.探讨语文教学中有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J].华夏教师,2019(3).

[2]李波.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作用发挥的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2).

作者简介:赵艺惠,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旧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构建语文教学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