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心理压力缓解研究

2019-08-30王柯颖

青年时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社会工作

王柯颖

摘 要:当今,我国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在居家养老成为主流的时代,老人的亲属承担着主要的照护责任。而失智老人因脑部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受损,往往需要依赖他人照顾来维持正常的生活起居。随着时代发展,家庭结构的缩小和繁重的工作生活节奏使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面临巨大的照护赡养压力,这些压力包括心理上的、生理上的、经济上的和社交上的。本文主要聚焦于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的心理压力,家庭照顾者缺乏照护经验,使其对老人提供照顾的能力和质量不足,既影响失智老人的身心健康,又降低了自身的生活质量,是家庭照顾者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提出对家庭照顾者的心理压力缓解建议,希望能从个人,社区和社会层面为家庭照顾者寻求支持,完善支持网络,缓解家庭照顾者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社会工作;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2005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升,晚婚晚育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人口老龄化的走向不可逆转。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全面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直到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人类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群基数增大,失智老人群体也随之扩大。结合我国的现状,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今天,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居家养老会是大多数老人养老的方式。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的家庭照顾者往往是老人的配偶或者子女等亲属,这个照顾的重担无疑就落在了他们身上。而失智老人的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和执行功能受损,影响了正常生活,严重者甚至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时刻有人照护。相较普通老人,对失智老人的照顾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承担更大的责任,这给失智老人的家庭照顾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情绪上的负面影响,使之无法很好的做好老人的照顾工作,也影响了自身的生活。

一、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心理压力及来源

失智老人由于认知功能减退,在行为上和精神上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表现,严重者甚至不能识人,日常起居无法自理,需要家庭照顾者长期耐心的照护并时刻牵挂老人的情况,往往责任重大。和其他家庭成员相比,照顾者明显承担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家庭关系的改变、长期持续的劳累照护和照顾老人经验匮乏所引起的内部压力,另一方面是照顾者不受重视,不被外人理解、支持系统功能不足、政策不健全引起的外部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容易造成焦虑、抑郁、暴躁等负面情绪,使照顾者心理健康失衡。长此以往,还会影响照顾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等,加重照顾者与亲属和社会的疏離感,从而严重影响家庭照顾者和失智老人的身心健康。

(一)家庭照顾者长期劳累的照护工作

家庭照顾者对失智老人的照顾是长期、持续性的,根据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程度的下降,需要家庭照顾者一直协助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并且有些失智症患者还伴随有一定的精神失常症状,丧失基本常识,无法辨识危险情景,家庭照顾者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老人的一举一动,以免老人发生意外,甚至可能要寸步不离,并日夜不间断地进行照料,导致家庭照顾者也无法得到良好、充足的休息,往往在照顾过程中感到身心俱疲,有特别明显的心理负担。失智老人的家庭照顾者通常是中年人甚至是老人,这类人群可能有的有全职工作,需要分离工作的时间来照顾老人,有的可能自身也有一定程度的疾病,长期负担较重的照护任务和家务活动,身兼数职。长此以往,加剧了自身的疲劳程度,产生许多不良的负面情绪。

(二)家庭关系的改变

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家庭照顾者是付出最多的人,他们每天面临繁重、琐碎的照护任务,肩负着老人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但由于失智症的特殊性,家庭照顾者费尽心力的付出很多时候不仅不能得到老人的理解和配合,有时还会被误解,甚至被老人辱骂、发脾气、殴打等。作为失智老人的亲属,看到平时健康开朗的亲人变得不能识人,记忆日渐丧失,甚至与自己反目,心理上会有明显的失落感和苦楚,而这种情绪很多时候得不到释放,其他亲属不能感同身受,更加加剧了照顾者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

(三)家庭照顾者的社会交往受限

由于照顾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专注于照顾失智老人,照顾者的正常生活被繁重的照护任务打乱,能够由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大大减少,导致失智老人的家庭照顾者无法参加一些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与亲人、朋友、邻里的交流沟通日益减少,交往范围受到限制。照顾者本身的各种自我规划、计划被打乱,自身的日常娱乐、休闲等活动时间大大减少,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而照顾者在照顾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找不到一个宣泄的出口,无法与外界沟通,一个人往往不能很好的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

二、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介于失智症这种病症的特殊性,它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症,患者无法依靠药物恢复到以往健康的状态。而且现代人对失智症的了解不全面,许多人认为失智症就是老糊涂了,因而不期待依靠药物或者医疗手段去医治失智症患者。大部分的失智老人家庭都选择出院在家自行照顾老人,而不是聘请护工或者送养老院。在家庭自行照料的过程中,家庭照顾者缺乏专业的照顾知识、种种的服务不健全、福利政策缺失、照顾者社交受限、付出努力不被理解等问题加重了照顾者的心理压力与负担。

(一)失智老人护理服务的缺乏

在失智老人日常照顾中,由于长期的劳累照护工作,照顾者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目前我国社区没有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有生活照料需求的人群得不到满足,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照顾经验主要来自陪伴老人住院时,通过自己观察从医院护士或者护工那里学习的一些简单的护理方法,其次是在长期照顾过程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的经验。这些简单的照料和知识并不能满足照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需要。虽然现在有很多地区在实行一些特色试点服务,但是由于服务需求量过大,服务供给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照顾者受重视程度低

由于政府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极大的经济成本,然而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家福利提供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每一位有需要的公民,因此在提供福利的过程中便会采取“弱势群体优先”原则,对于家庭照顾者来说,他们大多数有自己的收入,在国家的最低保障线之上。再加上中国自古以来对亲属、邻里等亲密关系的依赖,政府采取的是以家庭、其他部门为主,国家为辅的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下,家庭照顾者的问题就常常被忽略了。且家庭照顾者需要的是一系列完整系统的服务,而政府的应对能力有限,无法提供如此多样化并且大量的需求,因此家庭照顾者总是处于政策福利的边缘。

(三)家庭照顾者缺乏心理调适能力

家庭照顾者在每日照顾的过程中,经常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精神压力过大,常感到心理上的厌烦和负面情绪的冲击,同时家庭照顾者也会对自己的不良情绪感到愧疚和自责,如焦虑、抑郁及挫败感等。通常家庭照顾者缺乏心理知识和心理技巧,对负面情绪的应对能力不足,同时也缺乏一个倾诉的渠道。家庭照顾者的倾诉对象是朋友或者家人,由于倾诉对象不具备专业的心理疏导技能,不能对照顾者的情绪进行很好的安慰和排解,使其倾诉作用并不明显。

三、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心理压力缓解建议

(一)政府层面

目前,我国针对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相应政策存在缺失,现有的更多的是针对失智老人本身的一些政策支持。政策性支持作为最有效和最稳定的支持机制,在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我国虽然将赡养老人定为法定义务,也大力提倡居家养老、家庭照顾等养老模式,但在这种模式下,照顧者的自身利益是被排除在外的,没有政策来保障照顾者的各项合法权益。因此,首先必须把家庭照顾者也纳入养老体系进行规划,在赋予照顾者照顾义务的同时保障其自身利益。建立照顾者保险制度,补偿那些由于需要长期照顾无暇兼顾工作的照顾者。其次,注重发展专业照顾体系,建立专业老年人服务队伍,重点培养专业人才,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及课程,提高老年人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大力发展、推广家庭护理服务,特别是以上门为主的家庭护理服务,是缓解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心理压力十分有效的手段。

(二)社区层面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第二层依附,合理完善和利用社区资源,对失智老人的家庭照顾者有积极作用。现今,我国也在逐步发展智能社区、智慧养老等服务平台,这是信息化养老服务践行的第一步。但除了上海之外,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幼稚阶段,有些社区甚至连基本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都是缺失的。这就需要鼓励培育社区的家庭服务市场,为失智老人及其照顾者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如社区和医院合作,定期组织医务人员上门对失智老人进行检查,邀请医院专业护理人员来社区开展有关家庭照顾的相关讲座和培训,向家庭照顾者传授专业的照护技巧和知识;对于家庭照顾者在照护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社区应加大心理知识相关的普及,通过讲座、宣传手册、宣传口号等普及心理学知识。在社区内开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心理问题的宣传和重视,使照顾者能够及时获得心理咨询服务。

(三)家庭层面

因为家庭照顾者需要负担长期病患的照护责任,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加上负面情绪没有宣泄的出口,自身又无法面对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产生身心的疾病。家庭的和谐与否和家庭成员对照顾者的支持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照顾者的照护质量和照顾者的身心健康。家庭成员应该理解照顾者的辛苦与付出,照顾者在被理解后,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也就更容易被自身所挖掘,照顾者也会感到更有成就感,从而内心也多了一份坚持的力量。在面对心理压力过大的时候,照顾者自身应该寻找心理咨询师,调节心理压力,加强自身的情绪管理。寻求适当的方法来缓和当下的负面情绪,排斥内心非理性的思维,以正面、换个角度的方式,如外出、聚会、运动、散步、阅读、电视等娱乐活动来转移心情,将之前的负面情绪如压抑、抑郁、焦虑等情绪合理化释放。鼓励自己战胜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做好重建心理防御机制,以应对不良情绪对自身的侵蚀。

四、总结

随着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失智老人群体不断增多,其家庭照顾者在繁重的照护任务中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而完善的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支持体系有助于缓解照顾者心理压力,本研究从照顾者的心理压力来源出发,在试探究解决对策时,从社会、社区、家庭三个层面多方考虑,既借鉴优秀经验,又结合我国实际,全面分析整合对策。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完善照顾者政策体系、宣传心理学知识技巧、增加护理知识宣传、提升护工人员素质、增进家庭关系联结、加强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等方面相应对策,以期能满足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需求,缓解其照护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吴慧.阿尔茨海默病:老龄社会越来越大的阴影[J].中华读书报,2018,(016).

[2]林小鶯.阿尔兹海默氏症病患的家属照顾者情绪困搅调适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张萌.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家庭照顾现状[J].实用老年医学,2018,32(7).

[4]刘玥.中年子女照顾父母的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8.

[5]钟敏,杨雪云.家庭照顾者压力疏导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庐江县失能失智老人照顾者为例[J].经济学院学报,2018.

[6]张琼,尹安春.痴呆老人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8,25(16).

[7]王威,王玲.ICU护理人员心理压力与干预策略探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0).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社会工作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