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模式构建

2019-08-30曹艺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

曹艺

关键词:移动互联技术;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模式构建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图书馆界移动网借的典型服务模式,归纳了移动互联技术背景下用户共享借阅的SMSI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图书馆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7-0080-03

1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被应用于图书馆领域。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自2014年苏州图书馆率先推出“网借投递”服务以来,各级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搭上科技发展的高速快车,最大限度地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纵观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近年来推出的创新服务,“网上借书,送书到家”(“网借到家”)模式的创新服务无疑是一大亮点。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物流体系的完善,使“互联网+O2O+图书馆”模式得以构建。笔者通过观察、跟踪典型移动网借服务案例,归纳了移动互联技术背景下用户共享借阅的SMSI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图书馆海量用户共享借阅的模式,以期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服务创新。

2目前移动网借的典型服务模式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1]。信息时代,人类将敏锐的触角迅速伸向如何将技术创新应用于经济社会。毫无疑问,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应用上具有天然优势,起到了引领作用。因此,将企业成熟的技术创新应用于图书馆领域无疑也是一种创新。为了满足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图书馆界通过采用新兴技术的方式,推动了服务模式的创新。

目前,公共图书馆“网借到家”服务主要采取O2O模式,即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将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开通该服务的图书馆一般采用B2C(商对客,即图书馆对用户)模式,通过专门的网上平台搭建移动数字图书馆,为用户营造一个新型的借阅环境,用户通过网络就能享受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

2.1初期移动网借的典型服务

2014年,苏州图书馆“网借投递”业务开始运行。通过网上预借结合社区投递这一创新举措,苏州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界网借服务的领头羊。读者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访问“书香苏州”借阅平台,提出借阅请求;图书馆接到借阅请求后会将这些书刊配送到指定的社区分馆或服务点等,并短信通知读者;读者凭证刷卡取书。“网借投递”服务项目以苏州图书馆160万册(件)馆藏资源为依托,读者可借阅的文献涵盖了整个总分馆体系内的流通文献资源[2]。2017年6月,山东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启动了“步客书栈”项目,携手济南步客互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智能书柜”服务。

2.2移动网借典型服务的发展

移动网借服务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图书馆从运行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着手改善,以期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服务创新。目前,很多图书馆采取了网借服务送书到家的方式,读者足不出户就可接收图书。以山东省为例,该省有多家图书馆推出了移动网借服务,如济南市图书馆的“享阅到家”服务、青岛市市南区图书馆的“青云图”互联网服务、淄博市图书馆的“U书快借”服务及潍坊市图书馆的“e点到家”服务等。

随着服务的开展和技术的不断成熟,B2C模式下的C2C(个人对个人,即用户对用户)服务开始出现。最典型的例子是杭州图书馆的“悦借”服务,其是“悦读”计划的升级版,用户可通过转借的方式将在图书馆网上借阅平台借阅的图书移交给其他用户,实现借阅图书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漂流。2017年5月,深圳图书馆在“网借到家”服务平台推出了文献转借功能。文献转借服务是指需要还书的读者和需要借书的读者利用双方智能手机中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功能,通過当面扫码方式办理图书转借手续。服务流程是文献转出读者登录手机版“我的图书馆”,打开“我的借阅”,点击图书后面的“转借”按钮,系统弹出二维码,文献转入读者用微信或支付宝的扫一扫功能扫描这个二维码,点击“确认转借”按钮,即可完成图书转借。内蒙古图书馆也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构建社会化大藏书平台,实现了图书馆、企事业单位、个人家庭在内的社会大藏书数据共享[3]。此外,一些图书馆还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网借服务,如:株洲市图书馆的“e线送书”与当当网合作,推出了移动网借服务;沧州市图书馆的“易读·新书快借”服务与电商平台京东商城合作,搭建了线上选书平台。

3移动网借服务的发展空间

3.1完全意义上的C2C模式

目前,移动网借服务中的用户与用户的互联是在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全意义上的C2C模式并未出现。在这种模式下,如果图书馆的网借藏书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联就可作为有益补充,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借阅需求。图书馆可利用该平台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也可利用多近借书、借书圈、书香等软件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尝试。

3.2新型B2B(商对商,即图书馆对图书馆)模式

馆际互借作为B2B模式的服务早已被图书馆推出,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传统的馆际互借需要经过读者申请、馆际间申请、受理找书、邮寄到馆、读者取书等一系列过程,虽然馆际互借协议规定了处理时限,但图书实际到达读者手中的时间却很长。互联网环境下的非返还式文献传递虽然方便快捷,但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撑下,新型B2B模式完全可以让问题简单化。很多图书馆已搭建了网借平台,开放了接口,形成了图书馆网借集群,从而将馆际互借业务纳入了移动互联网络,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跨地域的共享阅读。

2014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广州大学城十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提升广州大学城高校的文献保障能力和信息服务水平,在广东省高校图工委的组织下,广州大学城十校图书馆共同协定开通了十校图书馆通用阅览服务,建设了大学城知识共享平台。近年来,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6年以来,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等相继开展了“网借到家”服务。2018年4月,浙江图书馆联合全省11家市级图书馆和3家少儿图书馆,正式开通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平台,在全省开展“信阅借还”服务。在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平台上,读者可以同时免费借阅5本自己想看的新书,借书过程在家就能完成,产生的费用由浙江图书馆支付。借阅时间为45天,看完后,读者可将书邮寄回浙江图书馆或者归还到就近的图书馆。

4图书馆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模式构建

4.1移动互联技术背景下用户共享借阅的特性

结合移动互联技术在图书馆网借服务中的应用及其服务机制,笔者发现图书馆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有以下典型特性:共享性(Sharing)、移动性(Mobility)、社会化(Sociality)及个性化(Individualization),概括为SMSI特性。其中,共享性是核心特性,技术和服务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资源的共享;移动性是技术保障,用户利用便捷的移动设备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社会化是发展趋势,构建社会化大平台是共享阅读的终极目标;个性化是精细化需求的体现,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增强用户体验的最佳途径。因此,公共图书馆只有以SMSI特性为基础,才能构建较完善的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模式。

4.2图书馆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模式

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撑下,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模式综合利用了B2B、B2C及C2C等模式的优点,充分体现了SMSI特性。笔者构建了图书馆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模式基本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书馆以O2O服务模式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B2C、C2C及B2B网借服务模式。该模式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共享性。该基本框架的双向箭头代表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使图书馆资源实现了共享。图书馆搭建的移动网借平台包括图书馆业务系统、实体书店系统、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及物流系统等,能为用户提供网借服务,满足他们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服务用户分为个人用户和团体用户,个人、家庭、学校等都能通过该平台获取资源。②移动性。目前,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城市服务频道、芝麻信用、微博、IOS/AndroidAPP等入口已基本成熟。③社会化。图书馆界可联合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家庭、个人构建社会借阅体系,同时建立图书馆网借服务平台集群,加强交流、合作,还可引入社交平台,增加共享借阅的交互性。④个性化。图书馆应对个人需求进行大数据分析,为个人推送定制书刊等信息。图书馆还可利用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共享,通过以书会友、以文会友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推动阅读社交朋友圈的产生。

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指出: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4]。以读者需求推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推动服务模式创新,这是新时代图书馆新技术转化的创新实践。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模式适应了互联网技术和图书馆的发展要求,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图书馆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在构建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模式的过程中,要保证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为海量用户提供优质的资源,让用户享受全方位、多形式的借阅服务。

5结语

共享社会已悄然来临,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乃至共享篮球等共享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作为文明传承者和文化传播者,也应利用自身的天然优势交出图书馆界的共享答卷,助力文明发展成果和文化传播成果的全民共享。新技术让读者借阅搭上移动网络的速递快车,让服务效能得以提升,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模式值得图书馆人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丽芳.图书馆技术创新演化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9):38-39.

[2]张静.关于“网借投递”创新服务的探讨:以苏州图书馆为例[J].贵图学苑,2015(1):50-52.

[3]白玉静.“彩云服务”,让读者成为文献资源的建设者[N].图书馆报,2017-08-11(03).

[4]阮岡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夏云,王先林,侯汉清,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8-66.

(编校:孙新梅)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ERP环境下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浅析
“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研究
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航空集团公司共享式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构建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