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
2019-08-30刘婉明
关键词:文化精准扶贫;公共图书馆;贫困地区
摘要:作为文化和信息交流中心,公共图书馆在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将文化精准扶贫列入工作日程,努力确保贫困人群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文章梳理了文化精准扶贫的定义,分析了当前形势下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7-0027-03
习总书记曾提出扶贫工作应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原则。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不能局限于经济问题上,还应考虑到文化层面。就我国当前的扶贫工作现状而言,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仍然需要得到各方的特别关注。文化扶贫不仅是扶贫工作的重点项目,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扶贫工作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作为一种高效的新型扶贫方式,文化扶贫是提升民众文化素养的重要脱贫惠民举措。
1文化精准扶贫的定义
文化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对“精准扶贫”的重大发展,是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学界对于这个新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例如,张慧蕊认为文化精准扶贫是指在转变贫困地区落后现状时,利用包括文化素养、认知程度等在内的多重精神文化帮扶,帮助贫困人群完成文化层面的提升,促使其能够自主实现摆脱贫困。该论点包含两个层次,即内容给予精准和扶持群体精准[1]。曲蕴、马春则指出精准文化主要是指在文化产品的供给、设施建设、产业扶持以及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等方面,应结合具体地区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活动,并以文化素养、知识技能为切入点,帮助贫困地区实现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2]。笔者认为文化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建设文化设施、扶持文化产业、输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等形式,在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专项工作,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2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现状
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工作情况,笔者发现不同地区的图书馆针对文化精准扶贫问题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在取得了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2.1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2.1.1公共图书馆联盟初具规模。现阶段,公共图书馆覆盖城乡各地区,已经形成以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为基础的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经过不断的改进,借助各类新式硬件设备,能够有效开展协同合作机制。图书馆联盟的逐步形成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2.1.2实现了参与力量的多元发展。目前,文化扶贫工作开始实现以公共图书馆为基础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以企事业单位、公益机构、个体等为代表的各种社会力量开始积极发挥志愿精神,为实现文化扶贫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1.3形成了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网络。传统的文化扶贫多以馈赠书刊等方式为手段。随着网络数字化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文化扶贫工作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优势,使各类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文化服务项目得以输出,网络化的图书馆资源占比正在不断加重[3]。快捷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不仅有助于清除城乡间存在的信息沟通障碍问题,同时也为贫困地区群众获取信息、分享文化成果提供了保障。
2.2存在问题,有待完善
2.2.1识别精准程度不够。在以往开展的扶贫工作中,我国多以人均最低收入为依据,文化要素无法得到显现。事实上,文化扶贫是以“治贫先治愚”为目标的,其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识别文化贫困人员,进而对其进行文化帮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贫困村、户电子信息档案,但由于文化扶贫工作未能实现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到户、精确帮扶管理等发展要求还无法得到满足,这也使贫困信息档案与文化扶贫工作之间未能形成直接关联,在实际的文化扶贫工作中存在着诸如较少考虑贫困人群间的文化差异、扶贫手段单一(多以赠书为主)等问题。其实,群众的年龄、性别、自身文化水平等都会引起文化需求的差异,而扶贫工作仅将地域作为主要划分方式,将导致文化扶贫措施出现偏差,使贫困群众无法获取所需文化帮扶,最终影响到扶贫工作的成效。
2.2.2供需缺少实时对接。在文化服务需求问题上,供需方之间缺乏实时对接。在以往的工作经验中,扶贫工作的开展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向贫困地区人群输出文化时往往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化扶贫工作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贫困人群对文化的需求不仅会发生改变,同时也会对各项扶贫举措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反馈。但是,针对这一情况,我国还未形成文化供需交流途径。现阶段,我国在开展文化扶贫工作时仅以供方定期调研为依据,不仅无法保证数据的实时有效性,同时也会对文化措施的进一步改进、制订新的计划产生阻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升,政府在开展文化扶贫的过程中应将其选择、规划、发展等各工作环节打造成公开化、信息化的网络平台[4],借助信息化平台将地区文化资源与原有设施进行深化整合,为扶贫地区提供更加多元性的文化服务。
3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3.1建立精准扶贫模型,提升扶贫的精准性
文化精准扶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精准识别作为文化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用于准确定位扶贫对象;精准帮扶则是文化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个工作的关键点;精确管理则起着保障的作用,用于巩固文化精准扶贫的成果并保障后续工作的开展;精准考核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监督作用,是用以保障整个过程有效推进的手段。在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特点,明确自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开展这项工作[5]。精准识别是全部工作的前提,只有这个环节的问题得到解决,后续的步骤才能向前推进。当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构建贫困人群的信息库,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有助于精准识别和定位贫困人群;大数据分析也有利于对贫困人群的贫困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精准帮扶工作的开展;大数據的应用对建立贫困管理动态机制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有效实施精准管理。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在实践中还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因此,我国应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建立扶贫模型,最大程度地发挥精准扶贫的效能(见图1)。
3.2科技扶持,精准实时对接需求
刘婉明: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
公共图书馆应实现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要以群众所需资源为基础。文化扶贫工作组应深入扶贫地区进行系统调研,在掌握当地自然、人口、劳动力、收入以及文化程度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找到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因;通过与基层群众的沟通,进一步掌握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特点与发展计划,有针对性地为贫困地区群众采购相关资源,逐步发展当地产业经济;结合时代发展变化,提倡“互联网+农业”的思想模式,开展以科技信息、互联网为内容的新型文化服务[6]。公共图书馆应以省级图书馆为中心,借助数字化服务技术,打造出能够与群众需求对接的村级文化服务平台。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完成扶贫信息、扶贫需求的收集整合工作,并借助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体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的精准化传递,从而确保文化服务的高效和精准化。现阶段,文化扶贫工作可以采用基层图书馆APP形式,通过打造“互联网三农”等手机平台,将整合后的信息向群众进行推广,确保群众在获取资源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同时,文化扶贫工作组还可以借助微信等公共平台,专门为贫困人群开设农业专栏,定期推荐、上传相关资源等。
3.3借助互联网开展数字文化精准扶贫
“互联网+”时代,问题与机遇并存。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普及率不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数字文化精准扶贫。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各级政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构建数字阅读方式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网络阅读设备的使用情况,规划更加多样性的阅读方式。其次,在构建数字阅读方式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扶贫对象的年龄、性别以及实际文化程度,打造出既契合当地实际生产、生活习俗,又具有多样性的阅读方式。考虑到扶贫对象的年龄、文化水平等,数字阅读应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服务资源,特别要加强音频资源的创作[7]。最后,在构建数字阅读方式的过程中,还应根据当地风土人情等特色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提供数字文化服务。文化精准扶贫在提升贫困人群的信息化水平,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同时,通过整合数字阅读大数据,能够有效地梳理出贫困地区群众的数字阅读内容、习惯等信息,进一步确保数字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4公共图书馆精准扶贫案例实践——巧家县模式
作为云南地区的贫困县,巧家县将精准扶贫纳入工作重点。现阶段,巧家县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即通过构建文化扶贫体系,不断推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为改善贫困地区现状、鼓励创业起到了促进作用[8]。
4.1精准识别
针对自身贫困现状,结合当前地区图书馆文化资源的发展情况,巧家县提出了“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发展思路,在对贫困人群进行精准识别的同时,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以及文化部门沟通,确保了信息获取的实时和高效。
4.2科技帮扶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巧家县对文化帮扶进行深化改革,提出科技帮扶新模式,帮助群众实现脱贫。在实际帮扶工作中,图书馆帮扶人员应深入群众,积极推广先进农业知识,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扶贫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根据该地区在花椒、蚕桑、烤烟等农业发展主要项目的现实情况,图书馆设立生产课题研究小组,专门帮助农民解决相关生产难题,进一步实现了精准扶贫。
4.3“互联网+”扶贫
巧家县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模式,将其与文化扶贫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互联网教育培训等课程,指导群众有效运用数字资源,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劳动技能。图书馆通过与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帮助困难群众学会借助网络获取农业信息,掌握电商等新型创业模式,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养,进而带动地区扶贫创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5结语
文化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要发挥其文化和信息中心的作用和社会职能,将文化精准扶贫纳入日常工作,深入探寻精准扶贫办法,通过建立数字化扶贫模式,实现扶贫需求满足的实时化和高效化。在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时,公共图书馆必须以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基础,通过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水平,带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蕊.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6(6):9-11.
[2]曲蕴,马春.文化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图书馆杂志,2016(9):4-8.
[3]刘虹毓.论县域脱贫举措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空间设计精准对接[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7):61-64.
[4]张伟.公共图书馆精准扶贫信息服务模式的探索[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5):39-41.
[5]吕俊秀.基于精准扶贫的基层图书馆文化帮扶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6):6-9,15.
[6]王方园.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5):38-41.
[7]刘宇,杨志萍,侯雪婷,等.我国图书馆界对参与精准扶贫的思考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8(12):108-115.
[8]严贝妮,万晓庆.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案例的解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8(18):40-43.
(编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