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理筋手法配合电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08-30曹文娟曾成惠
曹文娟,曾成惠,郑 进,姜 岚,谭 丽,魏 琳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a.骨科;b.护理部,四川 成都 610014)
椎动脉型颈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但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长时间伏案工作、坐姿不当等原因,近年来该病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1]。多数研究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基础为颈椎病变,而机械性压迫与牵拉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中医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于眩晕范畴,瘀血闭窍、虚实夹杂是本病主要病机,治则以补虚泻实、调理阴阳、疏通筋络为主,推拿、针灸等外治法具有一定优势[3]。通督理筋手法是目前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典手法,本研究就该手法配合电针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旨在为其推广应用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4],拟于我院接受相关治疗;排除合并其他病因所致眩晕症状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者,以及合并电针、推拿治疗禁忌证者。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采用分层随机法,按病情特征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年龄、病程、性别、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取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案
1.2.1常规治疗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①电针治疗:针刺取双侧双侧扶突穴、太阳穴、风池穴、颈夹脊穴和肩井穴。使用0.25×40 mm毫针,扶突穴和太阳穴均直刺0.5寸;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0.4寸;颈夹脊穴针尖向脊椎斜刺0.6寸;肩井穴直刺0.4寸,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接KWD-808-Ⅰ型经穴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②颈痛颗粒口服:颈痛颗粒(山东明仁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91024,规格4 g×12袋)口服,每日3次,每次4 g。电针治疗与颈痛颗粒口服均以7 d为1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均持续3个疗程。
1.2.2通督理筋手法按摩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接受通督理筋手法按摩治疗:①颈部揉法:颈后正中揉风府至大椎;揉风池至肩井;揉颈侧(斜角肌等)。②颈部拿法:拿颈棘突旁(斜方肌、头夹肌群);拿颈侧(斜角肌),拿肩井(斜方肌外缘)。③颈部分筋:沿督脉分风府至大椎(拨项韧带),沿棘旁分筋(分斜方肌、头长肌),分颈侧筋(斜角肌),分枕筋(揉拨枕骨粗隆)。④弹胸背筋:弹背筋,弹腋前后肌(胸大肌、背阔肌外缘)。⑤点穴镇定:拿点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点揉头维、神庭、百会、风府、风池、玉枕、听宫、听会,指端从前至后,沿督脉、膀胱经、胆经叩击头部。每次15 min,每日1次,疗程与常规治疗相同。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月后,评价①临床症状: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症状积分[5],该量表共包括5项,分别为眩晕(16分)、肩颈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1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8分),总分44分,得分越高则临床症状改善越明显。根据治疗前后积分变化评估治疗效果[6]:改善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44-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改善率≥90%,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示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显效:改善率75%~90%,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功能基本正常,TCD示血流速度基本正常;有效:改善率30%~75%,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功能障碍,TCD示血流速度改善;无效:改善率<30%,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TCD示血流速度未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7],SF-36量表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共8个维度,各维度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变化治疗1个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各项目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上述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变化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观察组比较,P<0.05
2.2 治疗效果评价治疗1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3.933,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n(%)]
2.3 生活质量变化治疗1月后,两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部分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无需任何处理即可自行缓解。
表4 两组SF-36量表评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观察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症”、“萎症”、“头痛”、“颈筋急”等条目,虽然祖国医学中无椎动脉型颈椎病这一病证,但对该病的由来认识已久,历代医籍中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描述多集中于“眩晕”范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强调了眩晕与肝脏的密切关联,而《证治准绳》中记载,“颈痛头晕非是风邪……皆有肾气不能生肝”,表明肝肾阴虚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机[8]。
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传统医学包含手法治疗、牵引治疗、功能锻炼、药物治疗、毫针疗法、水针疗法、耳压治疗、电针治疗、穴位埋线等多种手段。颈椎病的病位在颈,而颈项部经络密度分布较高,手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任督二脉等均直接循行于此,同时,颈项也是脑髓的门户,是联系全身脏腑经络的枢纽,上述经络的神气活动通过脑与脊髓反应、变化于机体,故此处病变还可牵涉多条经络。电针治疗的要点则在于刺激经络,纠正被打破的力学平衡,达到阴阳平衡、左右经络之气相同的目的[9]。本研究对照组在口服颈痛颗粒的基础上接受电针治疗,治疗1月后,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4.21%,印证了电针治疗的确切效果。
然而,电针在解决对椎动脉影响的颈部病变和椎-基底动脉血供下降所致颅内缺血方面的作用有限,故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颈部软组织松解有望进一步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促进患椎复位、恢复椎体正常生理曲度,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10]。既往研究证实,推拿手法不仅能够恢复颈部生物力学平衡、纠正解剖异位,还可减轻椎动脉和支配椎动脉的交感神经的压迫与刺激,对于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恢复颅内血供有着积极意义[11]。本研究采用的通督理筋手法既包括补益类理筋手法,也兼顾泻实的理筋点穴手法,攻补兼施,有正骨理筋、活血化瘀之功,亦有消肿定痛、祛风镇定之效,平阴阳而调之,可达“正则通、舒则通、顺则通”之效,气血精微得以营经灌脑,脑得诸阳温熙,则诸症自除。与此同时,头部点穴有着独特的祛风定痛、开窍醒脑之用,在纠正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整套手法兼顾颈背部病因纠正与头部症状改善,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故治疗效果更为确切。本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7.37%,且临床症状、生活质量改善均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印证了上述理论。除此之外,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而轻度不良反应均可自行缓解,也印证了通督理筋手法配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