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8-30游桂英
肖 娴,贺 莉,徐 英,游桂英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四川 成都 610041)
经导管射频消融技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是近十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治疗。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1]。RFCA属于微创型介入治疗,穿刺处部位多为股静脉和股动脉,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医源性损伤所致假性动脉瘤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2],穿刺处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可达0.05%~8%[3]。鲁朝静等[4]指出:假性动脉瘤可以导致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坏死、继发感染;压迫局部血管造成下肢缺血、水肿、血管栓塞;压迫周围神经造成肢体麻木、感觉缺失。有研究表明[5~7]:假性动脉瘤没有甚至缺乏完整动脉壁,瘤壁可能由动脉外膜,或包含部份中膜成份构成,或仅由血管周围组织、血栓、周围反应性纤维成分构成,有持续长大甚至破裂,危急生命的风险[8],应尽早识别并处理。本研究通过回顾近几年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患者的病历,分析假性动脉瘤的病情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做好预防及早期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9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住院且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患者7984例,筛选出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患者41例作为实验组,均符合假性动脉瘤诊断标准[4,7]:术后穿刺处部位有疼痛,肿胀,血管彩超检查见血管外的空腔内部有血液流动,且经异常通道与动脉相连。再从术后未发生假性动脉瘤的患者中随机筛取21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女127例,男130例,年龄10~81岁,平均年龄51.21岁,BMI 14.3~39.6 kg/m2,平均23.8 kg/m2,术后住院时间1~38天,平均3.92天。
1.2 方法从医院电子病例系统中收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术前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INR)、心律失常类型、围手术期抗凝药物使用率、术后盐袋压迫时间、卧床时间等病历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相关情况、术后治疗护理方法等进行比较,对假性动脉瘤组患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并采用Logistic回归做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发生率7984例进行射频消融术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有41例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PSA的发生率为0.53%。
2.2 性动脉瘤发生部位4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中1例患者有两处发生假性动脉瘤,一共存在42个假性动脉瘤。发生于股总动脉分叉处有22例(52.3%),发生于股浅动脉处有13例(31.7%),发生于股深动脉处有7例(17.1%)。
2.3 不同心律失常类型假性动脉瘤发生率的比较
房颤、室上速两类患者术后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心律失常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心律失常类型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比较
2.4 假性动脉瘤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0岁、患有高血压、INR延长、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房颤是假性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吸烟、体重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5 假性动脉瘤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本组研究对象进行多因素Logistic 非条件回归分析,选择性别、超重、年龄、 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房颤、血小板计数减少、INR延长、术前抗凝药物使用作为自变量,并将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作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影响假性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年龄大于60岁、患有高血压、INR延长、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房颤患者。见表3。
表2 假性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表3 假性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和发生部位通过对我院7984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的病例回顾得出,我院射频消融术后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0.53%,与文献[4,6]报道的发生率在0.05%~8%之间基本一致。本次研究中的42处假性动脉瘤,其中发生于股总动脉分叉处的假性动脉瘤最多,其次是发生于股浅动脉处。与文献[9]报道的股浅动脉及股总动脉为假性动脉瘤的好发部位这一观点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由于穿刺位置过低,穿刺点在股总动脉分叉处不易进行有效压迫有关[10]。
3.2 假性动脉瘤的高危因素从本次研究的分析来看,大于60岁、高血压、房颤、INR延长是发生假性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其中大于60岁的患者射频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风险是年轻患者的2.6倍,这一结果符合国内外部分学者的观点。Feit等[11]也报道老年人更容易并发假性动脉瘤;在本次研究中,高血压患者发生假性动脉瘤的风险是非高血压患者的3.1倍,国内外报道均认为高血压患者多数伴有动脉硬化,血管弹性较差,且血管内压力较高,穿刺后不易愈合,易形成假性动脉瘤[12];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房颤患者发生假性动脉瘤的风险高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且单因素分析时的确发现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的PSA发生风险是未使用患者的2.8倍,而INR延长的患者的风险是正常患者的3.2倍,笔者认为是因为房颤患者由于围手术期常规使用如华法林等抗凝药物,INR延长,机体处于低凝状态,导致穿刺部位愈合时间延长,极易出血,增加了发生假性动脉瘤的可能性[13]。
3.3 局限性本次属于回顾性研究,资料有限。研究中未能采集患者穿刺过程资料如穿刺点位置、穿刺次数、穿刺鞘型号等,未能评价穿刺过程与假性动脉瘤的相关性;也未能采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数据,未能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PSA的相关性;无法准确了解患者真实下床活动情况,不能评价患者活动与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之间的关系。
综上,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为射频消融术后常见的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0.53%,好发于股总动脉与股浅动脉。60岁以上,合并高血压、房颤、INR延长是本次研究发现的高危因素,介入医生在为此类患者进行操作时应注意操作手法,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针对此类高危患者进行更密切的观察和护理,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