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评价
2019-08-30辜书琼
辜书琼
(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四川 内江 641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呼吸内科临床目前较常见的一类病症,患者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主诉表现,通常多发于中老年病患群体范畴。针对慢阻肺发病机制临床尚无规范统一界定,主要认为疾病与环境因素、患者个体免疫因素相关。基于慢阻肺疾病发作骤急、复发率较高,如不及时做好疾病治疗干预,或将迁延累及肺脏诱发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多类呼吸系统合并症状,导致患者机体健康的严重影响[1]。因此,针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还应尽早给予临床治疗干预,并在治疗同期辅助开展科学的护理配合措施,以便强化患者的预后康复水平[1]。本研究为选择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适用的护理方案,纳入我院2017年2月以来收治的44例同病症患者作为护理对象,实施了综合护理模式;选取同期接收的另44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了常规护理模式;针对不同护理模式干预下的2组患者预后康复情况实施了综合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呼吸内科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接收的88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护理服务对象,88例患者治疗前均经实验室、体格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2013年修订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关于慢阻肺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且经实验室动脉血气分析确认合并呼吸衰竭症状,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发热、眩晕、水肿等症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2~76岁[(59.2±14.1)岁],病程2~7年[(3.8±1.4)年]。对照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43~75岁[(58.9±13.7)岁],病程2~8年[(3.9±1.2)年]。本研究2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2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在病情明确下实施对症治疗工作。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即在治疗同期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系统做好患者日常呼吸功能监护、药物护理、疾病预防指导等基础护理工作[3~5]。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护理计划的综合拟定。护理前依据病情资料分析,了解患者疾病潜在风险因素,拟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6],且为避免个别护理人员能力、责任意识较差情况,科室内部推行小组责任制,护理组长协同组成员了解慢阻肺疾病监护知识、仪器设备操作技巧的掌握[7]。②病房环境的综合管护:护理人员需注意患者疾病特征,营造洁净的病房休养环境,降低细菌感染、环境温湿度等刺激因素影响[8,9]。且为规避外部探视人员携裹细菌引发交叉感染,护理人员需严格限制病患探视次数,规避感染源同时强化患者的规律作息[3]。③日常基础管护工作。日常护理期间需有序备好各类常用的医用物品,用药前先评估患者有无药物敏感情况[10]。巡房阶段检查患者呼吸设备性能、生理指标变化。发热患者嘱咐每日适量饮水,必要时应用物理降温形式[11]。合并胸痛、胸闷患者,咳嗽时规范按压痛区,限制胸廓运动削弱痛感,增加患者治疗舒适度。④口腔、气道护理。低流量吸氧治疗期间密切关注雾化设备运行情况,保障雾化汽体温度趋同人体体温[12]。做好患者口腔、气道护理工作,定时辅助患者翻身、拍背、胸部叩击排痰[13]。痰液黏稠难以排出者可实施吸痰操作,提升患者呼吸通气功能。⑤机械通气护理。机械通气期间做好患者气管导管护理工作,准确记录插管深度,患者翻身操作时需扶正气管导管[14]。期间注意维持患者气道湿化,规避痰液阻滞引起的呼吸不畅情况[15],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预防炎性反应情况。⑥健康宣教护理。基于慢阻肺疾病反复发作特征,院内治疗期做好患者疾病宣教工作,普及慢阻肺、呼吸衰竭病情的发生、进展机制[16,17]。从患者自我管控角度,督促患者戒除烟酒、规避粉尘污染、保持清淡饮食、规范作息时间等,以合理降低慢阻肺急性发作率。
1.3 观察指标本研究2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应用Cobas b 123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实施动脉血气分析,主要涵括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酸碱度(pH)等指标,综合记录2组患者医护干预前后的各指标变化情况。医护干预效果评价均参照全国肺心病会议标准[18],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级标准。显效:经医护干预后,患者呼吸困难、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消失,动脉血气指标趋于正常。有效:经医护干预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动脉血气指标转好。无效:医护干预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抑或加重,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相比治疗前亦无变化。医护干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科室自制问卷进行2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护理服务态度、护理专业程度、健康宣教水平等方面,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3级标准;护理服务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医护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医护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χ2=5.14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医护效果比较 [n(%)]
2.2 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医护干预前2组患者的各动脉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干预后,2组患者的各项动脉血气指标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5,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水平比较 [n(%)]
3 讨论
呼吸衰竭作为慢阻肺常见高发并发症状之一,病情发作期间患者常存在免疫代谢能力持续下降情况,且在慢阻肺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情况下也相应加大了临床治疗困难,尤其疾病急性发作期或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9]。如若不能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同期密切做好病情的全面、综合关注,消除各类潜在的风险隐患,那么必然会对患者疗效水平构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出于患者就医体验强化角度,深入围绕患者病情分析同时,根据治疗需要开展科学的护理配合工作,提升患者预后康复水平尤为必要[20]。
本研究观察组44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的综合护理模式,是围绕患者病情实际情况了解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患者临床护理服务需求,通过科室协同拟定了适宜患者的护理服务方案,并通过医护人员综合护理技能、意识强化,确保了各项护理工作开展可紧密契合患者临床治疗路径展开,为患者安全度过治疗期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患者临床治疗期间,依托病房环境维护、日常用药监护、病情常规管护等措施,强化了患者病情治疗康复期的舒适体验度,确保了患者预后康复水平的提升。且患者疾病风险管护方面,除了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的实时、动态化观察之外,还依托口腔、气道护理、机械通气护理、健康宣教护理等多元措施配合,确保了患者医护干预成效同时,降低了潜在风险因素所致的患者机体健康威胁,总体护理干预效果相对较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干预的观察组44例患者,各项动脉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同期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44例患者,总体医护干预效果明显较好。且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水平比较,观察组44例患者的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水平也显著较高,组间差异对比显著。由此,表明了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的价值,可良好辅助提升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助推患者预后康复同时,切实改善医护关系,值得后续在同病症患者治疗同期作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