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1,3)-β-D葡聚糖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的诊断意义
2019-08-29王海妹黄继红周小柳
王海妹,黄继红,周小柳,潘 雅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海南 海口570102)
真菌性鼻窦炎在鼻科中属于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发生可能与长时间服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等,或长期患有慢性疾病、职业接触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相关[1]。真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侵袭性与非侵袭性两种,其中以非侵袭性较为多见[2,3]。血浆(1,3)-β-D葡聚糖为真菌细胞壁成分[4],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体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以期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快速诊断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43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和同期在我院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50例非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选标准:(1)年龄22-65岁,临床资料完整者;(2)根据病史、经影像学及专科查体等检查高度怀疑并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者;(3)未合并重要脏器功能受损及肿瘤疾患者。排除标准:(1)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2)近期接受手术及纤维素膜透析患者;(3)对抗肿瘤的多糖类药物及输注蛋白、免疫球蛋白不耐受者。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1例体检健康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健康对照组。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此次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集血样: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室温下静置2-3 h后上台式高速离心机2 000 r/min离心1 min,提取上层清液,保存待检。
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的检测:(1)取0.1 ml血小板血浆放入0.9 ml样品处理溶液(北京金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GKT1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中,然后充分混匀后置于TO1智能恒温仪内保温10 min(70℃),最后取出立即置于冰浴槽内进行冷却处理3 min,即可得待测血浆样品。(2)在酶反应主剂内放入0.2 ml待测血浆样品,移取0.1 ml溶液至除热原96孔微板孔内,后插入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内反应1 h,结束后自动计算出血浆(1,3)-β-D葡聚糖的表达水平。参考范围:≥10 pg/ml为阳性,<10 pg/ml为阴性,操作期间应避免污染,严格遵守无菌环境操作。
真菌培养法:(1)患者服用抗菌药物前在无菌环境下采集痰液及中段尿液等可疑分泌物标本,并接种于显色平板(凯林念珠菌)内,在25℃下孵育反应24-28 h。(2)同时采集2套血培养瓶进行培养(上海跃进SPX-400-II生化培养箱),7 d后均接种显色平板培养,如果平板出现真菌,则分纯处理后予以重属鉴定(ATB Expression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法国生物梅里埃酵母菌鉴定试剂盒)。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表1结果可见,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2.2 治疗前后的血浆(1,3)-β-D葡聚糖表达情况
表2结果可见,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及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t=12.66、21.35,P<0.01;χ2=33.95、82.58,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及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治疗前(t=17.41、12.34,P<0.01;χ2=67.20、20.48,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t=2.891,4.882,P<0.01),但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均=2.377,P=0.12)。
表2 三组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表达情况比较
2.3 不同检测方法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表3结果可见,血浆(1,3)-β-D葡聚糖试验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的敏感度、阴阳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试验(P<0.05)。
表3 两种检测方法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例,%)
3 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主要由真菌感染引发,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此类患者往往会有明显鼻塞症状,鼻内分泌物为脓性,有些患者会同时存在头痛、头晕及耳鸣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5,6]。根据病理类型不同,真菌性鼻窦炎可以分成急性暴发型、慢性侵袭性、真菌球型和变应性真菌性四种,其中前两类为侵袭性,感染对附近结构及组织的侵犯较为显著,根据影像学检查及病史体征较易诊断;后两类为非侵袭性,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病也较隐匿,不易被发现,往往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7],故如何及早、有效、精准地诊断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
以往临床上主要通过患者的症候群、病史及病理学、影像学、真菌学等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临床实践结果显示,影像学变化较为典型的患者一般诊断准确率较高,而影像学表现不够典型的患者则不易被诊出[8,9]。尽管术后真菌学或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确诊,但错过了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时机,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血浆(1,3)-β-D葡聚糖为真菌细胞壁成分,占有率超过50%,一旦真菌侵入机体血液及深部组织内,会受到吞噬细胞吞噬及消化等处理,此时(1,3)-β-D葡聚糖就会从胞壁内大量释放及逃逸,血液或其他体液内的(1,3)-β-D葡聚糖水平就会迅速上升[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及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t=12.66、21.35,P<0.01;χ2=33.95、82.58,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及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治疗前(t=17.41、12.34,P<0.01;χ2=67.20、20.48,P<0.01),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t=2.891,4.882,P<0.01),但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2.377、2.424,P=0.12),提示血浆(1,3)-β-D葡聚糖可辅助快速、简便、正确地诊断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此外,血浆(1,3)-β-D葡聚糖试验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的敏感度、阴阳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试验(P<0.05),提示血浆(1,3)-β-D葡聚糖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具有突出的诊断价值。
总之,血浆(1,3)-β-D葡聚糖试验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具有突出的诊断价值,且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结果较可靠,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