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一曲 龙蛇千迭
——《〈资治通鉴〉释要》读后
2019-08-29张善文
张善文
看到这部新作的书名——《〈资治通鉴〉释要》,便令我肃然起敬:敢为宋代大儒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作“释要”,该需要何等胆识与才气啊!转而略加思索,此书的作者是大名赫赫的陈征老教授以及他的得意门生赵麟斌博士,两人合力从事这一课题,应当是得心应手的事吧?
我与陈征教授已有44年的交往历史,他是我师辈,担任过我长期服务的高校校长。他不仅是国内著名的《资本论》研究专家,也是精通中国古代文史的资深学者。赵麟斌博士,则与我情同手足,他经历从政而最终回归治学的变化让我颇为叹服,我认为:他获得博士学位、出版诸多著作、评上教授、当上博导,无不烙印着聪慧、刻苦、执着的三大印记。那天,他送来尚飘溢着油墨香气的新书,动情地告诉我:“恩师陈征教授已届92高龄,能与他共著此书,实感荣幸至极。”他的真情感染了我,我仔细拜读了全书,心有所触,谨述数语,以志钦迟。
司马光主持编修的《资治通鉴》凡294卷,原题《历代君臣事迹》,宋神宗阅后谓“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遂赐今名,书乃大行。司马光的毕生著述,也以此书最为重要,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自己“精力尽于此书”,希望阅览者能够“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徳,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显然,司马光期盼读此书者以史为鉴,励精图治,迁善黜恶,造福天下。这是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雄伟抱负,也是《资治通鉴》全书的思想宗旨。无怪乎元初史学家胡三省曰:“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世。乃知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资治通鉴音注序》)清人王鸣盛也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
那么,面对这样一部历史巨著,如何古为今用?如何通过提纲挈领的阐释启迪今人?这应是著者创作《〈资治通鉴〉释要》时,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今观此书,于《资治通鉴》中每卷精选一则内容,以原文、今译、解读的撰述体例,将294篇文字汇为一帙,堪称选文精练、译文精确、说解透彻,宜属富有独创性的导读《资治通鉴》的佳作。尤为可贵者,此书呈示着三方面明显特色。
其一,中心突出。书中所选《资治通鉴》原文,大致以政治、经济、军事为中心。这个中心,实是古今中外政治家不能不关注的治国理政的大本。如“唯礼定邦”“制常易必乱”“与民约法”等,皆论政治;如“民生多艰”“聚敛甚于盗贼”“人君养人在省征役”等,皆关经济;如“为生而战”“兵者戮元恶”“出师有名”等,颇涉军事。翻阅全书,读者不难感受到作者选材之良苦用心。
其二,取鉴深刻。书中所列所论,无不具有典型的鉴戒意义,不仅对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而言,即使是一介平民,亦可从中获取十分有益的借鉴。如“负才使气当自制”一则,作者论曰:“负才使气,可能与个人的性格、性情有关,但会误人、误事、误己,也是思维不成熟、政治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自然也会在无形中限制自身更大的作为。”这类鉴戒,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均是深刻而有益的。凡此例子,书中可谓比比皆是。
其三,抒论广博。书中针对所选原文的引述,涉及的学术领域颇为广博,不仅有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的内涵,还时时穿插着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念。这些论述,通过活泼生动而紧密联系今日实际的语言引导,足以把读者带进丰富复杂的人文世界,领略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思想光华,甚至超越时空的重重阻隔,感悟当代人类社会的治国之道、理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如是论述,对今人的启迪意义不言而喻。
综言之,《〈资治通鉴〉释要》的篇幅虽不大,书中所释《资治通鉴》的内容亦仅仅举要而发凡,但其学术含量却甚为宏阔。陈征教授在《序》中述及他的一首旧作《诉衷情》词,有句云:“梅花一曲,龙蛇千迭。”我想,借用以喻称《〈资治通鉴〉释要》的清新气韵和丰富内涵,谅亦差可吧?
读毕此书,我不禁产生这样的感想:有志于深入研讨《资治通鉴》的朋友,若能先披阅此书,则可由今入古、因简驭繁,亦有裨益。担任行政工作的朋友,若能抽暇浏览此书,则汲古鉴今、勤政为民,亦有裨益。在人生旅途上努力进取的朋友,若能结合品读此书,则秉正去邪、择善而从,亦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