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仪式感:从“想读”到“享读”
2019-08-28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顾文新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 顾文新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深知得阅读者得语文。然而由于课业负担重、电子产品的侵袭以及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学生虽然有阅读的意愿却没时间或静不下心来阅读;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由于难以监控,也很难真正落实到位。而所谓“仪式感”,就是以一种相对正规的方式,认真对待某件事情,使一件原本单调普通的事变得不一样。仪式感能够表达出一些特殊的意义和信息,从而使得人们重视这些信息。笔者认为,阅读也需要一种“仪式感”,使阅读这件事在学生眼中变得更庄重而有意义,更闪光而有趣味,从而享受阅读。对此,笔者在我校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充分感受到了“仪式感”在学生阅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仪式感:让阅读有向往
为什么阅读需要一种仪式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仪式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我们在阅读时必须专注、认真地对待,使我们对阅读的兴趣不会因为周遭的各种因素而被干扰、消磨。著名主持人汪涵曾说过:读书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每天我会挑选出三本最爱读的书,然后洗手,点上檀香,放一首古琴曲,泡一杯好茶,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环节。
1.以恭谨之心读书
古代学子每每读书之前,先要焚香净手,端衣正帽,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才凝神敛气地坐下来开始读书。这种讲究的态度,就来自于仪式感。的确,读书时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出这种神圣的仪式感,比如,借阅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前,笔者让学生必须先洗手,认真填写借书信息等。这样的仪式感会让学生感受到读书时刻与众不同,让他们对阅读有一种向往之心。
2.学习名人读书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家有个约定俗成的读书习惯,就是晚饭后全家围坐在一起,轮流高声朗读书籍。这么隆重的阅读仪式,让读书成为总统家庭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名人是榜样,教师要宣扬名人的读书之道,从而让每位学生受到启迪,得到鼓舞。
3.设立节日读书
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深化全民阅读的提案》,呼吁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定为国家阅读日。设立节日读书,也是要唤起全民阅读的仪式感,从而让阅读文化传承下去。
我校每学期都有校园阅读节,而笔者也会在班级中开展班级阅读节,如安徒生童话阅读节、名人故事阅读节、自然科学阅读节等。目的就是在班级中的专属阅读节日中,唤起学生对阅读的热爱。
二、仪式感:让阅读变悦读
在学校营造一种全员阅读的氛围,能让阅读规范化,让阅读具有仪式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尝试将阅读纳入课程,每学期固定组织“三个一”读书活动,即每月一次阅读主题活动,每月一次图书漂流活动,每周一次“苑小书屋”读书、购书活动。在这些富有仪式感的活动中,学生们更多地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1.阅读空间站:让书香漂流
学校开展的每月一次的“阅读空间站”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换图书的空间,为闲置的图书找到新的主人。在这样一场特别的图书漂流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处理旧书和选择书籍的能力,也让他们对阅读有了更浓的兴趣。
“阅读空间站”活动,学校会安排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每个月按年级在学校体育馆内开展一次。活动中,笔者都会让学生自我推荐,并担任营业员、收银员、管理员。我们还在体育馆内精心搭建临时“书店”,并由学生自己起名,如“阳光书屋”“墨香书苑”等,通过这种图书交换活动,让平时闲置不用的书籍“流动”起来。在这样具有仪式感的创意活动中,学生们兴致盎然,充分体验到了书籍给他们带来的欢愉。
2.我爱记诗词:与诗意邂逅
仪式感在班级每月开展的阅读主题活动中,在推广学生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在低年级时,笔者会用“诗配画”的形式,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诵读和理解,配上简单而又好看的画面,以音乐渲染情境,以动作、歌舞展示诗意,形象又直观。到了中年级,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苑小朗读者”活动,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情感,在优雅的书香气里学会欣赏。而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诗词积累,笔者在班级中开展了“我爱记诗词”的比赛,形式别出心裁,既传播了最美的传统文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为了增强比赛的仪式感,每次阅读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还会举行颁奖仪式,评出“阅读之星”“诗词大王”等苑小新星,送上一张小小的奖状,带来的是满满的荣誉感。这样富有仪式感的活动,学生兴趣浓厚,班级里诗意飞扬。
3.苑小微书店:与好书相约
近年来,全民阅读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也越来越多,但笔者认为翻阅纸质书时的仪式感更容易让学生静心潜读,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我校的“苑小书屋”是苏州市新华书店在我市创建的第一家校园书店。借着“苑小书屋”的优势,笔者经常带学生们来到书屋。这里书目齐全,摆放整齐,加上绿植点缀,文具精美,整个书屋散发出浓浓的书香味。书屋里有丰富、优质的图书资源,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新华书店还会定时更换。学生们在这里或坐,或站,或靠,与好书相约,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时光。
选一本好书,静静地度过一段午休时光,这种美好的阅读仪式感,不用走出校门,“苑小书屋”就能带给学生们。学生们变得更爱读书了,书读得也更多了。
三、仪式感:让阅读成习惯
在班级的语文教学中,同样也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激励着学生们在班级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感受文字之美,感受文字所带来的愉悦。笔者在所教班级中进行的“每天三读”“每周三记”“每周一课”的阅读活动,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定时进行阅读,在这些阅读仪式中,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读”占鳌头,每天有三读
笔者任课班级的学生每天都有“三读”,即晨间诵读、餐前选读、午间悦读。“读”占鳌头,保障了学生们的阅读时间,让阅读减少“碎片感”,增加了沉浸感。
场景1:晨间诵读。清晨的苑小春意盎然,书声琅琅,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在校园里传播。学生们早早来到教室,就开始了晨间诵读,他们或独自吟诵,或三两赛读,或齐声朗读。有时他们会读《三字经》,有时会读《笠翁对韵》,有时会读《弟子规》……每天的晨间诵读成了学生们日常的生活习惯。
场景2:餐前选读。午饭前的自习课开始了,学生们雀跃着拥向班级图书角,开始尽情地享受文字带来的美妙世界。班级图书角中的图书都是他们自己带来的,互相交换,相互分享,一本就成了51本……每天的餐前选读成了学生们心之向往的习惯。
场景3:午间悦读。午饭后,学生们或两两结对,或三五成群,捧一本书,悠悠地从容阅读。走廊中,紫藤树边,花园小亭下,都是他们读书的好去处。午间悦读,成了学生们推开的一扇诗意而美好的“窗”。
2.“读”出心裁,每周有三记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学校新改版的校本教材“家校苑地”中我们“读”出心裁地设置了“阅读记录”这一栏目。笔者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至少阅读半小时课外书,每周进行三次记录。“阅读记录”中分成两大块,上面是“阅读积累”:摘抄好词或佳句,下面是“亲子共读记录”:记录共读的书目,以及读后的感悟,并由家长签字。“阅读记录”成为连接家校的纽带。
3.“读”树一帜,每周有一课
学校“读”树一帜,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专门作为“阅读”课。在这些指导课中我们班开设了师生共读课、好书推荐课、阅读交流课、读书方法指导课,等等,让阅读有法可循,成为学生学习的必须。
“好书推荐课”笔者一般会安排在学期第一周以及每月第一节的阅读课上,学生们会选择自己在假期中或双休日读到的好书向大家推荐。从书的作者、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特点、写作方法等方面来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教师也会向学生推荐适合本年级学生看的书籍,比如,《木偶奇遇记》《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我妈妈》《格林童话》等,满足低中段学生好奇、富于幻想的心理。当然等学生到了高年级,笔者还会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菜单”。“读书心得交流”课是促进学生充分阅读,透彻理解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从最近所读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有收获、有疑问的地方来和同学们分享、交流、讨论。
“阅读课”成为师生读书交流、方法共享的美好时光,学生们在这个有仪式感的固定时段里感受到了阅读的珍贵。
四、仪式感:让阅读更温暖
阅读当然离不开家长的助力。在家庭的亲子阅读中倘若能够增加一点别具特色的仪式感,就会发现寻常的阅读行为也会变得富有别样的情趣,学生会特别期待并与父母共同体验这种温馨的亲子时光。学生的世界其实很单纯,如果有一个固定的温暖仪式,那么这份仪式的感觉会伴随着阅读成为一种美妙的永久的记忆。为此,笔者通过家长会、微信、QQ等方式指导家长们在家庭亲子仪式感培养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定时定点同阅读
家长可以每天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可以在晚饭后,也可以在睡觉前三十分钟。家长和孩子或对坐于书桌前,或共倚在床头,固定好读书的位置,以这种温暖的亲子共读仪式感,一起来美美地读一本好书,既拓展了知识,又得到了亲子情感的交流,可谓一举两得。
2.环境布置更温馨
亲子阅读的仪式感还表现在家长可以在家里布置出一个专属的阅读区域,让孩子觉得读书真是世界上最享受的事情。一个独立的阅读空间,一张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椅,一排排整齐富有吸引力的图书,一盏适合阅读的台灯,在这样干净、整洁的环境中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怎能不浓厚,怎能不感受到温馨呢?
3.读书心得共交流
读书,需要分享;读书,需要交流。每天花两三分钟的时间,父母与孩子从今天所看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有收获、有质疑的地方来进行分享、讨论。这不仅是交流阅读感受,还能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读书氛围中表现真实的自我,获得被人认同的幸福感。当然,读书交流的仪式感也是一种套路,但这套路里是家长们在用心、用智、用爱建立起与孩子最温暖的爱之桥。
五、仪式感:让阅读有收获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班学生的阅读现状,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将富有仪式感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学初和期末,笔者在所教的二年级班级中分别对学生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1份,收到有效问卷51份。
1.问卷结果与对比
问题一:你阅读课外书吗?
问题二:你每天看多长时间的课外书?
问题三:你喜欢看哪种类型的书?
问题四:你会阅读课外书是什么原因?
问题五:你的课外读物从哪里来?
2.调查结果分析
从问卷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短短一学年的实践训练,从开学初到期末经常阅读的学生明显增多;每天看课外书一小时以上的学生从10人上升为21人;学生喜欢看的书籍从比较浅显的绘本类逐渐扩大到科普类,但是对写话类的书籍还是比较缺乏兴趣;阅读课外书的原因从多数是因为老师的要求到逐步变成自己的阅读喜好;课外读物的来源从家长购买到通过多渠道想方设法地得到更多的书籍。
3.阅读习惯初步养成
实践证明,我们班学生的阅读自觉性明显增强,早上晨会前这段时间学生从刚入学时教室里的混乱无章,到现在一到教室就拿出课外读物鸦雀无声的各自阅读;从阅读记录刚开始的寥寥几个好词好句的摘抄,到如今记载本上的读书感悟和每周的推荐阅读;从学期初循环写话无话可写需要父母的辅导,到最近参加学校蒲公英作文大赛学生们的踊跃报名,大赛推选出的六篇习作获市级作文大赛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两篇,三等奖三篇。可见,建立阅读仪式感,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徜徉,享受阅读。
特级教师闫学曾说过:要引导一个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去阅读,教师和家长在最初阶段要善于建立起阅读的仪式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的确,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份“仪式感”中,让自己心灵中的那个世界与文字中的世界相连,在阅读中找到归属感,让学生从想读一点到愿意多读一点,从喜爱阅读到享受阅读。相信这份由“仪式感”所带来的内心的归属与学生自主意愿阅读的激发,一定会让学生更多地发现阅读的美,找到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