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作业从“产品”走向“作品”
——数学作业改进的思考与实践

2019-08-28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贲友林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课堂作业题目交流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贲友林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作业,练习什么题目,教师一般让学生打开数学教科书,完成练习第1、2、3题。下一次,接着完成第4、5、6题。家庭作业,教师今天布置的是完成练习册第20页,明天布置完成第21页,后天布置完成第22页。倘若教师不说,学生由昨天的作业内容也就能推测到今天的作业内容,根据今天的作业内容,又知道了明天的作业内容。

这样的作业,笔者把它称之为“傻瓜式操作”。对教师而言,“傻瓜式操作”表现为教师如上面所描述的那样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对学生而言,“傻瓜式操作”意味着亦步亦趋,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埋头做题,从不“抬头看路”,更不会“仰望星空”,去思考自己需要做什么样的作业。

数学作业,为什么做,做什么,如何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回到原点思考并在实践中做出改进,从而改变“傻瓜式操作”的现实。

一、作业功能:不仅仅是巩固

谈到数学教学中的作业,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我们马上想到的是,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熟练程度,形成技能技巧。教师设计练习,布置作业,应当有整体观,要表现对学生发展水平的整体规划,要体现对学生发展状态的清晰把握。以往的作业,更多地体现了对已学内容的巩固功能。笔者以为,练习与作业应当成为学生敞亮并展现各自想法的平台,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

如在三年级“认识分数”单元中,有“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内容,笔者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前,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怎样比较的大小。即布置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作业,有点像语文学科的命题作文。只不过,教师在这里是通过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数学思考,然后在纸上记录自己的想法。

下面是一名学生完成的作业:

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将学内容的探讨,更多的是展现自己的想法,解答自己的疑问。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走进课堂,课上,学生展开对各自想法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丰富、完善、修正各自原先的想法。

以往的作业体现的是“瞻前”,以巩固为目的,最后的“成品”都在教师的预设中,呈现出来的是既具有唯一性也具有统一性的“产品”。而现在,兼顾了“顾后”,以“预想”为目的,学生完成的作业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带有学生的个人烙印,是更多展现学生带有研究意味的,有着丰富多彩想法的“作品”。

二、作业内容:学生也可以是“供题者”

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教师提供练习题,学生遵照安排完成作业。这样的场景,我们太熟悉了。不过,这样的练习方式,教师统得过死、牵得过多,学生马首是瞻,渐渐地成了“圈养动物”,个性受到压抑,失去了自己“觅食”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把学生作为“受方”,其实,学生也可以是“供方”,可以参与题目的选择、改编、设计与安排。

1.学生选题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新课中的课堂作业环节,学生先把教科书中的习题浏览一遍,然后交流做哪些题目。有学生提出:书上“练一练”和练习四的第1题,不必做了,因为那是应用公式来算圆锥体的体积,除非你算错了。有学生提出:练习四的第2题、第3题要做。因为第2题巩固了等底等高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第3题,题目不仅有体积问题,还有底面积问题,不能混淆。学生的想法有理有据。我们全班的课堂作业就不再完成“练一练”与练习四第1题,而是完成他们选择要做的第2、3题。由此可见,学生做什么样的题目,他们自己选择。

再如,在“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练习课的前一天,笔者布置这样的作业:每位学生选择不少于两道与圆柱表面积、体积有关的题目,分析并解答。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为了选两道题目,他们会浏览数学书、练习册以及各种教辅中的相关题目。他们知道,要选择那些容易出错的题目,那些看似很难、其实不难的题目,那些方法多样的题目,那些解法特别巧妙的题目,那些还可以变化、再改编的题目,那些一看感觉不会、对自己有挑战的题目。这样的题目,我学生习惯称之为“好题”。

2.学生改题

教学《找规律》时,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完成如下问题:灰兔、白兔按照“灰、白、白、灰、白、白……”排成一队,照这样排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如果是20只兔呢?

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将这道题改编,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作为课堂作业完成解答。学生改编的问题有:①如果是100只兔呢?②100只兔子中,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③如果从右往左数,23只兔中有几只白兔,有几只灰兔?④照这样排列,第2011只兔后的第一只兔子是什么颜色?⑤如果白兔有14只,灰兔有几只?……

改编题目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想法。学生不仅能改编,而且会改编,他们的想法远远超越了教师的预设。

3.学生编题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编题并解答。学生编题,自然会出现所编题目可能有缺陷,可能有漏洞,甚至是错误的状况。以往,我们不希望这样的“败笔”出现。事实上,学生所编题目中出现这些状况,恰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水平,他们暴露的问题大部分正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需要组织学生研讨的,这些学生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空间所在。

学生选题、学生改题、学生编题,练习过程的控制权,悄悄向学生转移,让学生参与题目的提供,让学生自主练习。这样的改变,对学生来说,第一,增加了练习过程的选择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以往教师出题学生练习相比,学生练习的内容改变了全班所练题目完全相同的格局,学生拥有了练习的自主权,练习的题目对自己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在“供题”中练习,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参与,从“待哺”到“觅食”,从“圈养”到“散养”,释放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与能量。第二,丰富了练习的方式,提高了思维含量。当下,各种练习题类的教辅书品种繁多,鱼龙混杂,但我们也不能说,所有的题目都是粗制滥造,总有一些“好题”需要慧眼识别。作业的题目从何而来?学生可以从若干题目中挑选出来。我们要认识到的是,解答题目,是练习;选择题目,也是练习。因为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也在思考这道题目练习了什么,怎么分析,要注意什么。无疑,这些都是练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练,不一定都要动笔写出来。动脑想,是练习过程中更需要强化的。第三,在题目的呈现、交流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课堂中组织学生分享各自选编的题目,学生是资源的创生者,也是资源的受益者。他们在各自题目进行比较、沟通、交流等互动活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对这些题目如何解答这些常规式的分析,还可以组织学生就学生所选的“好题”做进一步分析:题目“好”在哪儿?各人提供的不同的题目,之间是否有联系?倘若学生提供的题目有“漏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辨析,发现“漏洞”,并思考与交流如何“打补丁”。

当学生成为作业内容的“供题者”时,作业内容本身也就成为“作品”,教学过程增强了开放性,同时教学结果又更具有实效性。练习的题源与过程,从依靠教师一个人变为依靠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创造性地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我们要相信:一个班级学生群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了教师一人的力量。教学,依靠了学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作业过程:比“练”更重要的是“想”

数学学习中,概念性学习、技能性知识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是三种主要的形态。对于不同形态内容的练习,我们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以“熟练”作为练习的追求。如关于技能性知识的练习,提高熟练程度是合理的、必须的。但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达到程序化甚至是自动化是有害的,其可能会导致一些定式效应,缩小甚至剥夺学生思考的空间,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作业,需要充实的是思维的含量。也就是说,不要让作业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性的操练,将作业单纯地作为“程序性训练”,而应当让学生在写作业时徜徉于数学思考中。学生不仅要“做”,更要“想”。因为“想”,题目本身以及分析解答、分享交流过程就充满了研究性。因为“想”,实现学生的作业从“产品”走向“作品”。教师要把握的是,思考的难度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之后,笔者在作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在一张边长9厘米的正方形纸上剪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剩下部分的面积与周长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作业中呈现了他们各自的想法。在正方形纸中如何剪长方形,有的学生想到如图所示的一种剪法,有的学生想到两种剪法,有的学生想到三种剪法。有的学生还写下了自己的“发现”:在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处剪长方形,看起来不同,但与如下页图所示的第一幅图一样,也就是剩下部分的周长与面积是一样的。如何求剩下部分的周长,有的学生是把各段相加,有的是把剩下部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周长。求剩下部分的面积,有的学生是分割成几部分再相加,有的学生是用大正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面积。有的学生发现剩下部分的周长不同,面积相等。有的学生发现求周长时可以“平移”线段,求面积时不可以“平移”线段。当然,有的学生错误的想法隐藏其中,如有的学生认为如图所示的第二幅图与第三幅图的剪法是一样的。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想法,或是想法数量上的差异,或是解决问题方法上的差异,或是想法水平上的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想法,作业成为展现学生想法的平台。在这样作业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的发言相互补充、修正。交流、汇报的过程,是每一个学生获得新的认识、成长的过程。他们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认识从朦胧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

数学作业中开放题的设计,具有研究的性质,要遵循“低入、多思、高出”的原则。所谓“低入”,指题目思考的起点低,所有学生都能投入思考;所谓“多思”,指题目本身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不同的学生会有多样的思考;所谓“高出”,是指不同的学生通过思考都有相对于自己而言的高产出,都有较大的进益与收获。

数学开放题的研究性,追求的不是学生的想法有多么丰富,更重要的是关注每个学生是否投入了思考,是否在思考中有新的进步,并且在作业之后的交流过程中是否促进不同想法的比较、沟通与融合,每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优化各自原有的想法。也就是说,数学练习过程中不是仅仅追求想法的多样,而是追求想法的深入。

实践证明,数学作业的改进,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想说“爱你”,可以从“不容易”走向“容易”。让作业从“产品”走向“作品”,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酸甜苦辣咸,享受智力活动的振奋与愉悦;作业,不只是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更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课堂作业题目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课堂作业本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更好组织与开展
课堂作业本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更好组织与开展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高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浅谈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