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把握生成,课堂精彩而高效
2019-08-27张玉翠
张玉翠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预设和生成是最为重要的制约条件。教师应深潜教材研究教学内容,深入学生群体研究学情,为教学预设做好准备,为教学生成奠定基础,促使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和谐共处,为课堂教学带来丰富成长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设生成;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9-0064-02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和生成是数学课堂的重要教法,作为数学教师,需要有预设生成主动意识,唯有精心预设,才能获得丰富生成资源,为课堂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一、深度解析教材,创设预设生成条件
(一)明确预设目标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深潜到教材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处理,找到文本和生本思维的对接点,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多信息支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线索,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施教行为,为学生规划学习方向;针对教学内容展开预设,为教学生成创造良机。课堂教学目标需要体现“三维性”,更要关注教学发展,运用发展的眼界审视教学行为,促使课堂生成的全面爆发,为课堂教学开辟更广泛的领域。
教学“求平均数”时,教师先对“平均数”概念进行解读,然后通过案例进行训练,最后让学生说说平均数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求出平均数。学生开始热议。有学生说,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求平均数需要先求和,然后再均分。也有学生说,平均数是将多的补给少的。教师抓住学生个性理解展开深度解析,这无疑是生成资源的自觉运用。
(二)建立生成意识
课堂生成具有不确定性,随时可能发生。教师需要有生成捕捉意识,及时发现生成,科学利用生成,让生成成为重要教学契机。教学生成带有隐蔽性,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要深入教学之中,努力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導演生成的可能。并且教师要有统筹意识,对教学资源、学情信息、教学环境等因素展开综合考虑,促使教学生成的顺利诞生。
在教学“平年、闰年”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案例:“小米今年十岁了,可他只过过两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他是闰年二月二十九日出生的。”学生开始讨论,给出了多种答案。有学生说:“这肯定是他爸妈忘记他的生日了。”也有学生说:“这是后娘吧,不然不会这样啊。”当然也有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却遭到其他学生的反驳:“就算是阳历的闰年二月二十九日出生,那为什么不能过阴历生日?”教师面对学生质疑,也感觉有道理,不得不调整教学思路。
二、全面调查学情,矫正预设生成方向
学生学力基础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普遍的现象。教师要注意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学情调查,为教学设计提供第一手信息材料,为教学生成带来更多助力支持。
(一)展开预设教学
学生数学基础、数学悟性、数学兴趣等方面都存在太多不同点,因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为掌握更详细的学情,教师需要深入学生群体中,对学生学习特点、学习进步等因素展开全面调查,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多参数,也为课堂生成创造良好条件。教学预设需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特别是学情方面的信息,应该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学生是学习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布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
教师展开教学设计时,要对生成有一定预判。如“口算乘法”,教师列出一组算式,让学生估算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想的:18×4 51×7 37×4 89×5 22×8。学生开始估算,并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先将这些被乘数看成是整十,如18×4,将18看成20,这样就能够估算出结果,这个结果是一个近似值。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方法展开引导:“这个方法非常好。在我们生活中,估算有很多用处。不妨找到一些实例,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学生运用估算是教师预设的结果,教师可以借题发挥,让学生列举生活案例,将教学推向深入。
(二)加强生成指导
虽然课堂生成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强化教学预设,也能够提高课堂生成发生的概率,甚至对纠正生成发生的方向产生一定影响。教师对教学生成要做出更多预判分析,以便为课堂教学设定更多预案。课堂生成没有固定表现形式,教师需要建立生成意识,自觉发现生成苗头,并对生成资源展开整合优化处理。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学意外”“课堂偶发事件”“差异思维”等,都属于教学生成资源,教师及时捕捉这些信息,无疑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帮助。
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在具体操作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教学“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形状。学生在比画时,难免出现错误。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白纸和剪刀裁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图形,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了操作实践,学生对相关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都会有崭新认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促生预设生成契机
(一)反思预设教学
课堂教学形势瞬息万变,教学预设未必能够获得预想的生成,教师需要有反思意识,对教学设计展开多重分析,以提升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为课堂生成顺利诞生创造良好条件。课前预设时,教师需要搜集丰富的教学信息,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性分析,确定最佳切入点,顺利启动学生数学思维,确保教学生成按时发生。
教学“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直尺测量身边的物品,并计算面积大小。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展开实践操作,课堂学习顺利推进。在具体操作中,有学生反映,有些物品的面积不好计算。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中展开调查,原来学生用的是三角板。这涉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已经超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教师本可以置之不理,但看到学生求知心切,于是给出了引导:一个三角形面积不好办,如果找一模一样的两个三角板拼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面积计算就不是问题了。学生茅塞顿开,这无疑是课堂生成的功劳。
(二)促使生成契机
课堂教学不能一成不变,教学设计需要随时调整,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师要正视课堂存在的问题、生成资源的出现,为课堂调整带来更多启迪;根据教学生成应用实际作出调整,从而为课堂教学带来丰富动力支持。课堂生成无处不在,教师需要有筛选过滤意识,注意发现价值度更高的生成信息,以便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调整契机。
课堂教学形势千变万化,教师需要有生成意识,对教学作出及时调整,这势必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契机。如“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换算关系:1公顷=10000平方米。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1公顷的案例。学生开始思考讨论,并给出自己的判断。“我们学校面积应该有1公顷。”“学校操场应该有1公顷。”“我们的教学楼占地有1公顷。”很显然,三个学生给出了不一样的判断,教师没有直接给出是非判断,而是将学生带到校园之中,让学生亲自丈量,看教学楼和操场到底有多大。学生给出的不同的答案中肯定有错误的,教师抓住问题不放,引导学生展开实地测量,这无疑是对课堂生成的科学运用。
四、机智引领课堂,达成预设生成和谐
教师机智引领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正确应对“非预设”和“准生成”,将学生错误和课堂变故变成有效生成资源,能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成长动力。
(一)注重“非预设”
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体,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带有更多目的性,但生成具有不稳定性,有什么样的预设未必会带来什么样的生成,教学“意外”常常会出现。一旦生成了“非预设”,教师需要有灵活应对意识,“将错就错”地展开教学,以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属于学习主体,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是最为正常的事情,教师不能有强制意识,因势利导展开教学,自然能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认识小数”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学习情境:“我们都去过超市,超市的商品标价很有特点,你有没有发现?”学生开始热议。有学生说:“现在超市不用分币了,我发现商品定价已经不是几角几分了,而是几元幾角了。”还有学生说:“超市商品价格时常变化,搞活动时就降价,平时说涨价就涨价,真是变化无常。”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说出小数的运用,学生却给出了这样的发现。教师因势利导:“不管商品价格如何变化,这几元几角怎么表示呢?”学生给出答案:“用上小数点。”教师及时抓住“非预设”展开教学推进,将学生带入预定学习区域,体现了教学智慧。
(二)捕捉“准生成”
课堂生成以不同形式呈现,教师在具体行动时,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对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展开匹配性设计,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些课堂生成还处于萌发期,教师要注意深度发掘,让这些“准生成”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要科学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对制约因素展开全面衡量和思考,以便做出理性分析。
教学“等量代换的思想”时,教师列出一些水果信息:西瓜1个4千克,苹果4个1千克,菠萝1个1千克。为让学生有更清晰的理解,教师还专门设计了图片,投放到大屏幕上。教师设计数学等量代换问题:“多少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开始讨论,很快就给出正确答案:“16个苹果重量和1个西瓜重量相等。”因为1个西瓜是4千克,1千克等于4个苹果,所以16个苹果总重量也是4千克。这时有学生开始质疑:“这里为什么要提及菠萝呢?”教师随即给出回应:“这个菠萝是为你们准备的,根据刚才的设计,你能够利用菠萝进行题目设计吗?”学生有了前面的积累,自然顺利进入题目创编之中。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结果,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应该是教师课堂执教的基本意识。教师深入教材展开教情调查,针对学生展开学情调查,为精确预设做好充分准备,及时捕捉课堂生成信息,对教学展开整合和优化处理,让教学生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疑能够有效改变课堂现状,为学生学习提供更积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康青,吴增生.数学课堂高效率学习策略的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7(12):36-37.
[2]王海慧.小学数学课堂高效小组合作策略探究[J].学周刊(C版),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