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层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之道

2019-08-27张陇娟

北方经贸 2019年6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县域经济

张陇娟

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县是我们国家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也是国家最基础的经济发展和布局单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县域层面表现得极为突出。其中,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之间不平衡、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县域内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表现在城镇化进程滞后、高等资源要素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拮据、开放程度低。应该从三个方面化解这些问题: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加快县域城镇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三是加大奖补力度,提高县域财政水平;四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主要矛盾;县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6-0004-03

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了新的重大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县域层面体现得十分明显,研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县域层面的体现,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有助于全面了解县域经济面临的新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变迁和国情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认识。新时代我国人民的需要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际上美好生活的概念非常广泛,既有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也有其它更宽泛的要求。其次,是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认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发展起来后的发展现象。其中,不平衡体现在全国东中西区域间历史发展差异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不充分指的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顽疾;实体经济需要扶持;环境问题仍需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尚需提高;创新意识和水平滞后等,总体上还没有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很多方面社会生产力都进入世界前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制约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良性循环的矛盾,向前发展中的矛盾。[2]

县域经济作为基层经济,其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全局关联性很大。县域经济的实力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也关乎全社会的平稳发展。现实社会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县域层面表现极为突出。县域经济是构造市域经济、省域经济以及地带经济的基本单位,县域发展中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我国区域的协调发展。从县域内部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即城乡二元结构就发生在县域内部。我国很多县的经济发展基础较差,呈现出总体实力不强、发展程度不高的状态,经济滞后的状态影响了脱贫任务的完成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县域层面得到了集中体现。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发展不平衡

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都是区域经济,都是特定地理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从两者的发展基础条件来看,城市的优越性非常明显。城市一般具有较为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具有能够承担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相关科研、技术、教育等设施,以及与该城市规模相适应的文化和生活相配套,能够作为区域的工业、商业以及文化信息中心。城市的发展一旦要加大投入,不管是新建、还是改造,其成本投入都比县域低。县域产业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其二、三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而城市经济的二、三产业相对较为发达,现代化的金融、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程度较高。从两者支撑的动力看,县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增长来自资本和劳动力贡献,而城市作为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高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率。

(二)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县域经济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发展基础大不相同,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两千多个县域中,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巨大。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落后,不平衡的发展由来已久。

2017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100个强县(市)产生于15省(市)(见表1),其中,江苏百强县(市)有25席,浙江和山东百强县(市)都为21席。其他:福建和河南各6席,内蒙古4席,湖南和贵州各3席,河北、湖北、广东、安徽各2席,辽宁、江西、陕西各1席。但是,在所考察的25个省份中,山西、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0个省份无缘百强县。

此外,十强县的分布也集中到个别省份,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县(市)(见表2)分别是: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长沙县、太仓市、即墨市、义乌市、浏阳市和龙口市。百强县(市)前10 强中,有6 个是长三角地区的县(市),其中,江苏省占据10 强县(市)中的前4 名及第6名,浙江省占据第8 名;湖南省有两个县(市),分别占据第5 名和第9名,山东有2 个县(市)进入前10 强。其中,昆山市的经济规模竞争力、县域经济公共财政竞争力指数都高居第一,还进入了经济结构竞争力和居民收入竞争力指数10强。可见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县域之间的不平衡尤为明显和突出。

(三)县域内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即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就发生在县域层面,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发展,主要表现有三点:第一,基础设施不平衡。农村地理条件比较复杂,人口密度低,修建基础设施的困难比较大,且利益回收周期较长,使得筹建资金较为困难,农村能够吸引来的基础设施投资要远远少于城镇,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十分明显。第二,居民收入不平衡。近几年来,尽管农村居民收入连年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8年缩小到2.69:1,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高,绝对差距大到24634元(见表3)。第三,公共服务水平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与城乡居民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服务资源不平衡。县城教育资源丰富、优质,不但教学设施先进,师資力量也较强。尽管农村地区的教学设备在不断改进,但远远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加上农村生源的减少,农村学校面临资源闲置浪费,先进设备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此外,城乡居民医疗条件也差距较大,城镇医疗设施先进、齐全,医务人员数量多、业务水平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看病很不方便。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显著地影响着县域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

(一)城镇化进程滞后

我国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城乡二元结构治理体制,在这种治理体制下,县域的城镇化进程受到严重影响。县域层面的基础设施普遍落后。我国很多县的交通设施不健全、不先进。县域层面的非农人口比重小,非农产业滞后。无论是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还是本地的大学生都倾向于直接走向大城市。即使是县域的城镇也普遍发展基础差、市场发育不成熟。由于要素不能有效聚集,本地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县城无法有效地辐射广大农村,难以起到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3]

(二)高等资源要素缺乏

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一般基本生产要素是先天就有,而高等生产要素则需要长期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形成。比起城市经济,县域层面大多拥有的是自然资源、独特的气候、低技术劳动力,也就是一些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高端要素,像高级技工、科技人才、领先学科、科研院所等则难以在县域形成聚集。大多数县的多数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人口素质不高,尤其是新型、高层次、高技能及复合型人才匮乏,这也极大地阻碍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在县域的推广应用。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经济要占绝大多数比重。但相关农业领域的人才不足,制约县域农村、农业的发展。同时,又因为工业人才缺乏,县域层面的低端工业占比较大。服务业方面,县域的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餐饮、交通运输、商贸等领域,现代型服务业人才也较为缺乏。[4]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县域层面,整体产业结构的层次低,调整速度缓慢。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档次低,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县域通常以传统产业为主,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虽然农业产业占主要地位,但农业现代化水平十分低,农副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第二产业也以资源的初加工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低,层次也低。由于缺乏先进的人文科研条件,大型的国家项目难以在县域落地生根,越是缺乏大型项目和产业的带动,县域经济越是难以实现跨越发展。[5]

(四)财政拮据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县普遍财力弱,财政常年吃紧,政府债务负担很重,压力大,财政常常入不敷出,甚至靠国家的转移支付维持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县域发展过程中,许多应当投入的投入不了,许多想落实的项目由于缺钱,难以实现。加上产业发展的民间投资少,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强。因此,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很多县乡财政基本上只是“吃饭财政”,财政很难对当地各项建设提供充足、有效的支持。

(五)开放程度低

在县域层面,除了一些传统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邻海县、邻边县,内陆区域的大多数县域参与开放经济的氛围还不够浓,思想解放不到位,思路视野不开阔。

县域开放型经济总量小,出口型企业较少,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县域能够引进的项目中,缺乏分量重、成长性好、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能够真正利用的外资比例也比较低。

四、县域层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之道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缩影,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极为明显和突出,影响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有效地化解县域经济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农村为主的经济,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县域之中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为渴望。进入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农村这个辽阔地域内,蕴藏着丰富的可供利用的初级产品、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持。通过激活农业农村的众多要素,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将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优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能够高质量地供给,让农业真正成为致富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二)加快县域城镇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化的功能主要體现在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两个方面,这两点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都十分短缺。一方面要增强城镇的经济集聚功能,积极发展县城和一些交通条件便利、市场环境良好的镇,完善村落布局,完善各项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档次,打造适应市场的承载能力和经济服务能力,增强投资和就业的吸引力。吸引高端资源要素在县域扎根,使县域要素结构从低水平的资源、廉价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向技术、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转变。另一方面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发挥城镇的示范和溢出效应。增强县城、中心镇与村落之间的衔接功能,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让更多高端资源融入农村,农村地区的产业和资源、要素顺畅地流向城市,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共同发展。

(三)加大奖补力度,提高县域财政水平

要着力解决县域经济中财政弱小,自我促发展、保增长能力弱的问题。一是加大国家和省级政府对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在重大项目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上,省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县级项目的支撑力度,扩大扶持资金规模。二是改进县域金融服务。鼓励国有银行、民营金融、小额金融、互联网金融、绿色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在县域增设经营网点、扩大业务覆盖面,形成现代金融服务支撑体系,为新兴产业和传统经济活动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三是支持县级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对县级区域引进的财源建设项目,按照不同类别给予一定的奖励,用于补充招商引资经费和前期经费。

(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完成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主导产业往往是一个县的特色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整个行业需要改良和转型,吸收新的技术、要素,淘汰落后产能,对整个行业进行整治和更新换代。二是培育新兴业态。将县域一产向二、三产发展,使一二三产业互融互促发展。构建适合县域层面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进入更高的层次。三是构建创新发展平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转型升级要依靠不断创新来完成。县域的创新氛围、创新能力都较为缺乏,需要构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专业的科研机构,帮助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 韩文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党建研究,2017(12):14-16.

[3] 黄莲花.海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4] 谢守红,谭志美,周驾易.中国县级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5(1):38-43.

[5] 张 毅.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15-25.

[责任编辑:金永红]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县域经济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重点定量确定方法
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巧抓主要矛盾,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