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9-08-27范惠冬刘燕妮郑世金侯柏森毛芙蓉
范惠冬 刘燕妮 郑世金 侯柏森 毛芙蓉*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 130033)
番茄是一年或多年生茄科番茄属草本植物,果实营养丰富,在我国广泛栽培。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上发生普遍,且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后难以防治,对番茄生产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番茄病毒病的类型、发生规律、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方法做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1 番茄病毒病主要种类
全国范围内可侵染番茄的病毒种类较多,包括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番茄花叶病毒(ToMV)、番茄褪绿病毒(ToCV)、番茄斑萎病毒(TSWV)等。其中侵染范围较大,造成番茄产量损失严重的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需引起番茄种植者的重视。
2 田间发病症状
番茄病毒病在田间较好识别,发病症状主要包括:花叶型、条斑型、蕨叶型和斑萎型四种。花叶型:叶脉间出现褪绿斑,叶片微卷缩隆起,叶片变小不正常生长,果实畸形,花叶后期叶片透明易碎。条斑型:叶片、茎、果实均可见病斑,叶片上可见褐色病斑,茎和果实病斑初期为褪绿后期变为褐色,果实畸形。蕨叶型:病株明显变小,新生幼叶叶片向上卷缩,病毒病严重时叶片卷成管状。斑萎型:苗期可发病,叶片上卷,叶背沿叶脉呈紫红色,有些植株生长点坏死,结果后果实易脱落。
3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3.1 发病规律
病毒病发生与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环境条件高温干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平均温度达到22℃,相对湿度小于50%病害易于发生。高温干旱植物蒸腾量大于根系吸水量,植株同化物积累降低,抗病能力减弱易于发病。
3.2 病害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包括田间病残体带毒、种子带毒、昆虫传播、机械传播等。生产结束后田间残留的病残体,往往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来源,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侵染番茄植株。种子带毒是番茄病毒病远距离转播的主要途径,一旦种子带毒番茄植株就会发生病毒病,直接影响番茄植株的发育和果实成熟。蚜虫和烟粉虱可以通过病健植株间的取食将大多数番茄病毒病从带毒植株传播给健康植株。此外,在番茄生产季节,整枝、打杈、采摘等农事操作可造成病毒病的传播。
4 防治方法
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控,应当采取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4.1 抗病育种
番茄抗病毒育种是解决番茄病毒病最为理想的方法,在番茄生产中优先选择抗病品种或对番茄病毒病具有一定耐性的品种种植。
4.2 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进行消毒处理,40~60℃温水加入10%磷酸三钠浸种10~2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两次,随后正常催芽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病毒,减少病毒病发生几率。
4.3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培养壮苗,提高幼苗对病毒病的抵抗能力;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寄主;田间发现病苗时及时拔除、集中处理,减少病源;农事操作先处理健株再处理病株,注意手和工具的消毒,减少人为传播。
4.4 防虫控虫
蚜虫和烟粉虱是番茄病毒病的主要传播者,降低田间虫口密度是防治番茄病毒病关键环节。温室、大棚可使用60目防虫网,能对有翅蚜和烟粉虱成虫进行有效的物理隔离;田间悬挂黄板也是防治蚜虫和烟粉虱的有效方法;适时的化学防治能快速、有效降低传毒昆虫的数量,减轻病害的发生。
4.5 化学防治
目前对病毒病的防治药剂较多,包括吗啉呱·乙酮、菌毒清、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等。在番茄发病初期可用吗啉呱·乙酮500~800倍液喷雾,也可使用5%菌毒清400倍液喷雾防治。对蚜虫和烟粉虱的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10%啶虫脒1000倍液,或英雷(75克/升双丙环虫酯·阿维菌素可分散液剂)45~53毫升/亩、极显(17%氟吡呋喃酮)30~40毫升/亩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施,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