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视阈下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探究
2019-08-26李露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大学生党员 日常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李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75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大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增强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自觉性,是帮助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将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中是高校党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严抓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大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大学生党员纳入党组织规范管理,二是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档案管理,三是加大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四是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和组织关系的转接,五是完善大学生考评、监督机制。新时代,严抓大学生党员日常管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乃至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的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承载着传播党的理论,宣传党的政策,团结同学,影响青年的重任,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高校党建工作,更是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实效性。
(二)关系着我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的巩固
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校中的大学生党员群体,不仅是党员中的知识精英,更是党员队伍中的年轻骨干力量,引领着时代的新风气、新风尚,走在改革发展的最前列。严抓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首先要从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自觉性工作着手,能最大限度地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青年一代的共识和力量。
二、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 党员意识形态自觉性淡薄
杨新华(2015)在调查发现,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发挥较弱,仍有部分大学生党员的现实表现与大学生党员角色所应发挥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存在较大差距,党员意识形态自觉性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党员主体意识与身份认同感淡薄。大学生党员作为先进性的代表,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品学兼优,乐于助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或出现挂科、旷课现象,甚至个别党员有考试作弊等违纪违规行为,逐渐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开始对自己放松要求。
2.党员服务意识淡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部分大学生党员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过分追求个人名利。有些学生党员在不担任学生干部后,服务积极性也随之减弱,甚至在入党后不愿在承担学生干部工作及担负责任。
(二)队伍结构严重失衡
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学生党员结构从年级上普遍呈倒三角结构。党员发展往往集中在高年级。例如A大学商学院采用的是以专业纵向划分学生党支部, 2017-2018第一學期,2014级(大四)共发展学生党员27人,2015级(大三)共发展学生党员48人,而2016级(大二)共发展学生党员0人。如此失衡的党员队伍结构极不利于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党支部内部工作的衔接。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学生党员的成长与成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二是由于传统管理手段与学校教育理念影响。
(三)组织生活流于形式
党支部组织生活对党员的日常管理、教育以及监督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主要通过“三会一课”来开展,主要形式为“念文件、谈心得”的座谈形式,氛围过于严肃;且据统计用来讨论发展对象、入党审批、预备党员转正等约占组织生活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张志刚,2014)长期以往,缺乏有效的活动形式逐渐消磨了支部党员的热情,部分党员甚至产生了惰性和反感情绪。梁耀明(2016)研究表明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参与意愿与实际参与出现了偏离,学生党员们普遍重视个人能力培训而轻视政治素养提升,重视社会实践体验而轻视集体学习交流。
(四)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大多数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定了党员年终评议,但评议过程缺少量化考核,多是以民主投票为主,对学生党员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导致支部在开展活动时,部分高年级党员常以找工作、实习、考研等个人理由请假,对组织纪律松懈,给党员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意识形态视阈下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策略思考
(一)以思想建设为核心,加强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党员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思想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党员日常管理时,应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教育,一是通过定期的党小组学习、讨论会、专题报告等学习方式,以及不定期的党史党章等相关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丰富的活动形式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与政治素养提升。二是通过现代传媒和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加强宣传学生党员群体内的优秀模范事例,树立典型,提升大学生党员的自豪感与身份认同。三是将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中,以实践巩固思想。
(二)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创新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
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能够更好地团结凝聚支部党员,提高党员自身的认同感与对组织的认同感。一是要进行组织生活观念创新。组织生活的目的在于使每一名党员在经过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后能够灵感地、科学地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要让每一名党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对待周围的环境,能够利用环境来提升自我,使每一名党员能从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学习与认识。二是对组织生活内容的创新。党支部组织生活应该涵盖更多的社会生活领域,其内容可以不仅局限于当和国家政策的传递,还可以是校园日常,普及科学知识亦或是传授人生经验等,只要是先进的、值得学习的,我们都应该主动地去学习。三是对组织生活形式的创新,强调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角”地位。通过党员自拟组织生活主题,轮流主持支部内的组织生活活动提高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借助QQ、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平台,创新交流空间,提高学生党员的兴趣。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监督评价机制
1.以量化考核为基础,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测评制度。《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规定了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具体针对大学生党员,应该在党章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可量化的考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性、先进性、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测评,以提醒大学生党员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与肩负的责任。
2.以群众监督为契机,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问责制度。大学生党员是最年轻的有共产主义的先锋战士,应永葆先进性。为推动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问責制度,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办法。对违反校规校纪,长期不履行党员义务的学生党员实行“一票否决”,保障大学生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3.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建立完善大学生党员的退出机制。对严重违反党规、校纪校规的不合格党员、或对与党组织失去联系6个月以上、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仍然没有取得联系的学生党员停止党籍。
参考文献:
[1]张偲.大学生党员日常管理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福建质量管理,2017(18).
[2]张志刚.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
[3]陶剑飞,周德海.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现状调查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
[4]蒋超.意识形态领域下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探索[J].信息化教学,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