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菌肥加微量元素防治番茄病害试验研究初报
2019-08-26李照全阎世江
李照全,阎世江
(1.山西省白色农业工程学会,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蔬菜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
番茄,即西红柿(拉丁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Mill.),是茄科番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在中国南北方广泛栽培。由于其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可以生食、煮食、加工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1-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对番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番茄生产中,病害发生逐年增加,传统的防治方法是使用化学农药,虽有较大成效,但对环境与人体会产生较大危害。如何有效防止番茄病害,又减少环境污染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在此时期,生物菌肥应运而生,它能改善土壤的结构,同时改善蔬菜的抗逆性、品质等,效果显著[1-3]。生物菌肥是菌,并非一种肥料,其并不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而只是含有微生物,但生物菌肥在蔬菜生产中应用后其对蔬菜的生长、品质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10]。本研究在山西省东南部壶关县进行,在旱地番茄的栽培过程中使用生物菌肥与微量元素肥处理(以下简称“微组”处理),研究其对番茄病害的防治作用,以期为番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在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迎乐村进行,从2018年3月开始,至同年8月结束,3月使用穴盘育苗,供试番茄品种是美琪,试验田前茬作物为番茄,基肥为农家肥(干鸡粪+腐熟羊粪)与复合肥,农家肥使用量为2.5 m3·(667 m2)-1,复合肥氮磷钾含量为15∶15∶15,使用量为60 kg·(667 m2)-1。小区长10 m、宽5 m,4月起垄定植,细耙、起梯形高垄,垄高20 cm、垄上宽45~50 cm、垄下宽65~70 cm,垄上整平在马鞍形垄中部定植。定植后将滴灌管(带)移至幼苗根部。按株距35 cm定植,每667 m2栽苗约2 800株。在座花座果期追施复合肥3次,每次使用量60 kg·(667 m2)-1,间隔10 d。
试验共2个处理,处理1:在番茄定植缓苗后,喷施生物菌肥稀释80倍液,10%微量元素肥。间隔15 d后,喷施上述菌肥与微量元素肥。处理2为对照,采用常规喷施农药方法,其余的管理方法一致,设3次重复。调查幼苗成活率、在始花期调查株高、茎粗,在盛果期调查病株数和发病率,在结果期调查裂果率、产量、菌肥与微量元素肥用量、化学农药用量等。
本次试验用的生物菌肥为固氮菌肥,内含地衣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其有效活菌数在2~20 亿·g-1之间。微量元素为EDTA熬合态的中微量元素,内含钙、铁、锰、锌、铜、镁、硼、钼、钴、镧、铈、镨、钕、钪、钇等,总含量15.7%,典型值为:Cu 0.5%;Fe 4.0%;Mg 2.0%;Mn 2.0%;Zn 5.0%;B 2.0%;Mo 0.1%;Co 0.1%;pH 值5.0~7.0。上述菌肥与微量元素由山西省白色农业工程学会提供。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2018年番茄土地施用“微组”处理后,番茄苗的一次定置成活率为92.62%,对照为80.31%,一次定置成活率比对照增加了12.31%;始花期经“微组”处理株高、茎粗分别达42 cm和1.25 mm,均较对照升高,在盛果期发病率为0.12%,而对照达2.81%。经“微组”处理裂果率达15%,对照为30%,低于对照。产量差异较大,“微组”处理后产量达5 200 kg,对照仅为3 000 kg,通过比较经济投入可见,“微组”处理仅为320元,而使用传统化学农药投入为1 100元。
表明“微组”处理可增加幼苗成活率,促进幼苗生长,降低发病率,提高产量,减少经济投入,对番茄的生长有利,值得大力推广。
表1 试验番茄处理性状调查表
3 结果与讨论
有关生物菌肥的作用报道较多,阎世江等[11-12]认为生物菌肥能改善蔬菜的品质。提高抗病性,促进蔬菜的生长,提高产量。高新昊等[13]也有类似的报道,李洁等[14]报道生物菌肥能防治红枣裂果。本研究的结论与上述结论一致,其原因是生物菌肥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促进蔬菜营养吸收,杀灭了有害物质,提高蔬菜的抗病性,降低结果率,改善了品质[15-17]。微量元素肥含量较低,但却是蔬菜生长不可缺失的,通过调节土壤条件,如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性、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环境,促进蔬菜的生长[18]。本研究利用生物菌肥与微量元素肥促进番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广阔的前景,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