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在肩锁关节脱位中的比较分析
2019-08-26姜维洋
姜维洋
(铁岭县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关节脱位俗称脱臼,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多由外力造成。肩锁关节是由肩胛骨肩峰关节面和锁骨肩峰端关节面共同组成,临床治疗方法以切开复位后,螺钉内固定方法为主[1]。笔者将所在医院的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法总结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所收治的80例肩锁关节脱位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0.4±2.7)岁;主要致伤原因包括高处跌落、车祸意外和重物砸伤。本次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P>0.05,具备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术法治疗。具体方法为局部麻醉后患者取平卧位,将患侧肩下垫高5 cm,切口位于患部锁骨中外段到肩峰处,取弧形切口将锁骨中外段及患肩锁关节全部暴露出来,将肩锁关节内的关节盘切除并加以修正骨面,进行外部脱位关节的复位,于病患肩峰外侧平行的方位打入2枚克氏针,直径为2 mm,打入深入3 mm[2]。并在锁骨外侧与肩锁关节相差3 mm位置钻孔,采用双股卢氏钢丝进行穿孔和固定;咬骨钳从肩峰部取适量松质骨植入肩锁关节,并修补三角肌及肩锁韧带、锁骨上及斜方肌的受损部位。缩短克氏针的长度,针尾折弯后埋于皮下,并进行伤口缝合。肱石膏加以固定3周以后,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恢复。实验组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案,具体步骤为麻醉后将锁骨中外段至肩峰处切开,再将肩锁关节及锁骨中外段全部暴露,检查并进行喙锁韧带修复,将内部肩锁关节进行复位。接下来将塑性锁骨钩钢板放置在肩峰下关节外,将尖钩穿刺于肩峰后下方,将锁骨上方骨皮质贴紧内侧钢板板状部至肩锁关节脱位复位,随后将螺钉固定钢板板状部于锁骨上,肩关节适度活动,确认肩锁关节复位完全[3]。3 d后为病患进行肩关节功能恢复锻炼,手术7 d后肩关节活动正常化。固定半年后视恢复情况而定,可将固定物去除。
1.3 疗效评价标准:疗效标准以患者的X射线脱臼检查和疼痛为准。A级为无疼痛,可活动自如,肩关节解剖复位;经X线片观察肩锁关节解剖复位或间隙<5 mm;B级为轻微疼痛,关节功能局部受限,肌力处中等水平,肩关节活动转角>90°肩锁关节间隙检查结果为5~10 mm;C级为患者肩部有明显疼痛、夜间更甚,肩部活动范围<90°,射线检查依然可见明显的脱臼。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以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统计资料以均数±标准差为准,使用检查方法为t检验,以P<0.05为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治疗后,行1年的随访,1年后对照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同时,对照组3例由于锁骨钩钢板远端钩形过长突出皮下,而出现疼痛;1例出现肩锁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询问有轻微疼痛感。实验组除1例由于个人未做好相关保护而出现关节疼痛外,其他均恢复良好。对所有患者进行X射线再次检查,均未发现其他并发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肩锁关节脱位在临床检查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主要是为外力受伤所致。目前主要方法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对于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以恢复肩关节正常解剖结构,重建肩关节稳定性,并且在早期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防止患者出现关节炎等诸多并发症[4]。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进行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术的治疗,张力带是一种经外部实施的修复方法,可对脱臼关节进行纵向的挤压矫正,从而促进患者伤口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缺点是容易导致肩膀活动受限,恢复较慢,且易出现疼痛等症状,使锁骨无法旋转而退针。而随着医学上关节脱臼手术方法的改进,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法成为一种更加先进的治疗方案,该方案依据患者的锁骨解剖结构原理设计,其弧度与锁骨远端解剖的弧度相匹配,因此降低了张力,固定效果优于前者[5]。在本次治疗中,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相关研究文献和临床实验数据方面都显示,临床锁骨钢板内固定法治疗的效果优胜于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及其他方法。
综上,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法治疗肩锁关节脱节的效果优于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术法,应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