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9-08-24岑忠干王飞曾红萍
岑忠干 王飞 曾红萍
【摘 要】本文论述“问题导向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认为“问题导向法”可以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提出通过“五问”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向法”:教育之问,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之问,确保足够的知识和理论水平;学生之问,确保授课的针对性;教法之问,确保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课后之问,不断总结提升。
【关键词】问题导向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 应用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088-02
当前,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操作性强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相适应,给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一个新课题。“问题导向法”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本文探索“问题导向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导向法”是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实效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放矢”。要做到“有的放矢”和“有效放矢”,教师必须回答学生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学生需要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客体的属性或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意义关系。在主客体的互动中,总是存在主体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进行选择、利用的关系。某种事物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大价值就越大。从价值角度看,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客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没有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就是要看它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多变,各种思潮涌动,正确和不正确思想理论混杂,由于社会阅历不够丰富,高职学生要做一个正确的选择将是一个极大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恰恰具有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属性,能够引导他们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陈万柏、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遵循客观规律,尊重规则,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赢得主动;它能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规范行为、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塑造优秀的品格;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看世界,在努力奋斗之后体验成功带来的获得感。社会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产生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为毕业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完善人格、走进社会、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具有价值并不等于它自动对学生产生积极意义。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盯住课堂教学本身,必须把眼光放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关系上,以“学生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学生需要”这一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展现其价值,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问题导向法”的具体实践
教学方法只有放在具体的实践中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问题导向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可概括为“五问”,即“教育之问”“教师之问”“学生之问”“教法之问”和“课后之问”。
(一)教育之问,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反华势力的渗透无处不在,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不断挑战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利益诉求不同,反映到意识领域就形成思想文化多样化,这对我们主流思想产生很大冲击。面对这样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是新时代的教育之问。紧扣教育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给高校教育指明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特殊的使命,是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领制高点、确保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渠道,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回应新时代教育之问,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
(二)教师之问,确保足够的知识和理论水平。“教师之问”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负起责任,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追求,时时刻刻追问自己,知识储备是不是达到授课要求,知识更新是不是与时俱进,理论水平是不是足够高。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当前,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掌握最新的广泛的知识,老师知道的,学生可能早已知道;老师不知道的,学生未必不知道。为了保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洞察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只有熟悉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授课时才能史论结合;只有善于立足中国现实,分析世界形势,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及时回应现实问题。
(三)学生之问,确保授课的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密不可分的,针对性是实效性的前提,实效性是针对性的结果。课堂要有针对性,必须从了解学生入手,因为学生是接受者,如果不掌握其特点和需求,课堂效果会大打折扣。高职学生具有大学的共性,但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学生来源构成比较特殊。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2+3”直升。这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就选择进入中职阶段学习,两年后不需要文化课考核,只根据中职阶段成绩择优录取。实际上高职院校普遍有招生压力,只要学生愿意继续学习,一般报名即可升学。二是“高职单招”和“高职对口中职”考试择优录取。对这部分学生的考核,文化课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较差,甚至厌学,文化课的基础相当薄弱。三是通过普通高考录取。这部分学生经过高考的锤炼,心态不一。有的曾经立志要考上名校,如今来高职院校就读,落差很大,感到迷茫;有的在高中虽然很努力,但成绩一直不理想,信心不足;有的成绩本来就不好,得过且过。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同时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学生的培养目标特殊。高职院校与本科或其他专科院校培养的目标有很大不同。它主要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在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视实践,有的学校按1∶1来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适应高职培养目标和学制安排,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