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2019-08-24李迪
李迪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针对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不够、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培育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缺乏孕育工匠精神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高度重视,树立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创新培育方式方法,确保工匠精神培育取得成效;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工匠精神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013-03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凝结在工匠群体身上,是工匠们在生产、生活、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质的综合反映,具体表现为工匠们在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所制作产品的过程中严谨专注、敢于担当、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求实创新、止于至善的追求。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成千上万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的积极参与。高职院校承担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和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担负着培育工匠精神的历史使命。如何在新形势下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毕业生,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助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称赞的成就。我国经济总量已连续几年排在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和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已遍布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最近几年媒体时有报道国人赴海外抢购电饭煲和马桶盖、游客出境购买豪华奢侈品等现象,这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極不相适应,突出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急需转型升级,“中国制造”急需向“中国质造”转变。纵观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产品总体上都做工精细考究,深得众人青睐,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都注重对从业人员工匠精神的培养,正因此才使它们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因此,我们要改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有数量但质量不高的现状,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培养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人。高职院校作为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成为企业所需要的真正职业人,是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注重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当前我国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二)有利于企业提质增效打造品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商品在市场上已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可以说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其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了消费者的需求,导致“产能过剩”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质量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才能赢得众多消费者赢得市场,使企业获得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要提高产品的品质,人才是关键,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企业提质增效和创造品牌的重要法宝。世界上延续二百年以上的企业大多数分布在日本、德国、荷兰、法国等国家,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都注重传承和培养职业人的一种精神——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使这些国家的企业经历百年而不倒,拥有享誉全球的品牌。如今的中国企业要实现提质增效,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品牌,同样需要工匠精神来支撑。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适应市场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为社会、企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自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为社会输出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最近几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之间产生了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与用人单位岗位对人才要求的能力和素质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爱岗敬业不足、实践技能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等。因此,要解决这种矛盾,高职院校必须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培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获得社会和企业的全面认可,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进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在要求,更是当前新形势下企业创新发展的内驱动力。最近几年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强调“工作认真、能吃苦、有责任心,具有某方面专业技能”等条件,正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在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中,发现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毕业后不到半年就换了四五家单位甚至更多,平均一个月要换一次,而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规定三个月或六个月的试用期,也就是说这些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都没有通过用人单位的试用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毕业生缺乏敬业爱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或职业精神,以至于频繁跳槽或频繁违约。工匠精神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严谨专注、爱岗敬业和敢于担当,它教给学生学会坚持、专注、负责。只有具备这种精神的毕业生,才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技术能手,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极大提高其人力资本的附加价值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不够。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秉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原则,在教育教学中着重强调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显性知识的培养,而对于学生技能之外的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等隐性知识的培养则重视不够,存在“重技轻人(文)”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职业素养缺少更高要求,对学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培育也缺少足够重视。工匠精神更多的是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在追求工匠精神方面存在缺陷。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在专业理论课教学讲授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训、实践课教学方面却力不从心,没有经过企业的锻炼,缺少系统的实践操作历练和示范能力的训练,加上有些教师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教学上敷衍了事,缺乏深入研究的热情,自身缺乏工匠精神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够,认为自己到高职院校就读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以满足未来的就业之需,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放心上甚至认为可有可无。这些缺陷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绝大部分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的教育教学来完成,采用的方法大多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缺少实践教学的环节,让学生被动接受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育内容。这种培育方式过于简单死板、生硬,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让他们愿意接受,因此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难以收到预期的培育效果。
(四)缺乏孕育工匠精神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校园亚文化的长期存在,导致许多高职学生只满足于课程考试过关,缺乏吃苦耐劳、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的劲头,更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同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思想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应付,学习上浅尝辄止不求上进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十分重视,各种活动丰富多彩,但缺乏工匠精神的元素,忽视了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没有形成浓厚氛围,使得大学生对崇高的工匠精神没有直接、真切的感受。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高度重视,树立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理念。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确实承担起“中国工匠”和“工匠精神”培育的重任,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加强顶层设计,把工匠精神培育渗透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理念当中,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专业教育、实践教育、顶岗实习、日常管理等环节加以体现,使培育“工匠精神”和造就“中国工匠”成为广大师生的普遍共识,引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进而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作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之一,教师队伍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不可小觑。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中,教师队伍的言行举止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对职业的认知与态度,教师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要改变当前教师队伍的现状,提高其职业素养,使之成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模范和榜样,高职院校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教师的引进。要拓宽人才招聘渠道,适当从行业企业聘请一些名师工匠到学校任教,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名师名匠和“双师型”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具有独特的气场和魅力,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除教师自身要加强自主学习外,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培训,正确认识工匠精神,或邀请企业专家、名师名匠到学校指导、培训等,以带动整个教师队伍职业素养的提升。三是加强师德建设。建立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标尺的教师职业素养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提高教师素质,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三)创新培育方式方法,确保工匠精神培育取得成效。首先,改变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创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素质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中,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工作情境中感知、领悟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其次,深化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打造培育平台。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运用所学到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际,在工作实践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现代学徒制,把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相结合, 能够让各行各业的名家大师和能工巧匠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师徒传承关系,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任务规则下与师傅面对面学习和解决问题,从而在“一帮一”“师带徒”的传帮带教育中,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引领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一方面,加大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方式,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主动式推送”,宣传和展现“大国工匠”的事迹及其道德观、价值观、工作观等精神文化,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工匠精神,认识到其重要性并自觉地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具有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等功能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它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三个方面,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具有潛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在内的物质文化进行职业化改造,将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之形成浓厚的职业化氛围,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事业心和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加强对包括礼仪、行为举止、规章制度等在内的制度文化进行规范化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规矩意识、规范意识,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总之,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8)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
[3]郝风平.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7(7)
[4]周敏.践行工匠精神 建设优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J].知识文库,2016(12)
[5]么元昱.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7(2)
[6]王爱军.浅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J].交通职业教育,2017(6)
【基金项目】2016年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素质教育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2016SZ16B013);2017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专业技术人员返乡创业支持体系研究”(2017KY1069)
【作者简介】李 迪(1978— ),男,壮族,广西田阳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科研。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