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式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2019-08-24陈玉兰
陈玉兰
(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海南 三沙 572500)
当前,产后出血依然是威胁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然而各种原因(宫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等)所致的产后出血都以阴道流血过多为具体表现,严重可能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或死亡[1]。临床采用传统方法治疗产后出血,包括缩宫素、子宫按摩等,其疗效不太理想,还有可能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实验选取98例产后出血患者,现就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式的应用效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实施缩宫素注射处理,在此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年龄22~34岁,孕周37~41周,平均年龄(27.59±0.67)岁,平均孕周(35.96±0.12)周;观察组实施直肠给药米索前列醇,年龄21~38周,年龄35~42周,平均孕周(36.08±0.14)周,平均年龄(27.64±0.5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剂量200 ug。观察组:直肠给药米索前列醇(本品国药准字号:H20000668,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于产妇直肠放置,剂量为200 ug。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的出血量(产后2 h出血量和产后24 h出血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详细统计数据并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产后2 h出血量和产后24 h出血量
观察组产后2 h出血量和产后24 h出血量,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比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2 h出血量和产后24 h出血量对比 (,mL)
表1 两组产后2 h出血量和产后24 h出血量对比 (,mL)
组别 n 产后2 h出血量 产后24 h出血量观察组 49 124.06±0.39 228.41±1.27对照组 49 132.07±0.42 240.16±1.31 t/9.715 15.249 P/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比较对照组发现,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其中观察组中呕吐者1例,恶心者1例,对照组中恶心者3例,呕吐者4例,寒战者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 讨 论
临床对产后出血实施缩宫素注射处理,其止血效果良好,但由于本品有饱和浓度,使用受限性大[3]。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可软化宫颈、增强子宫张力和宫内压的前列腺素E1衍生物,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宫缩,预防产妇产后出血。但研究发现,不同给药方式使用米索前列醇,其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结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产后2 h出血量和产后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08%与对照组的18.3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直肠给药方式,相比舌下含服给药方式而言,更能够增强米索前列醇的应用效果,加快产妇止血速度。
综上,直肠给药米索前列醇,对产后出血治疗的效果更显著,且方案安全性更高一些,因此,该种给药方式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