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精神文化关怀调查与建议

2019-08-22许世燕

卷宗 2019年20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社会服务老年人

许世燕

摘 要: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老年人口数量逐渐上升。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但是精神生活依旧贫困。完善老年人精神文化关怀服务有利于满足老人个人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认同感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本报告以重庆市北碚区云清路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例,调查云清路社区内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状况,以分析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为重点,对社区内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关怀的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老年人;精神文化;社会服务

1 绪论

1)调研意义。我国进入全面决胜小康社会重要阶段,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目前老年人已不再简单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吃饱穿暖,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关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子女的事情,更是关乎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赡养老人不仅是让老人衣食无忧,还要强化精神文化关怀,解决老年人思想、心理和精神问题,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让老年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2)调研方法。(1)文献法;(2)访谈法;(3)经验总结法

2 相关概念界定

1)老年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即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

2)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要素之一,而文化层次理论结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一样,也是由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理论。具体的表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位和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3)社会服务。在现代化进程中,政府为了维护和保障全体公民,尤其是社会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的生存发展权益和尊严生活需求,主导并实施向其家庭或个人提供必要的日常劳务帮助和照顾服务支持的一项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

3 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和心理特征

1)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1)老年人与子女感情。在本次调查中,谈及自己和子女的感情时,40%的老年人选择了“感情一般”,9%的老人选择了“不太好”,3%的老年人选择“很不好”。(2)老年人信仰状况。在有关信仰方面,谈及他们是否对信仰有兴趣,“考虑过”的占 31%,“没有但是感兴趣”的老人占了 21%。(3)老年人休闲活动。老年人休闲活动内容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女性老年人偏好跳舞做操、种花养草,而男性老年人偏好读书看报、打球等。(4)老年人与互联网。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逐步融入互联网时代,文化水平是影响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因素。(5)老年人旅游。老年旅游目前飞速发展中,调研显示20.1%的老年人明确表示在将来一年计划外出旅游。年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是影响老年人外出旅游的重要因素。

2)社区老年人的心理特征。(1)老年人旅游。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加,老年人的感觉和知觉逐步退化,反应变慢,对外界感知觉有所延迟。这种不可逆转衰退和老化容易使老年人感叹“年老智衰而无用”。(2)情绪和情感。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最大的情感问题主要是孤独感。在调研中,48%的老年人有孤独感,9%的老人有自卑感,多数表现为残疾老人、贫困老人、低保老人。37%的老人有冷落感,表现在高龄老人,患病老人,以及刚刚退休人员,失去了很多人际关系,6%的老人有忧虑感。(3)气质性格。调研发现,社区老年人的气质性格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阳光型、担忧型、淡然型、愤青型、健谈型、抑郁型等。(4)人际关系。退休后,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变化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老年人退休后,他们所构建人际关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享乐。第二,重心的转变。退休后,他们不再需要忙于工作中的事项,把精力自然就转变成放在家庭上、放在子孙上。第三,老年人的人际交往从多到少,从广阔到狭窄。

4 强化社会服务,关怀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1)强化制度建设,保障老年人精神文化关怀有序开展。一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社区设置相应的岗位,安排具体的人员,投入必要的资金和配置相应的资源,实现社区精神关爱的主体就位。二是通过政策倾斜和宏观调控等措施,加大社区精神关爱服务的立项,扩大精神关爱服务的预算和采购力度,通过有目的地开发和孵化更多从事专业精神关爱服务的社会组织落地社区,推进社区精神关爱服务就位。三是加大社区精神关爱服务的设施投入和精神文化产品开发。四是修订相关涉老法律法规或制度,保障社区开展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的合法性就位。

2)强化服务队伍,推进老年人精神文化关怀职业化建设。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完善,这种自发状态下的精神需求呈现爆炸式涌现,亟须推动精神关爱的专门化发展,以避免我国未备先老背景下可能出现的精神养老危机。除此之外,对于社区的原住社工、志愿者、居民个人,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的相关培训,唤醒他们从事精神关爱服务的意识,调动他们参与精神关爱服务的热情,提升他们从事精神关爱服务的能力,给予他们从事精神关爱服务的空间和机会,以期在社区范围内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建设、专业技术优化并举的服务模式。

3)改善设施建设,改造老年人文化娱乐环境。首先,要重视社区卫生。脏乱差的社区环境不仅影响居民生活,更影响居民情绪。其次,社区植被建设合理。比如树木种类的安排,樹木的间隔,树木的种植是否影响居民生活等都是物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后,是建设良好社区文化娱乐环境。良好的文化娱乐环境需要一定的场地,社区应为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建立一些基础性的休闲活动场所,文化娱乐场所。

4)创新城市社区老龄群体精神文化关怀工作长效管理机制。首先,改变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的现状,加快老年人自我管理民主化进程。老龄群体是社会的财富,对社会文明的传承作出了极大贡献,我们应承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敬老、爱老,既然敬老、爱老,就要尊重老龄群体的意愿,民主与集中相结合,使社区老龄群体亲自参与到管理体制的制定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最后将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由社区干部组织民主投票,制定出既有利于社区管理又符合多数人愿望的管理方式。

5)借助科技,实现智慧社区以及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营造。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合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智慧社区在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关爱方面的效能越来越突出。社区爱老、敬老、护老的孝文化宣传,是老年人获得精神关爱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校区、街区、城区的公共电子屏以及楼宇广告等科技手段,进行老年友好型社区文化的植入与营造。这一方面应注意对部分特殊老年人的关照。因此,社区老龄文化建设要注意某些老年精神关爱措施可能存在双重功能,要趋利避害,区别对待。

6)资源整合,支持市场化参与老年人精神文化关怀。精神关爱作为未来社区老龄服务建设中的生长点,一方面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一些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对老年人精神健康进行长期关照和护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现有老年群体的时间、人际等先天优势资产进行市场开发,如此不仅可以扩大社区精神关爱供给主体,还能促进形成敬老护老的社会风气。

5 结语

精神关爱能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提升老年人精神健康水平,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实现老年人精神保障的重要举措,是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也是老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应将精神关爱积极嵌入社区老龄服务中,推动我国老年人精神福利的实现。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社会服务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