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民间纸扎艺术

2019-08-22谢燕燕李紫薇袁哲张瑞超张瑞超

卷宗 2019年20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谢燕燕 李紫薇 袁哲 张瑞超 张瑞超

摘 要:“纸扎”,是一种在陕西省周至县民间流传久远的工艺。又称“纸花”或“纸货”,常常作为农村举办古庙会和丧葬时祈福祭祀的物品。周至的“纸扎”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出现取代了奴隶制中用活人活物殉葬的残酷做法,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随着“纸扎”频繁大量的使用,其工艺也从形式到内容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以楼观庙会的纸扎表现最胜。纸扎牌楼,年年翻新,众彩斗艳,规模宏大,经久不衰。所以我们此次的调研从二月初十的楼观台庙会着手,对“纸扎“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纸扎文化;周至地区;传承发展;楼观古会

基金项目:《“一路一带”沿线互联网+中国民间纸扎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452017102),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产品设计策划》(项目编号:FPZXHY2019-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项目。

1 楼观古会的前世今生

周至坐落于以周秦汉唐四朝文明定鼎天下的陕西省,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蕴藏着无尽的文化宝藏,而古庙会就是打开这把宝藏的钥匙。作为几千年来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我们不但可以透过它,窥探中国传统文化,更能通过它穿过层层历史迷雾,跨过千年长河,直抵那个灿烂古老的瑰丽文明。在众多庙会中,楼观古会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早在2000多年前,秦皇就在楼观修庙宇,拜谒老子,李唐亦认为老子为宗。

楼观会,是为了纪念老子羽化而兴办的庙会。它不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还为各类民间艺术工艺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其会期7-10天,二月初十为正会。每年的正会当天都会有若干个起会村社发起送纸活动,“送纸”的村社有着送一年便连送三年的传统,但并不是每个村子都能有此殊荣,今年有东楼村、省村、八一村、焦镇村和塔峪村。会间金鼓喧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2 庙会上所出现的纸扎形式与种类

楼观正会当天,五个起会村社各自组织队伍送纸,分别由自己村落出发,于10点之前在楼观台宗圣宫集结,并一同前往三清殿参与老子祭祀典礼。值得一提的是,省村的送纸过程与其他村子不同,省村行进队伍的两侧有二个“麻角”,他们手执扎黄表纸的大刀,似醉如痴、闭目挥刀,前后奔跑,人们见了纷纷躲避,保证了队伍的顺利前行。而他们所护送的正是由纸经过揉捏、剪贴等工序所制作的十二杆纸、牌楼等。

每个起会村社的队伍由前至后大都为村牌、彩旗、引魂幡、十二杆纸、牌楼等,一路锣鼓喧天,声势浩大。纸牌楼的大小高低多不相同,但大多以两至三层为主,每层都饰有饰有取自神话,古典戏曲等中的人物故事,其中有献寿、夜逃、杀妲己、断桥、三肖、文王访贤、天官赐福、拾王镯、香山还愿等,色彩鲜艳,造型精美。牌楼中的人物制作工艺精良细致,其服饰上的花纹均由工匠手工制作与描摹,且每件衣服的颜色花纹和人物的动作也都与人物形象相符合。

3 庙会所出现的纸扎作品的差异性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同是周至县楼观镇的纸扎作品,但在制作工序上却分为新旧两式。

旧式纸扎我在这里以贾思聪先生的作品和王吉昌先生的作品为代表详述。旧式纸扎大多为手工制作,其经过裁、剪、刻、画、折等多道工序,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纸扎艺人随机发挥的程度比较大,表现力和工艺性强,但耗时较长。

与旧式纸扎的复杂技艺相比,新式纸扎工业化制作气息较重,制作过程大大简易化。1艺人制作骨架后,买来流水线上生产的带花纹图案的纸粘贴上去即可,也有那种直接拼贴组合的各色硬纸板,制作工艺简单,随需随做随取。

此次楼观古会塔峪村所送的纸扎就是王吉昌先生所做,与其他村子华丽炫目的新式纸扎作品相较,虽视觉效果上相对朴素,但王师傅所做的纸扎,造型典雅,精美细致,没有过多金色的塑料装饰和明显的工业化制作气息,在手艺和工序都更胜一筹,饱含着匠人的执着。

4 传承经典,守护匠心

楼观镇东楼村有一老者,名思聪,姓贾,年77,在纸扎制作方面具有极大名望,是我们在当地找到的最具代表性的纸扎匠人。贾先生自幼喜爱民间艺术,35岁起开始正式拜师学艺,至今已有42年的时间。白发老者,年愈杖朝,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和方便工匠们的学习使用,以毕生之力,老朽之手,将40余年所接触过的神话,戏曲人物的脸谱亲自绘制,集编成册,倾心守护。而纸扎和众多的工艺也正是因了这些匠人的守护和非凡匠心,才能在当代依然迸发勃勃生机。在与他的谈话中,贾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他所制作的纸扎作品的部分照片,个个精美绝伦,玲珑雅致。我们还了解到了他的师承关系,以及他的弟子分支,其中王吉昌先生是他的大徒弟,也是其最为满意的弟子,從而由此了解周至县楼观镇“纸扎”工艺部分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5 结语

如今,许多民间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受到了保护,但其传承力度还远远不够。纸扎技艺作为非遗虽已受到了国家保护,但在大多数人眼里还是与迷信相关,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关注和对待。我们应该看到,民间纸扎的工艺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反映出来的丧葬理念、信仰变迁、社会风尚,都是独立于封建迷信之外的,不应与迷信活动混为一谈。2我们也致力于能将“纸扎”工艺从传统的口述传承转变为系统的数据资料,确保它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工匠精神不会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信仰的力量不可估量,中国人从不缺少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就是我们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之所系,国家之根,保护和传承祖先为我们留下的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应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也更深的体会到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曹田.扬州纸扎技艺的考察与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1):28-32+177.

[2]曹田.扬州纸扎技艺的考察与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1):28-32+177.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