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校史文化建设与发展方向

2019-08-22张静巴特

卷宗 2019年20期
关键词:双一流

张静 巴特

摘 要:高校有着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校史文化作为高校优秀文化的浓缩与精华,对于高校“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校史文化建设不仅是发展“双一流”的内在需要,更是发展“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支撑。因此,我们要将校史文化建设放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以考量,为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双一流;校史文化;建设与发展方向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资助“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史文化对提升校园文化品质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XGY201704)。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是我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增强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015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文件中指出高校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而校史文化是高校在若干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是高校优秀文化的浓缩与精华,所以高校校史文化的建设与“双一流”建设密切相关。而加强校史文化建设,对于高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

1 校史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校史是高校发展历程的真实记载,它包括学校的发展历史、文化特色、办学思想、重大举措、杰出领导以及优秀师生和校友的事迹等诸多方面,是大学精神与文化的沉淀和传承。它不仅是高校珍贵的文化與育人资源,更是文化的积累和沉淀、精神的发扬和传承[1],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指引着现代高校的治理,并以多年发展积淀下来的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文化不断形成和塑造着高校的精神与文化。

我国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但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大学虽在筚路蓝缕的前行道路中根植了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文化基因,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对于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的专门和系统化研究几乎没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家意识到编撰校史是高校总结办学经验,进行爱国荣校教育的大好契机,是一项具有承前启后重要意义的工作,1984年8月,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大高校编撰校史[2]。在此之后,各大高校开始逐步意识到校史文化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各校开始成立校史研究机构、挖掘编研校史资料、提炼校史文化基因、弘扬校史文化精神之风开始在各大高校兴起[3]。

2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

1)校史文化建设是发展“双一流”的内在需要。大学之道,育人为本,当今“双一流”建设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各学科领域和各行各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同时也应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扎实专业技能的中流砥柱。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在“双一流”建设文件颁布之后,许多高校也都设立了自己相应的规划目标并付诸实践。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所以培养出一流人才是高校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4],而优良的校风学风对于培养孕育一流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是育沃桃李所必须的“土壤和空气”。大学校史文化的建设正能有效地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2)校史文化建设是发展“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和“985”的简单翻版或再次升级,而是一次全新的设计与架构,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结合[5]。我国高校以及专业、学科数目繁多,如何能在众多高校中出类拔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高校和学科,就必须走发展自身特色的道路。而校史文化恰恰能为“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添加自己的学校特色,是高校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条件和有力支撑。

3 浅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校史文化建设与发展方向

“双一流”建设为校史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发展思路的同时也对校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注重校史文化作用的多元化发挥。校史文化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现实意义[3]。结合校史文化的现实意义建议从以下三方面促进校史文化作用的多元化发挥。首先,高校校史是学校在办学历程中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理念的浓缩与精华。所以应该充分利用校史中的文献档案资料为学校的办学提供指导和依据。如编撰“文献资料选辑”“大事记”等书籍,为学校在决策同类具体问题时提供前人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与做法,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其次,校史文化是学校进行爱校荣校教育的生动教材和有力抓手,随着市场经济下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但在追求“双一流”的道路上,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不时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侵蚀”,校史文化的作用并未得到真正发挥,大学精神变得有名无实。所以,高校校史部门更应把握时代脉搏,密切关注和研究师生对校史的不同需求,从馆藏档案中筛选和编研出能令师生认同的视角新颖的教育素材,推进校史育人功能的实现;最后,塑造高校的品牌形象。校史中包含大量学校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形成和塑造高校品牌形象的有力媒介。例如可以通过树名师、推名人、加大对优秀教师、知名校友的宣传等方式在学校营造浓郁深厚文化氛围的同时[6],也在校际交流、新生宣传过程中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优化校史研究团队的服务理念和构成模式。首先,高校校史研究团队要提高认识,除在工作中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校内外提供校史服务外,更要不断深入挖掘校史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做好服务者与研究者两种身份的统一;其次,高校在选任校史研究团队时,要秉持不同知识结构人才互补的原则,既要注重专业与学历,也要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参与到校史文化的建设、研究与宣传工作中;第三,高校校史研究团队应与校内其他部门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优势互补,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校荣校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校史文化的作用[7]。

3)创新校史文化的宣传手段和传播模式。发掘校史文化宣传新阵地,创新校史文化传播新路径。如今,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大众新媒体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着现代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时代各种官方微博、公众号的兴起使得校史文化的传播效率大大提高,所以除了借助校史馆以及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将校史文化讯息传递给师生员工、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之外,还可借助建立网上校史展览馆、网上校史课堂、校史文化资源专题网站、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网络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增强校史文化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8]。

总之,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是涵盖方方面面,且需要持续推动的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从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角度出发,各高校应该大力加强校史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校史中优质的文化和育人资源引领广大师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激励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最终促进“双一流”大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东宝.高校校史在新校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1.

[2]本刊记者.第二届高校校史研讨会在西安举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01).

[3]王小占.新世纪我国大学校史文化研究综述[J].教师教育论坛,2014,27(5):89-92.

[4]王荣,李联明.“双一流”建设重在立德树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5):106-109.

[5]韩洪生.大学“双一流”建设途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7(8):31-33.

[6]陈秀芳.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档案,2018(4):44-45.

[7]陶莉.浅析高校校史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作用[C].厦门大学出版社:中国大学校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2016:550-554.

[8]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文化传播视域下高校校史资源整合与利用实践路径研究[J].四川檔案,2014,(3):55-56.

作者简介

张静(1986-),女,吉林长春,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校史研究与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双一流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双一流”大学长啥样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