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析

2019-08-21黄晓敏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渗透路径德育

黄晓敏

【摘 要】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同时也是其他学科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学科德育渗透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是结合学科专业的内容进行渗透。按照英语的教学内容分,英语可分为语言教学、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在三个方面的教学中,英语都可以结合所教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强化民族意识熏陶,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文学陶冶情操的社会功能,加强正面价值导引。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辨析中西差异,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深度。

【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渗透路径;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142-03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在英语中渗透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英美等国,教师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往往通过隐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民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中国的英语教学也可以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与英美等国不同的是,中国的英语教师所渗透的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德育渗透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是结合学科专业的内容进行渗透。按照英语的教学内容分,英语可分为语言教学、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在三个方面的教学中,英语都可以结合所教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一、语言教学强化民族意识熏陶

语言不仅仅是言语交际的手段,从更深的层次来讲,语言是我们存在的家园。汉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思维方式。青年学生所学的英语主要体现了大不列颠民族和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思维方式,也反映了这两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

在语言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的时候,仍然是将英语视为一门交际的工具,注重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而忽视了英语与英美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之一是要求培养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语言学的层面上,笔者对这一目标的理解为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发现各自所反映的民族意识、思维方式乃至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异同点。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仅仅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是不够的。英语教师还应该在中西语言的比较中,辨析中英民族意识的异同,强化对青年学生民族意识的熏陶,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

英语教师可以在分析语言规律的时候强化对学生们民族意识的熏陶。在语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发现当涉及行为主体时汉语习惯于用表示人或者生物的词做主语,而英语则常用非生物的词做主语。例如:

His illness kept her in hospital four weeks。

(他因病在医院住了四个星期)

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在主语方面的差异,在深层次反应了中国和英国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传统中国历来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意识。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以人生为本位,最富人文意识,最重人文精神,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2]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最终使汉民族形成了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人为中心去观察和分析人世间的一切现象。而英国文化以自然为本位,尤其注重对事物冷静客观地观察。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中英语言中,就出现了两种迥异的情形:涉及行为主体时汉语习惯于用表示人或者生物的词做主语,而英语则常用非生物的词做主语。英语教师通过此番解析,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中英语言的差异,而且使学生明白了中国是以人文为中心的,深化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文化意象来加强对学生们民族意识的熏陶。文化意象是指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出现在人们日常语言或者文艺作品中的文学符号。[3]大多数文化意象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結晶,甚至一些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紧密的联系。文化意象可以是植物,可以是虚构的或者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可以是成语、谚语,甚至可以是某个数字。同一个事物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视域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意象,影射着不同的民族意识。譬如在英语文化中和汉语文化中都有“龙”这个意象。在汉语中,龙代表着皇帝,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汉民族传说中龙呼风唤雨,力量无穷,神秘莫测,令人敬畏。与之相应的是,许多与龙有关的词汇也都具有高贵的色彩,例如“真龙天子”“龙马精神”和“望子成龙”等。但是,在英语文化中,龙却是一个无法无天、凶狠肆虐的怪物,是一种可怕的象征。英语教师可以通过龙这个意象的比较,讲述龙这个图腾在中国是如何形成并发展的,强化学生们的民族意识,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总之,英语的学习不是让中国学生变成对西方文化有深刻了解而对中国文化疏远冷漠的“香蕉人”,也不是变成没有文化根基的流浪人,而是要培养对西方文化有深刻了解又对本民族文化有深深认同的人才。鉴于此,英语教师需要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尽力寻找中英语言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后面所隐藏的民族意识,强化学生们对民族的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

二、文学教学加强正面价值导引

文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杨伯峻先生对此的解释是:“读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4]孔子对文学功用的认识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学的功能,进一步获得了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文学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基础。文学可以通过影响或改变人们的感情、思想,进而对现实发生影响。文学的主导功用是审美作用,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文学的教育作用和认知作用都是通过审美作用来完成的。

对于英语教师来讲,需要在文学教学中加强正面价值导引,隐性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5]

在高中英语教科书中,其实包括了许多激励人心的篇章,英语教师可以作为人生观教育的素材,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正面价值导引。例如笔者在讲授The Road to Success一文的时候,向学生们渗透了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价值观。[6]课文中讲述的是王俊艳如何走上成功之路的。当王俊艳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并没有梦想在电视上成为一个名人。王俊艳的妈妈教会了她对世间的一切充满好奇心。她的妈妈是一个乐观的人。尽管生活中有许多苦难,但是她的妈妈从来没有向苦难低头。母亲勤劳、乐观的气质影响着她,使她在复旦大学毕业后认真工作,敢于面对遇到的苦难。王俊艳在复旦大学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记者。为了维护社会正义,她勇敢地调查了一宗非法交易。她的报导帮助了那些和这宗非法交易有联系的受害者,也帮助政府调查从事非法交易的公司和抓捕罪犯。这篇报道使她意识到只要坚持不懈,肯定能写出高质量的报道。对工作的热情也促使了王俊艳的成功。尽管她要去见很多人,要去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她从来没有对工作厌烦过。在同学们阅读完课文之后,笔者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使王俊艳走上成功之路的?”学生们认真思考后,发现促成王俊艳成功的三要素分别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努力工作,相信真正能使她成功的是当下。

文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是一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在文学教学的时候,英语教师要渗透深切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能够以昂扬奋进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苦难,以主人翁的姿态加入到服务社会的滚滚洪流中。

三、文化教学注重中英文化比较

文化是最令当今学者莫衷一是的概念之一。在文化的诸种定义之中,笔者认为人类学家艾尔弗雷德·克洛依伯提出文化定义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定义。他提出:“文化由外层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历史地获得和选择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的行为的决定因素。”[7]这个定义强调了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因素,还指明了文化作为价值观的重要性,可谓是泰勒定义的一个创造性发展。

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是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形成初步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众所周知,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而各民族的语言往往映射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心理。因此,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注重文化教学,挖掘语言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笔者认为加强文化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是在文化教学中注重分析中英社会背景的差异。中西社会背景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在宗教方面,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而中国文化则受主要受到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主客二分,以征服自然为荣而中国文化则讲究天人合一;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以综合为主,而西方人则以分析为主。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中英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辨析,才能将一些问题解释清楚。例如有一个学生曾向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Rose是非常爱Jake的。为什么她在Jake沉没大海之后,没有跳入大海以身殉情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涉及中英宗教文化的不同。在英国,基督教中对于人的生死是有规定的。根据基督教的教义,人的生命是由上帝赋予的,人不能随意处置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人随意抛弃自己的生命选择自杀的话,死后只能进入地狱。而中国的生死观则受到佛教的影响,认为人是有来世的,可以生生不已的。正因为基督教的规定,Rose选择活下去,珍惜那份难忘的爱情。由此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只有注重分析中西社会背景的差异,才能加深学生对英语的深层把握。

第二是在分析文化現象的同时注重挖掘其背后所隐含的内涵。有的时候,有些文化现象是比较相似的,但是在不同文化模式的制约之下,在外在的相似之中却隐藏着完全迥异的内涵。例如海伦·凯勒的成功可视为美国梦的体现。海伦·凯勒在七岁的时候,不能看到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也不能听到美妙动听的声音。对她来讲,世界是灰色黯淡的。但在她的教师安妮的帮助下,以自己刚强的意志,终于学会了读书说话,最终成为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想象,笔者引入“美国梦”这个名词。“美国梦”是美国文化主题。其核心内容是美国充满了机会,个人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获得自己想要的财富与知识,甚至是幸福。为了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笔者进一步将“美国梦”和“中国梦”进行了对比。笔者指出,尽管美国梦和中国梦都强调了通过积极进取、不懈努力就可以成功,但美国梦体现了个人主义价值观,而中国梦则体现出了集体主义价值观。这是因为中国梦从本质上来讲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和强大之梦。笔者的比较分析,有效的防止了学生盲目相信西方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有助于学生树立起集体主义价值观。

总之,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辨析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要注重挖掘文化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刻内涵,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看到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

[2]王晓黎.钱穆论“中国文化的精神”[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80.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6]王蔷.The Road to Succes [C].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5[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

[7]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2.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渗透路径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