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花鼓戏剧中扮演的角色
2019-08-21杨其彪
杨其彪
【摘 要】戏剧艺术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生活。虽然没有成为大家,但从戏文里学到不少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懂得了戏剧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表演艺术,它具有魅力无穷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花鼓戏;表演;角色;美学;发扬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16-02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地区喜闻乐见、家喻户晓的一种戏剧形式。不管男女老少,还是上班族或者农民工,湖南花鼓戏在人们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花鼓戏在湖南可以这样形容,“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湖南老与少,都好这一口”。可见湖南花鼓戏在湖南老百姓心中的喜好程度及对花鼓戏的情感之真切。不管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扎堆的地方就能听到或看到湖南花鼓戏,花鼓戏大部分以坐唱为主,其演唱剧目大多是耳熟能详的。如《沙家浜》《书房调叔》《探监》《会友》等。同时也有不少化妆演出的,其灯、服、道、效一应俱全。老百姓看得热闹,不时还为演员拍手叫好。
说到这些,少不了对自己产生联想,我是典型的花鼓戏演员,十几岁开始,随父亲一起走南闯北。刚开始,在业余剧团摸爬滚打,从跑龙套开始,逐渐在舞台上开始挑大梁。后来,调入株洲市花鼓戏剧团,从业余跨进了专业队伍的行列。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团体体制改革,也要求演员必须具备多种才艺,一专多能,不仅要对地方戏有充分的了解,对高雅的歌劇、音乐剧、舞剧等也要有所了解。花鼓戏这种传统的戏剧美学是其他现代艺术元素代替不了的,它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经过多次的演出,演员在舞台上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如我曾经在大型传统花鼓戏《程咬金招亲》中扮演程咬金,舞台上的一招一式至今难以忘怀。这个角色不同于其他剧目的角色,程咬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花鼓戏文故事里的程咬金和在小说及民间评书中的程咬金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持着八卦宣花斧,性格直爽豪放,是一员粗中有细的福将。其绝技是梦中学会的三板斧:“劈脑袋”“鬼剔牙”“掏耳朵”。不同的是在其他剧中,这个角色大部分以花脸的形式出现,花鼓戏则是以小花脸(小丑)的表演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在《隋唐英雄传》中,程咬金以贩卖私盐起家,劫皇纲扬名,三斧定瓦岗,单身探地穴,被众人拥立为混世魔王。投靠唐朝后,凭借着三板斧和极佳的运气,屡立功勋,活了一百多岁,直至武则天垮台。“程咬金三板斧”“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等谚语在民间广为传播,充分体现了大家对于程咬金这个角色的喜爱。
戏文里的程咬金呈现的是他招亲的那个篇章,各剧种演出的版本,剧情大致相同。讲述的是裴元庆大军压境,瓦岗军师徐茂公为团结忠良,推翻昏君统治,暗中设计将裴翠云诳上山来,欲解瓦岗之围,又促成其与程结亲。翠云上山后闹寨,程咬金慨然怒责徐茂公,并率众将向裴小姐一家请罪。裴翠云为瓦岗义士们的光明正直所感动,下山收服裴元庆,程咬金亲自为其牵马坠镫。经过一系列的喜剧性冲突,二人终结良缘。剧中的程咬金除了有他诙谐幽默的一面,当然也少不了他天不怕地不怕却唯独怕老婆的戏份。由我主演的《程咬金招亲》,在唱腔、道白及程式技巧的处理上就和其他剧中的角色有所区别。如“程咬金行御街山摇地动,春风得意马蹄轻,大唐越来越兴盛,百姓们富裕国太平,俺老程跟随万岁打天下,南征北战建奇功,若问功力有多大,大唐一半都姓程……”在此段唱腔的处理中,如导板,我就巧妙地运用了花鼓戏的真假声结合,出场使用的马趟子,专业术语叫作“溜马”。程咬金的第一个亮相很重要,必须要给观众一个全新、出彩的亮相。于是,马鞭就成了首选。在这段唱腔中导演采用的是“走四门”,在彰显皇恩浩荡的同时也彰显出程咬金作为一个大唐有功之臣的威风。而在“走四门”中,几乎每两句唱腔中就会有一段不同的戏剧程式配合锣鼓在一起的表演。这样做既加深了观众对程咬金的印象,又达到了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等全方位的立体展现。
其实,我对刻画剧中人物算不上特别在行,之所以选择丑行,其原因在于丑行大部分都是“戏包人”。所谓的“戏包人”,就是剧作家、导演、作曲家等所给予剧本的喜剧元素比较多,在舞台上表演起来比较轻松,容易进入角色,观众也很快能接受。如果是“人包戏”,那么对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就有很高的要求了。换句话说,我算是投机取巧走捷径,选择了一种更为轻松的表演模式。但随着在舞台的成长,现如今的我对“戏包人”还是“人包戏”不再有刻意要求,基本上都能胜任。如由我主演的武戏《拦马》,我在剧中扮演焦光谱,这出戏是从湘剧移植过来的,我在剧中的表现就给观众和同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获得了不少好评。剧中有不少技巧都体现在边唱边展示的过程中,如“昔年大战在幽州,流落番帮十五秋,故土亲人难得见,思想起来泪双流,”这段戏除了要有好的台步,还得有扇子功的表演。再如打店时演唱的“昭君娘娘去和番,怀抱琵琶马上弹,马上唱的凄凉调,唱的是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等,这段唱词连跳带翻,是展示演员功夫的戏,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好的唱腔,没有好耐力,这出戏是难得演绎到位的。如“光谱离了幽州地,天波府内庆功劳,佘老太君来敬酒,八姐九妹与我穿红袍,一家正饮团圆酒,忽听得,鸡报晓,鸡报晓,却原来是南柯梦一场。”这段戏前一句中,演员是要倒立在桌面上唱的,充分考验演员的功底。这出戏只有男女主角两个人,人物生动,个性鲜明。主线突出,情节分明。写离合之事,抒悲欢之情。虽是一出小戏,但故事完整,结局完满。
事由人起,因事生情。生活往往是很有戏剧性的,如果能巧妙地把生活当中的一些特殊情景、特殊动作运用在扮演或刻画人物上,那么在创造角色时也许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就能更加生动地展示人物在故事中的性格和特点。如我在大型传统花鼓戏《三子争父》中扮演的大儿子张孝,就有类似的生活语言和形体动作出现在舞台上,特别是带着老婆张氏在寻找父亲的途中,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段戏轻松自如,化解了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举手投足之间将戏曲内容完全生活化,一路上一边敲锣,一边喊:“爹爹,你在哪里,你的崽伢子张孝在找你,你在哪里啊?”在正规剧院演出时,原本出场时应从舞台右侧上台,但为了更真实,更贴近生活,我选择了从观众席往舞台上出场。这样一来,不仅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也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总之,这场戏的表演没有故意造作之嫌,使观众看起来亲切自然。戏剧艺术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生活。现在的我除了在舞台上正常演出之外,还兼任着道具的管理和补修及制作,这些事情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并非易事。每出戏都有不同的道具,都有不同的故事。为了让演员能及时拿到自己在剧中的必备道具,我总是要比其他工作人员提前到达一个多小时,演出后又及时将道具清理、装箱,为下次演出做好准备。虽然如今的我没有成为戏剧表演大家,但我从戏文里学到了不少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领会到了戏剧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表演艺术的真谛。我们应努力把戏剧这一传统高雅艺术不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