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的角抵
2019-08-21杨焱勋
杨焱勋
高句丽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所创造的高句丽文明现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对于高句丽历史文化的研究,国内现已硕果累累[1]。然而作为独立科学的体育,在高句丽文明的研究中还不够深入,笔者尝试通过对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的角抵运动进行分析,了解角抵文化的特征及高句丽文明的辉煌。
1 高句丽文明的历史发展简述
“高句丽”一词,最早出现在史书典籍《汉书·地理志》里:“县三: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2]班固还在其中记载道:“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獩狢、句骊蛮夷。”即玄菟郡下设三个县,高句骊、上殷台和西盖马,而玄菟和乐浪两个郡,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置的,都是朝鲜、獩狢、句骊这些蛮夷的领地。从上述文献中我们可以知道,高句丽在历史中,既是一个地理位置,也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在西汉时期,高句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权,而是作为汉王朝统治版图内的一部分。
关于高句丽文明的第一次较为完整的记载,则是在《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中出现:“高句骊,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人随而为居。少田业,力作不足以自资,故其俗节于饮食,而好修宫室。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而跪拜曳一脚,行步皆走。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消奴部为王,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武帝灭朝鲜,以高句骊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其俗淫,皆洁净自熹,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好祠鬼神、社稷、零星,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高句骊一名貊,有别种,依小水为居,因名曰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3]
这是有文字以来,对高句丽较详细的最早记录。文中记载了其地理特征、民族特点、内部政治生态、族人的习俗爱好以及特产等。在后汉书所记录的时间跨度中,我们发现,高句丽已发展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再是汉王朝的一部分。
高句丽本民族自身记载的历史文献,目前最早的是《好太王碑碑文》。与《后汉书》的记载相比,《好太王碑碑文》记载了高句丽的建国神话。“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应声即为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4]
而我国最早记载高句丽建国神话的史书是《魏书.高句丽传》。《魏书》对高句丽建国神话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记载。在《魏书》之后的其他朝代官修史书中,也都将高句丽建国神话收录其中。《魏书》修撰于公元551年,距离好太王碑建成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由此可知,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中原政权逐渐承认并接受了高句丽的建国神话,并把高句丽当作一个独立于中原的国家政权,而不再是西汉时期中原王朝的领土组成部分。
在《魏书》之后的南北朝正史记载中,除去高句丽的建国神话和其民风民俗外,多是中原各政权与高句丽之间的官方往来。对于外交往来部分,笔者不多做叙述。笔者整理了南北朝正史中关于高句丽新增的民风民俗,以便了解。
《周书.高丽传》[5]中记载:“丈夫衣同袖衫,大口裤,白韦带,黄革履……书籍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兵器有甲、弩、弓、箭、戟、矟、矛、铤……”
《北史.高句丽传》中记载:“及春秋校猎,王亲临之……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萧、鼓之属,吹芦以和曲……信佛法,敬鬼神……”[6]
《旧唐书.高丽传》里记载:“好围棋、投壶之戏,人能蹴鞠;食用笾豆、簠簋、尊俎、罍洗……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其俗贫窭者多,冬月皆作长炕,下燃煴火以取暖;种田养蚕,略同中国……俗爱读书,至於衡门厮养之家,各於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於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阳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7]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高句丽文明最早形成于西汉初年,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仍是汉王朝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大致位于辽东地区以东,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国土纵深两千余里,地质特征以高山深谷为主;高句丽耕地匮乏,但高句丽人好兴土木,喜好洗澡沐浴,玩耍的游戏偏爱围棋、投壶、狩猎、蹴鞠、舞蹈之属;族人性格暴躁而力大无穷,经常劫掠抢夺;在汉末时期,高句丽脱离中原政权的统治,独立成为国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接受中原文化,读书习射,信佛法,敬鬼神,盛产弓箭;与中原政权交流频繁,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建国传说神话,于初唐时期被唐王朝灭国。
2 先秦到隋唐时期的角抵
对于角抵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笔者主要研究的时间段是从角抵产生的先秦到高句丽灭国的隋唐阶段,其它历史时期不做讨论。对于“角抵”及其相关概念的文献表述,笔者将其文献制作成表,以方便清晰地体现其变迁(见表1)。
表1 先秦至隋唐时期对于“角抵”的不同文献记载表
通过对上述文献资料的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在秦之前,角抵(角力)已经出现,并且所表达的基本为同一活动。角抵(角力)一方面是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来增强部队的单兵作战能力;另一方面是作为西周礼教体系的一部分而继承发展,即“讲武之礼”,[29]通过军事操练来体现不同等级应有的礼。总而言之,角抵(角力)是人类通过应用力量和技巧,进行徒手搏斗,来区分胜负的一种活动。
淡烟荒草六朝宫,万感丛生一眺中。不识群公互虓虎,独于此地必争熊。秦河溅泪西风泣,淮含羞晚照红。酝得许多愁为底,只缘误倚大江东。
关于角抵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苏氏演义》记载:“秦汉间说:蚩尤牛耳,须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翼州旧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带角而相抵,即角抵之戏”;[30]而《述异记》中也写道:“今翼州有乐名为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汉造角觝戏,盖其遗制也”。两部文献中都记载旧时翼州的蚩尤戏就是角抵的起源,然而两部文献并非官修正史,目前也无相应出土文物佐证,所以其可信度不高。
角抵的变化,是从秦二世开始。原本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以及“讲武之礼”的角抵,开始有了娱乐化的趋势。《史记》记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 优俳也称为俳优,是古代乐舞表演的艺伎。而角抵和优俳在同一场合出现,说明角抵已经和其他伎艺并列表演,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
资料来源:作者个人摄影。
图1 俳优俑 汉 陕西历史博物馆
从西汉起,角抵的名称不断变化,其外延也逐步扩大。《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于是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始。”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角抵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徒手身体对抗活动,而是包含各种“奇戏诸怪物”,且其内含的增加速度达到“岁增变”,发展成为“大觳抵”。一个“大”字,说明当时的角抵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方式和内容,成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杂技武术表演的合称,也就是后来的“百戏”。而《汉书》中:“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这样的表述,以及《西京赋》:“临迥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戏。”都表明自西汉始,角抵从一项单纯的徒手身体对抗性活动,演变成了一种包含角抵活动在内,并囊括其他娱乐活动的集合总称。角抵的泛娱乐化与外延的迅速扩展,是由于汉王朝国家实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使得统治阶级和百姓都有着更多生活娱乐的需求。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角抵有了新的代名词——相扑。《晋书》将其称之为“相扑”应是目前最早的文献记录:“颍川、襄城二郡班宣相会,累以作乐。谓角抵戏。襄城太守责功曹刘子笃曰:‘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笃曰:‘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请使二郡更论经国大理、人物得失。”从上述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发现,角抵和相扑在南北朝时期仍属于同一活动的不同称呼。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角抵(相扑)仍然是以力量和技巧相结合的徒手搏击活动,虽具有一定表演性,但军事和搏杀的格斗性质依然明显;《北史》中记载:“后主不忍显戮,使宠胡何猥萨后园与绰相扑,扼杀之。”说明其格斗性质明显,甚至可以取人性命;《隋书》中也记载:“齐文宣受禅之后……又有持钑队、铤槊队、长刀队、细仗队,楯铩队……角抵队。”将角抵队与其他军事作战部队并列,说明角抵的军事特点在当时被统治者重视。而角抵的军事竞技特点再次被强化,娱乐表演特征弱化,是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统治者需要培养有一定战斗力的军民维护其疆域,百姓也需要角抵这种活动来增强自身抵御战乱水平的结果。
隋唐时期,对于角抵的理解又恢复至汉时期的状态,即包罗各类杂技武艺在内的娱乐表演活动,近似“百戏”。如《隋书》记载:“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又如《旧唐书》里记载:“甲子,上御三殿,观两军、教坊、内园分朋驴鞠、角抵。”都说明,在隋唐时期国家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再享太平盛世,角抵的娱乐性质再次被人拾起,而竞技军事特征则弱化减淡。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角抵的诞生,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能力,同时也是为了维系周王朝所建立的“礼教”体系;到了西汉,国家稳定,角抵的外延迅速扩展,成为一个集各类杂技武艺等娱乐化表演活动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为了国家军事需求和百姓自保,角抵的含义再次成为徒手身体搏斗活动,且军事竞技特征明显;隋唐开创的盛世,使得角抵的含义恢复到汉时期的包罗万象的“百戏”,表演竞技性突出。
3 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的角抵
现存国内外文字资料中,没有关于高句丽角抵运动的记述,所以我们无法通过文字来获取高句丽角抵运动的具体情况与细节,这为我们进行高句丽角抵运动研究增加了难度。所幸高句丽文明还是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高句丽古墓群。在这些古墓当中,高句丽人以壁画为载体,记录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宗教文化、经济状况以及体育活动,这为我们进行高句丽角抵运动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在集安地区、平壤地区、安岳一带发现的高句丽古墓群中,绘有角抵运动的古墓壁画主要保存于禹山墓区的角抵墓、舞踊墓;长川墓区的长川1号古墓以及朝鲜黄海南道的安岳3号古墓。时间跨度从公元四世纪中叶到公元六世纪,即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正是中原文化和高句丽文化交流的丰富时期,从高句丽墓葬壁画中出现的大量的中原文化内容可见一斑。
资料来源:徐光冀.中国出土壁画全集。
图2 角抵墓角抵图
角抵墓建于约公元四世纪中叶。因墓室东壁壁画上有角抵图而得名。画中两个力士相互缠斗在一起,双臂缠绕在对方上身,双腿微曲,重心沉在两腿之间;两位力士仅身着白色犊鼻裤,头系顶髻。[31]一位力士东亚人面孔,蓄八字胡,鼻子扁平;另一位力士似乎是异域人士,蓄短髭,眼窝深陷,鼻子挺拔而鼻尖弯曲。两位力士右侧,站立一位老者,面容随壁画脱落无法辨认,但下巴依稀可见白色山羊胡,手持一根拐杖,衣着打扮为平民扮相,衣褐色襦裤,襦衫作筒袖,裤口肥大。部分学者猜测,老者应为角抵运动的裁判。东北师范大学的宋伟持此观点。认为“右方有一裁判员执器具而立,短衣肥裤,腰系巾带,及时保证比赛的正常进行和控制比赛的节奏。”[32]
长川1号墓建于约公元六世纪。因墓穴前室北壁上绘有一幅百戏图而闻名。此角抵图为百戏图的局部。画中两位力士互相扭抱在一起,双手紧紧抓住对方的短裤作为发力点,双腿呈前后站位,膝盖微曲;力士依然仅着白色犊鼻裤,未蓄胡,头发梳作顶髻。此图作为百戏图的一部分,说明在公元六世纪时期的高句丽,角抵已经传入该国,并作为百戏的组成部分,是一项观赏表演的娱乐性活动。
资料来源:徐光冀.中国出土壁画全集。
图3 长川1号墓角抵图
作为对比,笔者采用了敦煌文书P.2002v画卷。该画卷成稿于公元十世纪,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可以发现,画中的两位力士全上身赤裸,仅着犊鼻裤,其中右边选手似乎为进攻者,弯腰俯身直取对方,一手抓住对方大腿,想要对手失去重心摔倒;而另一人降低身体重心,保持身体平衡,双手反抱住对手的腰部。两人互推互搏呈胶着状态。
资料来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图4 敦煌文书P.2002v
高句丽古墓壁画中这两幅角抵图与敦煌文书P.2002v画卷均是描绘了角抵运动的相互搏击状态。力士衣着打扮都是上身裸体仅穿犊鼻裤,不穿鞋袜;运动动作则是双臂缠绕或搂抱其腰间,通过上肢的力量收放变化与脚下的脚步腾挪,来实现摔倒对手获取胜利。这说明角抵运动在高句丽从四世纪中叶发展到六世纪,甚至和十世纪的敦煌地区相比,也没有发生太多运动规则和运动服饰的改变。
资料来源:徐光冀.中国出土壁画全集。
图5 舞踊墓角抵图
舞踊墓建于约公元四世纪中叶。该角抵图位于舞踊墓藻井北面第一层叠涩中间。两位力士仅穿白色犊鼻裤,蓄八字胡,发式为顶髻;二人并未扭抱在一起,而是保持一定距离。左边力士一手伸向前,一手靠近身体,一腿呈半弓字步,一腿伸直;右边的力士侧身,动作与左边力士近似。国内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动作是在模仿鹰类的形态,高句丽的角抵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关。[33]由于该角抵图位于藻井之中,而藻井所绘一般是墓主人死后的幻想世界,且舞踊墓的藻井内描绘的图像多为进行娱乐表演的仙人以及其他瑞兽莲花,故笔者推测,在四世纪中叶,高句丽人已经将角抵视作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竞技活动,且通过想象和神化,将这些娱乐活动描绘在自己的墓室之中。
资料来源:朝鲜文物保存局画册编辑室.高句丽壁画。
图6 安岳3号古墓角抵图
安岳3号古墓位于朝鲜黄海南道,因为墓主人名为冬寿,所以也称为冬寿墓,建于约公元四世纪中叶。画中两位力士系顶髻,留八字胡,赤裸上身,只穿着犊鼻裤;力士们双臂张开,似要相扑而来,腿部膝盖弯曲,降低重心,保证自身不易被对手摔倒。墓主人冬寿,在自己墓中绘制角抵图,说明角抵在高句丽十分流行,使得贵族上下对其痴迷,甚至于死后也要绘在自己的墓室中。
资料来源:奥雷尔·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
图7 敦煌莫高窟第17窟经幡画
作为对比,笔者选取了敦煌莫高窟第17窟发现的经幡画,画作于唐代,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这幅画作中,在亭廊的一株树下,两位力士袒露上身,只穿着犊鼻裤,头戴幞头,身材壮硕,双臂高举,双膝微弯呈半弓步,伺机向对方相扑而去。高句丽古墓群中,舞踊墓角抵图和安岳3号古墓的角抵图,与敦煌莫高窟第17窟的经幡画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动作上,三者都是在描绘角抵运动未发生身体接触前的身体姿态,即双臂高举或张开,露出自己的胸膛或者破绽,双腿微曲呈半弓字步,降低重心,又似乎做好了随时进攻的准备;而在服饰上,还是传统的犊鼻裤,并不穿多余的衣服,唯一区别在于高句丽不戴幞头,而是系顶髻,而中原文化的唐朝角抵,则是戴着幞头进行。
通过对上述壁画、画卷、经幡画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得出高句丽角抵运动的特征。高句丽角抵运动类似于中原文化的角抵。该运动可以视作是中原文化交流传播到高句丽的产物;由于最早出现角抵图的古墓约建于公元四世纪中叶,相当于中原文化的魏晋时期,而魏晋国家统一,百姓乐业,且大盛奢靡享受之风,所以高句丽角抵运动的出现,是作为一种供上层贵族欣赏的娱乐竞技活动,而非军队训练或学习礼教制度的工具。从细节上来看,高句丽的角抵运动在搏击相扑之前,会有一个礼仪或是伺机进攻的行为,即上肢抬起高举,胸腹部暴露出来,而下肢膝盖微曲,呈半弓字步,降低重心;部分学者认为,[34]是角抵竞技前的礼仪,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33]这种动作是力士伺机进攻的行为。但是在高句丽的角抵运动中,当大力士之间有了身体接触,则会全力相搏,即双臂扭抱住对手的犊鼻裤,从而控制对手的重心,下肢依然保持微曲,降低自己的重心,通过双臂的力量输出变化和力量方向改变,再辅之以下肢的脚步移动,从而使对手失去重心摔倒,获得胜利。对于服饰的变化,高句丽的角抵运动一直保持着上身赤裸,仅穿犊鼻裤,发系高句丽发式顶髻,与中原文化的角抵服饰类似。
4 小结
高句丽的历史文化灿烂辉煌,其体育文化即拥有自身的独特性,又和中原的文化保持着联系。具体来说,高句丽的角抵运动有着以下特征:
第一,角抵的功能随着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角抵运动从诞生之初,就担负了重要的社会作用与意义,即军队训练的手段以及维持先秦礼乐制度的“讲武之礼”。随着历史的变化和现实的需要,角抵不断改变自身的功能和作用,或是成为贵族观赏的娱乐竞技运动,或是成为军队训练的工具与百姓自卫的手段,然而其基本特点和运动技法从未改变。
第二,高句丽和角抵的结合,体现了高句丽体育文化的自身特点,也表现出和中原文化的较多相似之处。通过对高句丽角抵的初步研究,我们发现高句丽角抵运动,在技术特点上,与中原角抵相似,均是张开双臂的同时,降低自身重心,迎向对手。而在角抵服饰上,则保持了高句丽本民族特征,头系高句丽发式顶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