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中的角抵图初探
2015-07-02朱鹏
朱 鹏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汉画像中的角抵图初探
朱 鹏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角抵由原始先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角力搏斗发展演化而来,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娱乐性、竞技性的伎艺表演。角抵在秦汉时期形成,并由其内涵的竞技与观赏两种性质分别对后世的体育竞技和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画像中有着大量反映角抵的图像,本文将这些角抵图大致分为四类:人相斗图、人斗兽图、兽相斗图、角抵百戏图。
汉画像;角抵;百戏
角抵由原始先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角力搏斗发展演化而来,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娱乐性、竞技性的伎艺表演。它的雏形孕育、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至秦方定名为“角抵”。角抵在秦汉时期形成,并由其内涵的竞技与观赏两种性质分别对后世的体育竞技和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的角抵在汉画像中有着大量的反映,这为后人直观地了解角抵提供了便利。
一、角抵在汉代的演进
“角抵”一词,始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其中记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优俳之观”[1]170。对此,应劭释曰:“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曰角抵。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 可见,两两“抵触”是“角抵”的本来含义。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王朝。西汉初年,战火初息,国力贫弱,百废待举。“角抵”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一度被废黜。然而“角抵”并没有绝迹,《太平御览》(卷七五五):“‘角抵’一条讲得更为具体: 《汉武故事》曰: 未央庭中设角抵戏者,角者,六国所造也,秦并天下兼而增广之。汉兴,虽罢,然犹不都绝。至上复采用之,并四夷之乐,杂以奇幻,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也”[2]3352。汉武帝时,民生得以恢复,国力得以增强,各项文化事业也得到发展。“角抵”也随之复兴。《汉书·武帝本纪》载: “(元封) 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3]167。《汉书·武帝本纪》载 “(元封) 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3]171。《史记·大宛列传》载 “是时上方于是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戏岁增变,其盛益兴,自此始”[1]2403。可以想见,此时的“角抵”已经不单单是“两两相当”“相抵触也”那样简单了,“角抵”的含义也发生了演变。这时“角抵”不仅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丰富,吸引了大量的民众,其宣扬国威的作用更是有了充分的发挥。
汉昭、宣、元时期,“角抵”一度被废黜。《汉书·刑法志》载:“至元帝时,以贡禹议,始罢角抵,而未正治兵振旅之事也”[3]1002。表明当时人眼中新式角抵不但与军事毫无联系,甚至还成为“治兵振旅”的对立面,这与“角抵”的本义相去甚远。然而“角抵”仍不绝如缕。
东汉时期,“角抵”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张。《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诏太常、大鸿肪与诸国侍子于广阳城门外祖会,飨赐作乐,角抵百戏。顺帝幸胡桃宫临观之”[4]2382。文颖曰:“秦名此乐为角抵,两两相当,角力,角伎艺、射、御,故曰角抵也”[1]170。文颖是东汉末期人,他对“角抵”的解释应该代表了当时人的观点。按照文颖的解释,无论徒手对抗、射箭、驾车、伎艺表演,凡是“两两相当”,存在两股或多股势力的对抗性竞技类项目都可称为“角抵”。
二、角抵戏在汉画像中的呈现
从汉代典籍中我们可以发现“角抵”的含义不尽相同。有狭义的以“两两相抵”为主要内容的“角抵”,有杂糅了诸多伎艺表演的趋同于“乐舞百戏”的“角抵”。康保成先生在《论汉代戏剧的形态》指出:“狭义的角抵戏, 就是指角斗、摔跤之类的游戏,包括少数有打斗表演的故事戏如《东海黄公》”[5]19-36;吴曾德、周到在《漫谈南阳汉画像中的角抵戏》一文中把角抵戏分为四类:蚩尤戏、牛斗戏、东海黄公以及广义的角抵戏即百戏;孙世文则在《汉代角抵戏初探——对汉画像石中的角抵戏的考察》一文中将角抵戏为三类,即“象人”与兽斗,人与兽斗,“象人”与“象人”斗;徐永斌主编《汉画像石艺术》一书中将角抵分为三类:斗兽、人与人相搏、兽与兽斗。本文在前人基础上,以汉画像为考察对象,将其中的角抵图分为四类:人斗兽图、人相斗图、兽相斗图、角抵百戏图。
(一)人斗兽图
斗兽起源较早,汉代时斗兽为一种竞技娱乐项目,以展现人的力量、智慧和勇敢。斗兽的汉画像石有很多,包括斗牛、斗虎、斗兕、斗熊、搏虎斗牛、搏狮斗牛等。这些画像刻画得十分形象逼真,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这些斗兽汉画像石表现了汉代人征服自然的愿望,积极昂扬的乐观精神以及生生不息、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表现了汉代人崇尚力量的特点。
1.斗牛图
图1中一位力士袒露上身,蹲身弓步,左手持一似短兵器的器物,勇斗一牛。牛健壮有力,回首怒目,四蹄跳跃,有凌空而起之势。这幅汉画像以艺术化的方式刻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斗牛场面,使人仿佛进入了斗牛场上那种猛牛嘶吼,蹄飞风尘的场景中。
图1 斗牛图
2.斗兕
图2是一幅象人斗兕图。兕,古书指雌性的犀牛。画面上刻的是一个象人,正奋力与一兕相斗。从画像中可以看出,兕健壮凶猛,独角前刺。著假面的象人毫不畏惧地迎上前去,与凶兕相斗。
图2 斗兕图
3.斗虎
图3是一幅南阳汉画像石图,一勇士面对二虎,毫无惧色,双手左右搏击;另一勇士则持矛刺向虎,右前一人鼓掌欢呼。
图3 斗虎图
《汉书·李广苏建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视之,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常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射杀之”[3]2127。《汉书·王莽传》:“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而东”[3]3576。虎的现实危害和威猛形象,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记载,在汉画像石中亦有充分地反映。这些角抵图中斗虎或戏虎画像,也展现了汉代人的勇武精神。
“东海黄公戏”是汉代角抵戏中的典型代表,也是表演人与虎斗的。东海黄公的故事在汉以前就已经开始流行,到了汉武帝时期才进入角抵戏,其内容在《西京赋》及《西京杂记》中均有记载。此戏流行时间很长,“至少在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之前,即《西京赋》写成之前,作为角抵戏‘剧目’之一的东海黄公戏还甚为流行,而西汉武帝元封六年在上林平乐馆,设角抵,以供首都人民观看的传统做法,至那时还保留着”[6]100-104。
汉画像角抵图中的人斗兽,除了斗牛、斗兕、斗虎还有斗熊、斗狮等多种表现人与猛兽相斗的画像。有戴面具的“象人”,也有不戴面具的力士。有缺乏故事情节的斗兽表演,也有初备故事情节的“东海黄公”戏。
(二)人相斗图
人与人相斗的汉画像分为三种:徒手相搏、徒手搏兵械、持械相搏。
1.徒手相搏
图4为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出土的角抵图。图中两位彪形大汉,坦胸赤膊,身材魁梧,赤手空拳地站在表演场上呈跳跃之势,像是在寻找合适的攻击机会。从图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汉朝的这类角抵与日本的相扑极为相似。
图4 徒手相搏图
2.徒手搏兵械
徒手搏兵械一般是两人相搏,一人徒手,一人持兵械。徒手者以掌或拳击敌,持兵械者以刀、矛、棍等武术器械对敌。图5是石桥汉画像石墓中的徒手搏长矛图,右侧武士手握长矛,衣甲束身,跨步前驱,将进攻重心聚于矛头,左侧武士广袖宽裳,右弓步,将全身重心下落躲开矛锋,同时以右手格挡已经刺来的长矛,左掌后扬作待攻击状。画像中虽然只有两人相搏,但因动作刻画得传神而又有力度,将搏击中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5 徒手搏兵械图
3.持械相搏
图6中左侧表演者头戴面具,著独角,手持棍棒类兵器。右侧表演者亦头戴面具,著有两只牛角,手执兵器呈跌倒状。画面中的两人搏斗可能即将分出胜负,右侧表演者已被击败,左侧表演者显出得胜之状。
图6 持械相搏图
(三)兽相斗图
汉画像石中有不少兽与兽斗的画像,包括牛与虎斗、熊与兕斗、熊与虎斗、群兽相斗等,也是角抵戏的一种形式。
图7 兽相斗图
图7是一幅熊与牛、虎相斗的汉画像石图。图中熊两上肢左右平伸前推后拒。后有一牛俯首怒抵,前有一虎张口猛扑,虎下有一鸟,后有一兔。这是一幅群兽抵斗混战的紧张场面。
(四)角抵百戏图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 “诏太常、大鸿胪与诸国侍子于广阳城门外祖会,飨赐作乐,角抵百戏,顺帝幸胡桃宫临观之”[4]2382。此处用“百戏”,而不是“诸戏”,极言新型角抵变化之丰富。又杜佑 《通典》引汉蔡质《汉仪》:“舍利兽从西方来”之后,说:“如是杂变,总名百戏”[7]3727。可知百戏也是东汉人对各种杂技、乐舞、魔术表演的总称。在东汉人眼中扩张的“角抵”等同于“百戏”。
将角抵百戏图作为角抵图的一类,并不是说角抵图包括乐舞百戏图,也不是说乐舞百戏图和其他三类角抵图是绝对地并列关系,而是出于对汉画像的考察和汉代“角抵”内涵的有狭有广,在此把广义的“角抵”中除了狭义角抵所包括内容之外的部分归作一类,以便对广义的“角抵”在汉画像中的反映作初步了解。
东汉张衡 《西京赋》以“程角抵之妙戏”为领起,其后铺叙角抵诸戏,有:“乌获扛鼎,都卢寻橦; 冲狭燕濯,胸突钅舌锋; 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撞末之技,态不可弥。弯弓射乎西羌,又顾发乎鲜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角抵戏是糅合了举鼎、爬杆、钻刀圈、跳丸、走索、竿头戏等杂技表演,设有华美舞台背景的音乐歌舞表演,舞龙、舞怪兽、吞刀、吐火、划地成河等魔术幻术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演出。
由于百戏所含种类繁多,在此仅举2例以作对汉画像石中百戏的初步了解。
图8中左一人表演的为长袖舞、往右依次应为耍镡、倒立,席地五人为乐师、一人弹琴,四人吹奏不同乐器。张衡《观舞赋》载“抗修袖以翼面,展清声而长歌”。石像中所刻舞人应为女子,高髻细腰,展长袖而舞、后一男子,一臂托陶罐,呈跳跃之势。再后应是一倒立的女子。倒立是汉代比较常见的杂技项目之一,在汉画像中多有反映,常和乐舞同台出现。倒立者一般头挽髙髻,身体倒竖,下腰抬头,双腿上举,体态轻盈。有的双臂倒立,有的单臂倒立;有的以头顶碗,有的以手擎碗。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倒立者确是抬头下腰,体态轻盈,无疑是个女子。
图8 百戏图一
图9是一副百戏图。图中四位主客跽座席上,旁有类似大小酒器的物品。四位表演者的节目各不相同。左上一人表演的是百戏中的跳丸,和现在的表演几无差别。右上一人表演的应是舞剑或者飞剑跳丸。左下的表演者右手所持似是火把,有可能是在表演吐火。右下的表演者则可以看出是一女子在表演长袖舞。
图9 百戏图二
三、结语
在汉画像中角抵图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史籍材料对汉代角抵有更加全面形象的认识,加之许多角抵项目与当下的一些人类竞技娱乐活动极为相似,比如蒙古摔跤和日本相扑、汉代百戏中的跳丸和当今的表演等。汉画像中的角抵图研究为我们深入认识汉代的各式角抵提供了途径,对于角抵在中国体育和戏剧史上的研究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1] [汉]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宋] 李 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 [汉] 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 [汉] 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 康保成.论汉代戏剧形态[J].中华戏剧,2003(1).
[6] 吴曾德,周 到.漫谈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角抵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
[7] [唐] 杜 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责任编辑 袁培尧]
2015-06-02
朱 鹏(1987- ),男,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画像、民间文学研究。
K879
A
1671-8127(2015)06-0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