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钢板对闭合性掌骨骨折愈合及术后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9-08-20陈彦超
陈彦超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骨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掌骨骨折是手部常见的骨折类型,多由暴力或挤压损伤所致。生活中90%的工作均需要手部完成,因此,一旦发生骨折,迅速恢复患者手部功能尤为重要,而临床在治疗此类骨折不仅要求有稳定的内固定和精准的复位,还需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1,2]。既往临床多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虽可有效复位骨折部位,但克氏针无加压固定作用,不利于早期康复训练。微型钢板内固定是一种微创术式,其作用机制在不破坏关节面组织基础上有效地固定骨折部位,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骨折端具有加压固定作用,利于术后手部功能恢复[3,4]。本文探求闭合性掌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其骨折愈合及术后手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闭合性掌骨骨折98例,经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按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30例,女 19例;年龄 22~63岁,平均(41.85±4.22)岁;骨折类型:斜行骨折20例,横行骨折23例,粉碎性骨折6例。观察组,男32例,女17例;年龄24~64岁,平均(42.11±5.01)岁;骨折类型:斜行骨折22例,横行骨折24例,粉碎性骨折3例。两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X线检查确诊为闭合性掌骨骨折,且为新鲜骨折;无重要肌腱、神经及血管损伤;知情研究内容,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骨折累及关节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及肾、心、肺等脏器疾病;骨折块较小或既往有严重手外伤史。
1.3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取仰卧位,上肢外展固定,手术在充气袋充气止血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完成。
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手法牵引复位骨折部位,在C型臂X线机下调整牵引方向和力度,直至骨折复位良好后,在骨折远端皮肤做一小切口,显露骨折远端侧,选用2枚0.9 mm或1.1 mm的克氏针进行交叉固定骨折端,针尾留在皮肤外侧,并将其折弯,固定完成后,缝合切口。术后予以石膏固定,术后1个月行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观察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于手背做一纵行切口,切开过程中避免切开关节囊、腱周组织、伸肌腱,对骨折端血凝块及嵌入的软组织进行清除,使骨折端显露后,于C型臂X线机下复位并使用巾钳临时固定,达到解剖复位后,将微型钢板置于掌骨背内、外侧或侧方,钢板带有4~6孔,位置放置正确后钻孔并拧入螺钉进行固定;对掌骨关节内或基底部骨折患者,可选用T型或L型钢板固定;对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可使用细钢丝捆扎、克氏针等固定游离骨块,在固定骨折的同时修复关节囊及韧带。术后2 d行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随访6~12个月,手功能参照手指总主动屈曲度量表(TAFS)[5]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其中指尖及掌指关节屈曲度>220°为优;指尖及掌指关节屈曲度180°~220°为良;指尖及掌指关节屈曲度<180°为差。总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记录随访期间骨折愈合畸形、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0统计学软件,以(%)和(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s)
组别 n 术中失血量 手术时间 住院时间 骨折愈合时间(mL) (min) (d) (周)对照组 49 18.52±4.25 46.38±6.22 7.14±1.35 8.92±2.41观察组 49 20.18±4.30 44.98±6.57 4.85±1.22 6.37±1.58 t值 1.922 1.083 8.810 6.194 P值 0.058 0.281 0.000 0.000
两组手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对照组优良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手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论
掌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由于手部是完成多种细节动作的重要部位,骨折后若未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可导致骨折畸形愈合,降低患者手部功能,给其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6]。因此,早期复位骨折、牢固固定、早期功能训练对促进患者手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目前内固定术是临床治疗手部骨折的首选方式,以往临床多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预防骨折发生旋转,且操作不需要经关节即可完成,利于术后早期手指活动,且该术式对骨折部位骨膜和血运的损伤较小。但临床应用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克氏针不具备加压作用,易导致术后骨折块松动,难以维持骨折复位,从而延长骨折愈合时间,增加术后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感染等发生率,不利于手功能恢复[7,8]。微型钢板是一种新型的微创内固定方式,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掌骨骨折治疗中,且取得良好的效果。微型钢板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耐腐性、可塑性,且临床医师可通过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微型钢板进行固定,可使骨面与钢板充分地接触融合,为骨折部位提供充分的压力及强度,有效预防骨折部位出现旋转,有助于骨折尽早愈合[9-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长于观察组,手功能恢复总优良率低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由此可见,闭合性掌骨骨折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确切且安全可靠。分析原因在于微型钢板治疗采用有限切开,无需广泛剥离骨膜,且对皮肤的刺激较小,可减少对软组织的破坏,最大限度保护骨折部位软组织及血运循环的完整性,利于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12-14]。此外,微型钢板具有较大的强度且可塑性强,术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塑形,有效缩小骨折与钢板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固定的稳定性,对骨折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利于术后早期行康复功能训练,同时钢板本身较薄,对周围组织几乎无影响,进而降低对术后手功能恢复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闭合性掌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手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