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泻浊丸对慢性肾脏病3、4期(湿热内蕴证)患者肾间质纤维化影响的临床观察
2019-08-20刘娜王立范陈明杨馨
刘娜,王立范,陈明,杨馨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的统称(病程在3个月以上)[1]。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由此引发的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数量也逐年增多。此外,CKD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3.26%,老年人群中CKD患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2]。因此,国家对CKD的防治越发重视,近年来开展的高危人群筛查、定期体检,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CKD的检出人群也逐年增加[3]。综合以上因素,CKD发病率及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ESRD)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ESRD消耗了我国大量医疗卫生资源[4]。早期防治慢性肾脏病,能有效减少ESRD替代治疗,包括透析、肾移植造成的社会负担和不断增长的巨大经济压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指出,要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故而,开展中医药防治CKD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黄泻浊丸是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根据中晚期CRF湿浊内蕴的特点制定,以清热解毒、祛湿化浊为治疗大法,精心选药研制而成的中药丸剂,应用于临床,取得良效,受到广大肾病患者的认可。本研究从肾间质纤维化角度探讨该药对CKD的防治作用,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2010年1月~2015年12月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50.50±9.57)岁;病程3~8年;CKD 3期9例,CKD 4期21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51.41±8.15)岁;病程3~9年;CKD 3期8例,CKD 4期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慢性肾脏病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制定的K/DOQI指南制定。1)肾损害≥3个月,有或无GFR降低。肾损害是指肾脏形态学和/或病理异常;或具备肾损害的指标,包括血、尿成分异常或肾脏影响学检查异常。2)GFR<60 mL/min情况持续3个月以上,有或无肾损害表现。
CKD分期标准:参照200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制定的K/DOQI指南制定。eGFR 30~59 mL/min为CKD 3期, eGFR 15~29 mL/min为CKD 4期。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及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慢性肾衰竭的分型拟定。
湿浊内蕴证:主症:1)恶心呕吐,2)舌苔厚腻。次症:1)脘腹胀满,2)口中黏腻,3)食少纳呆。辨证符合主症2项,或符合主症1项,兼2条以上(含2条)次证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年龄18~65岁;CKD 3、4期;感染、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高血压等得到有效控制;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
1.4 排除标准
年龄<18岁或>65岁;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对治疗措施不耐受者;伴有其他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有其他系统的慢性纤维化疾病者;未按规定用药者;近3个月内使用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对CKD 3、4期有加重因素者;无法合作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给予低盐低磷低优质蛋白饮食,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给予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给予碳酸钙纠正低钙高磷,给予铁剂及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给予骨化三醇纠正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其他对症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苏黄泻浊丸口服,5 g/次,每日3次,饭后0.5 h口服。苏黄泻浊丸(水丸)组成:大黄、黄芩、黄连、半夏、紫苏、藿香、草果仁、茵陈、砂仁、陈皮、苍术、干姜。规格:50 g/瓶。批准文号:黑药制字Z20090018。
对照组:给予尿毒清颗粒口服,5 g/次,每日4次,饭后0.5 h冲服。尿毒清颗粒(无糖型),康臣药业(内蒙古)有限责任公司,规格:5 g/袋,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73256。
两组患者观察时间均为3个月。
2.2 观察指标
2.2.1 安全性指标
监测两组患者脉搏、呼吸、血压、体温、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情况。
2.2.2 疗效性指标
空腹采血,采用酶法,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肾功能指标:BUN、Scr;使用简化MDRD公式进行电脑估算eGFR;空腹采血,采用酶联免疫法,使用酶标仪检测纤维化指标:血清ColⅣ、TGF-β1。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素氮、血肌酐的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BUN、Scr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明显。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N、Scr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有上升,以治疗组上升明显。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GFR的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Ⅳ型胶原的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后血清ColⅣ均有降低,以治疗组降低明显。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olⅣ的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后血清TGF-β1均有下降,以治疗组下降明显。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F-β1的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多种病因导致的CKD进展至ESRD的共同途径,抑制RIF是保护肾脏的有效治疗策略[5]。RIF的病理特征是炎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激活及细胞外基质(ECM)沉积[6]。ECM沉积是肾纤维化的主要特点之一[7],ECM主要包括胶原蛋白Ⅰ、Ⅱ、Ⅲ、Ⅳ型、纤维黏连蛋白和层连蛋白,其中Ⅳ型胶原蛋白是比较重要的ECM[8]。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促肾间质纤维化的关键因子,其中的TGF-β1是众多因子发挥作用的中心环节[9]。TGF-β1可促使多种因素参与到肾间质纤维化的过程中,肾间质纤维化的最主要环节是TGF-β1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刺激成纤维细胞分泌ECM[10]。
CKD 3、4期相当于中晚期CRF,国医大师张琪教授认为中晚期CRF的特点为湿邪蕴久化热,湿热互结,日久化为浊毒。湿热中阻、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常为基本病机[11-12]。临床以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欲进食、口中臭味、大便秘结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伴舌苔厚腻、微黄少津,脉弦滑。此时治疗应以调整脾胃升降,恢复脾胃功能为重点[13]。苏黄泻浊丸即是据此病机制定。方中以大黄为君,清热解毒,通腑泻浊;黄芩、黄连、茵陈清热祛湿,泻火解毒;藿香、苍术、草果仁芳香化湿;陈皮、砂仁、紫苏健脾行气祛湿,和胃降逆止呕,共为臣药。半夏、干姜为佐药,除胀开痞,和胃止呕;且防苦寒伤胃。本方寒热同用,辛开苦降,气机升降条畅,脾胃健运,生化有源,正气得复[14]。现代药理研究,方中药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以及调节生长因子,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15]。
本研究发现,苏黄泻浊丸能够降低BUN、Scr水平,升高eGFR水平,延缓CKD 3、4期进展;能降低血清ColⅣ、TGF-β1水平,减轻肾间质纤维化。因此,苏黄泻浊丸通过降低CKD 3、4期患者体内ColⅣ、TGF-β1的产生,从而减轻肾间质纤维化,这可能是其延缓CKD进展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