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间隙打压植骨治疗脊柱发育不良性后凸畸形的效果分析

2019-08-20彭彬刘旻张本生马跃袁勇军柴源徐刚伍小林

医药前沿 2019年20期
关键词:矫形椎间隙植骨

彭彬 刘旻 张本生 马跃 袁勇军 柴源 徐刚 伍小林

(四川友谊医院四川 四川 成都 610000)

脊柱后凸是当前临床常见的一类脊柱畸形症状。此类症状发病原因与机制当前尚未完全明确,或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药物因素相关[1-2]。而先天椎体发育不良脊柱后凸患者的发病时间较早,且畸形较明显,当其后凸的畸形>60°,则易因脊髓损伤导致背部疼痛或引发截瘫,临床上多以矫正治疗该症。椎间融合器联合矫形棒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矫正手术,但该术式中椎间融合多通过融合器进行,在术后患者椎体稳定性相对较差。而颗粒骨打压植骨是一种新型椎体植骨术式,该术式能有效恢复患者的伤椎高度与椎体功能。本文探究对脊柱发育不良性后凸畸形患者应用椎间隙打压植骨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与其安全性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40例脊柱发育不良性后凸畸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纳入20例患者。对照组纳入男性11例、女性9例,患者年龄14~35岁,平均年龄(24.7±2.5)岁,脊柱后凸顶椎包括胸腰段16例、腰段4例,脊柱后凸Cobb角度包括40°~60°11例、60°~80°9例;观察组纳入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13~34岁,平均年龄(24.3±2.8)岁,脊柱后凸顶椎包括胸腰段17例、腰段3例,脊柱后凸Cobb角度包括40°~60°12例、60°~80°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明显差异,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权同意书,内容经过医院学术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排标准

(1)纳入标准:纳入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单节段楔形变致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均不伴侧凸畸形且既往未进行矫形治疗。(2)排除标准:患者经术前X线等影像学检查显示伤椎发生前纵韧带骨化或存在骨桥;排除难耐受手术患者;排除因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圆背状的后凸畸形患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全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椎间融合器联合矫形棒术治疗:患者均行俯卧位,选择后正中位置入路,进行截骨后,将术中切除椎板与棘突分布进行植骨融合处理,选择大小适宜椎间融合器置入,通过安放矫形棒进行矫正。患者术后均予以胸腰背支具进行固定,持续固定3个月,术后发现存在有神经症状患者予以激素干预治疗。

观察组行椎间隙打压植骨联合矫形棒术治疗:患者均行俯卧位,选择后正中位置入路,根据术前X线检查结果确定脊柱后凸的角度、截骨平面以及数目情况。术中充分暴露畸形段椎体与横突,经C臂透视下定位截骨平面,并分别选择上、下椎体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术中应用咬骨钳将脊柱后凸定点的椎体棘突、椎板与横突进行咬除,保留前纵韧带,骨刀经椎弓根切除上、下腰椎间盘、椎体,形成楔形截骨。将咬除的椎板骨块、棘突进行修剪,形成直径3~5mm小骨粒。应用刮匙破坏截骨面骨质至渗血状态,予以生理盐水冲洗,并安装经预弯处理的固定棒,使两侧交替压棒形成满意矫形效果,再将小骨粒植入,平头打压植骨器使骨粒-骨床紧密连接。患者术后均予以胸腰背支具进行固定,持续固定3个月,术后发现存在有神经症状患者予以激素干预治疗。

1.4 观察指标

纳入患者均持续进行12个月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度、植骨融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情况。ODI指数评分总分50分,以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植骨融合情况分为已融合与未融合,已融合植骨经X线检查显示融合区的骨小梁连续且屈伸侧位的椎体活动度<4°,记录融合时间。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治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均消失且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经治疗后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患者偶感疼痛,未影响生活;有效:经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仍遗留有轻度的腰痛症状;无效:未达上述疗效。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值表示,组间对比t检验;计数数据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与ODI指数对比

两组患者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ODI指数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月及术后12月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ODI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与ODI指数对比()

表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与ODI指数对比()

分组 n Cobb角 ODI指数手术前 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 手术前 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组2062.2±4.712.6±3.313.3±3.2 41.4±5.722.3±3.611.3±2.0对照组2062.7±4.917.9±3.520.3±2.9 41.7±5.928.9±4.318.7±3.1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对比

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0例,治疗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患者治愈7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75.0%;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植骨均愈合,融合时间(8.1±1.4)个月;围术期1例发生脑脊液漏,并发症率5.0%;对照组患者植骨均愈合,融合时间(9.7±1.3)个月;围术期2例发生脑脊液漏,并发症率10.0%;观察组患者植骨融合时间相比对照组更快(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率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脊柱发育不良是导致患者发生脊柱后凸畸形的重要原因,患者临床上常表现椎体分节不全或者椎体形成不全[3-4]。脊柱后凸畸形病变呈进行性发展状态且最终可能导致发生脊柱矢状面平衡失调、神经功能障碍或截瘫等,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受严重影响[5]。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经外科矫正手术能使其脊柱恢复正常生理角度并有效解除患者的脊髓压迫状态。脊柱截骨融合术是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而椎间融合器是进行椎间融合的一种主要技术手段,椎间融合器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脊柱的稳定性,并有效缓解其脊柱神经压迫;但该术式的疗费用相对较高且远期疗效一般。所采用的颗粒骨打压植骨是一种通过打压植骨方式以改变患者松质的骨蜂窝组织,使骨小梁与骨组织紧密连接,从而有效增加脊柱对外部的压力的抵抗作用。对比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月及术后12月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OD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植骨融合时间相比对照组更快(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率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可见,椎间隙打压植骨使骨质矿物质沉积率增加,该术式中保留前纵韧带,并以打压植骨方式强化了骨质与终板的嵌合度,更利于骨骼的愈合。且在术中结合矫正棒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复脊柱正常生理曲线与脊柱高度,可充分缓解术后的脊髓神经压迫状态。

综上所述,发育不良性脊柱后凸畸形应用椎间隙打压植骨联合矫形棒术治疗能有效纠正患者脊柱后凸畸形并消除临床症状,促进植骨融合,提高椎间隙稳定性,该术式的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矫形椎间隙植骨
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
矫形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改良CT测量法在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中的应用分析
矫形工艺对6N01-T5铝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不同温度矫形的7N01铝合金接头组织性能分析
多孔钽棒联合植骨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3D打印技术在矫形鞋垫中的应用进展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一期复合植骨外固定架固定、VSD引流治疗Gustilo-Anderson Ⅲ型骨折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