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炎陵县东风稀土矿区风化壳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2019-08-20龙首航
龙首航,李 唐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0一大队,湖南 长沙 410000)
1 地质背景
湖南省炎陵县东风稀土矿区位于东风岩体内,东部为万洋山岩体、诸广山北体,南面为彭公庙岩体,岩浆活动频繁。该区处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资汝断隆的北缘,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出露地层为古生界奥陶系、泥盆系及第四系。
2 岩体特征
东风岩体分布于东风乡及船形乡境内,出露面积43km2,走向近南北,延伸约15km,东西延伸较窄,约3公里。岩体侵入期次为加里东期第二阶段第一次侵入(γ32),岩体内部构造及脉岩不发育,仅发育一些小的裂隙节理构造。
岩体岩石呈灰色—浅灰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钾长石。岩石主要由粒径2~9mm的自形—半自形板柱状钾长石、斜长石,它形石英,片状黑云母等相互紧密镶嵌组成,构成基质粗中粒花岗岩结构。
副矿物微量,主要为磷灰石、锆石等,分布在黑云母解理缝中。岩石中SiO2含量69.4%,Al2O3含量14%,Ti、Ca、Mg等氧化物含量低。
3 矿床特征
3.1 风化壳特征
(1)风化壳发育。东风岩体整体剥蚀程度中等;岩体北部及中部剥蚀程度比较强烈,地势上多为浑圆形小山包及比较低洼平坦地势,海拔一般在500m以下,相对高差多小于100m,岩石风化程度较高;岩体南部剥蚀程度较弱,地势海拔较高,山势陡峭,海拔多大于500m,相对高差一般为100m以上,岩石风化程度较弱;岩体东西两侧多为高山,海拔在600m以上,多为古生界地层及花岗岩。
(2)风化壳结构。风化壳是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生物的风化作用形成的,有一定形体的松散壳层。由于母岩经受的风化程度不同,自上往下可将风化壳分为四层:腐殖层、残坡积层、全风化层、半风化层(见图1)。
(3)风化壳的矿物成分。腐殖层:本层以腐殖质、粘土为主,一般为 0-3.5m,不同地区厚度不同,植被发育地区较厚,山顶或植被相对不发育地区较薄或缺失,一般呈棕黄色或棕红色,可见植物根系,结构松散。
残坡积层:一般厚 1-3 m,本层以花岗岩风化残积坡为主,且各处厚度不一,一般山脊至山顶较薄有的甚至缺失,山坡至山脚变厚。岩层一般为棕黄色或棕红色,主要为粘土、砂土、可见少量花岗岩或砂岩、板岩碎块,结构较为松散。
图1 东风矿区风化壳
全风化层:厚度一般 10-30 m,最厚39 m。岩层一般棕红色、棕黄色或者褐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及长石、黑云母等矿物风化后形成的粘土、砂土等。岩层结构松散,湿度较小,局部接近地下水层的部分湿度较大,渗透性较好,解体后的长石(钾长石、斜长石)呈白色斑点,大小约2~5mm,高岭土化,形成粘土,呈土状光泽,手捏有滑感,手捏成形,表面粗糙;石英粒状灰白色或暗灰色,颗粒为1~3mm;黑云母已析出铁质呈锈色,部分已蚀变为白云母。
半风化层:全风化层下部为半风化层,其岩石颜色、结构构造特征与原岩差别不大,质地较松散,多数呈粒状至块状,长石多呈碎粒状,手捻不易呈碎末状,厚度不详。
(4)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与分布。根据工程样品分析结果统计,稀土氧化物的含量在垂直剖面上品位的变化有上下贫、中间富的特点,主要赋存于全风化层的中上部,稀土含量一般在0.03-0.248 %之间变化。
3.2 矿体特征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产状与全风化层基本一致,但矿体的规模要小于风化壳,有的能连续成片,有的被地形分割成单个矿块。矿体大部分被表土层覆盖,盖层厚度一般2~4m。矿体的底板随地形起伏而起伏,一般与地形坡向基本一致,但倾角比地形略为平缓,底板倾角山坡处稍陡,整个矿体坡度变化在15~35°之间。
3.3 矿石特征
矿石品位与花岗岩风化程度有关。化学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全风化层的稀土品位均高于半风化层的稀土品位,半风化层的稀土品位又高于基岩的稀土品位。
矿石中稀土元素主要以交换的阳离子形式吸附于粘土矿物表面;少量以类质同象或微包体方式分散于造岩矿物或副矿物中;部分呈独立矿物,磷钇矿、独居石等。矿石中钛、磷、铁等杂质含量较少,铁平均含量为4.09%,钛平均含量为0.64%,磷平均含量为0.05%。
4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1)母岩稀土丰度。母岩稀土元素的丰度高低,直接影响能否在花岗岩风化壳中形成稀土矿床[1],当具有同样有利的稀土赋存状态条件时,一般情况下,母岩稀土丰度值(稀土总量)越高,越有利于在风化壳中形成稀土矿床。根据研究资料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矿床(点)的基岩丰度值统计表明,其含矿母岩的RE2O3丰度值197~490ppm,平均为329ppm,这种基岩的丰度值对在风化壳形成离子型稀土矿床较有利。
(2)水介质条件。在风化壳不同的层位中,由于水的存在方式与水动力条件不同,稀土元素的迁移方向也是变化的。风化壳表层由于直接受大气降水的冲蚀和淋溶,沿地形斜坡方向的冲蚀又最强,不易于离子态的稀土存在与富集。在全风化层中,水以垂向运动为主,孔隙、裂隙水较发育,尤其是毛细孔隙水具有双向运动的特点,有利于稀土离子在全风化层中下部富集。此外,在本层中大量存在有吸附水、毛细水与薄膜水的水介质环境,这些水与空气接触溶解大气中CO2及游离O2较多,pH值较低(多在5~7范围内变化),使原来分散的稀土元素在风化壳的有利部位富集。
半风化层由于更远离地表,常位于潜水面以下,地下水沿潜水向低处运移,但其上部孔隙、裂隙水较活跃,水的运动仍以垂向为主,侧向运动次之。水质pH值与全风化层下部相似,并承接了全风化层淋滤下来的稀土,加之本层大部分长石已风化成粘土矿物,有利于吸附呈离子状态的稀土,故本层上部有利部位可能富集成矿。随着深度加大,风化程度降低,水溶液的酸度降低为碱性,因此,在半风化层下部及微风化层,由于被释放出来的稀土元素被水解形成氢氧化物胶体沉淀,不易被迁移富集,所以水介质对风化壳中的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3)气候条件。该区属大陆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常年气温较高,湿度也较大。根据化学动力学范荷甫规则指出,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度约增加2~4倍,风化壳的化学作用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强;湿度增大,风化壳中阳离子浓度降低,淋滤作用加强。风化壳发育程度与降雨量和蒸发量等因素有关。
(4)新构造运动与地貌条件。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控制本区山丘、盆地不同地貌的分布,并对风化壳的形成与保留起着重要作用。此阶段形成的风化壳是我们主要找矿对象。新构造运动以上升为主的山区,风化壳剥蚀速度大于形成的速度,风化壳难以形成。
5 结论
具有高丰度稀土元素的母岩,在亚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当新构造运动缓慢上升或相对稳定时期,低山丘陵地区的风化壳得以保存和增厚,随着物理及化学风化作用不断进行,易溶性稀土元素随雨水等介质迁移、沉淀、富集于全风化层,最后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