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对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2019-08-19余学婕
余学婕
【摘要】 为明确脑电图在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各学者的研究结果,与自身的临床经验,对脑电图应用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估。文章首先阐述了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的不良预后,其次,重点从常规脑电图、定量脑电图、联合检测指标三方面出发,对脑电图检测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尝试全面给出脑电图在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脑电图; 神经重症; 意识障碍; 预后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5.0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5-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lectroencephalogram in the prognosis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neurological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encephalogram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various scholars and their own clinical experience.Firstly,the article elaboratsthe ba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neurological 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Secondly,it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EEG detection from three aspects:routine EEG,quantitative EEG and combined detection index,and tries to giv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EG in the prognosis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neurological 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Electroencephalogram; Severe neurological disorder;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Prognosis
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情况特殊,难以通过常规的病情问询和医患交流等方式了解其疾病情况、康复进展,对患者治疗具有不利影响。分析认为通过对患者机体变化的捕捉,可较为有效的了解其疾病态势。该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考虑到神经系统活动往往与脑组织关联紧密,针对脑电图进行分析成为评估患者预后的可行途径。本文以大量文献为基础,针对上述内容进行综述.
1 神经重症意识障碍及预后分析
1.1 神经重症意识障碍
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是指因神经系统病变出现的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模糊、谵妄、嗜睡、昏迷等。有学者在分析中发现,因病灶部位、患者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其预后情况存在区别。恢复状况较好的患者,可能仅存在睡眠上的问题,而大部分患者可能面临多种意识障碍困扰。50%~60%的患者长时间意识模糊,另有10%~30%的患者谵妄情况较为明显,甚至出现行为失控问题[1]。10%~70%的患者存在间断性昏迷情况,尤其是重症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2]。
1.2 预后分析
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的预后,带有非线性特点,年龄、护理方式、用药方式、患者体质、合并症、病灶部位等均会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50%以上的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情况不理想,其生活质量较发病前下降明显。陈亦豪等[3]在研究中发现,患者的意识障碍可能是持续的,也可能呈现间歇性特点。如部分患者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性损伤,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敏感性下降,且为不可逆性。于凤丹等[4]以神经重症小儿为研究对象,发现当其脑电图出现异常时,患儿预后也往往不理想,二者带有典型的正态相关性。总体来看,大部分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的预后不够理想。
1.3 预后评估方法
目前多見的预后评估方法包括脑电图法、感官刺激法、磁共振分析法、生理指标特异性评估法等,效果和原理上均存在差异。感官刺激法是应用较早的评估方法,重视了解患者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如温度、痛觉等,该方式的优势在于直观、简便[5]。但无法生产足够精细的线性数据。生理指标特异性如细胞活动、血流动力态势等,当患者神经系统以及脑组织的细胞、血流等信息出现异常,可初步判定患者组织功能无法完全恢复到发病前水平,该方式优势在于原理明确且科学性强,然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较多,该方式全面性并不理想[6]。脑电图法、磁共振分析法效果接近,磁共振分析法的耗时长、技术要求高,因此应用范围受限,脑电图法逐渐成为主流。
1.4 脑电图BSI
BSI是两侧大脑半球功率差绝对值的平均值,范围为0~1,即从非常对称到极不对称。近年来许多学者运用BSI实时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的治疗效果,发现在r-tPA治疗期间或治疗之后患者的BSI指标变化早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可早期发现脑功能的改善情况,其灵敏度高于NIHSS评分,可更准确地预测静脉溶栓的疗效,因而验证了BSI作为定量指标的临床实用性。
2 脑电图在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2.1 常规脑电图的应用
脑电图的主要作用是反应对象脑细胞的活动信息,属于对生理现象的一种捕捉和可视化处理。一般需要借助精密仪器生成图像、进行分析。此前常规脑电图被分为若干等级,以量化指标评估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学者在后期应用中额外引入了其他评估元素,包括不等同级的昏迷(包括纺锤波昏迷、阿尔法昏迷等),并将由于周边神经受损导致的意识障碍患者纳入评估之中,形成了更精细的评估指标。刘先等[7]在研究中发现,神经重症意识障碍伴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数目呈现增加趋势,可对其脑组织进行分区评估,了解局部变化发生率以及广泛变化发生率,获取不同量化等级结果。
刘海玲等[8]在借助常规脑电图进行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时,额外强调弥漫性脑损伤的分析,认为早期研究缺乏对疾病综合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化对待,建议生成多份资料,实现疾病区分。在其研究中,摒除其他疾病影响的情况下,可获取关于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6级分析结果。也有学者认为,局部病灶虽然不会扩散,但不意味着患者预后仅受该病灶的约束,应考虑其衍生影响,利用多重指标进行评析[9-12]。该观点更重视病灶范围性影响评估,脑电图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
2.2 定量脑电图的应用
定量脑电图是一种建立于常规数据、图像基础上的量化评估方法,重视对同类病灶进行集中处理,从而根据数据基础信息获取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情况[13]。典型指标包括功率比、双频指数等,其约束条件越精细化,生成的数据越精密,评估的结果也越准确。如功率比评估法,牵涉到快慢功率、爆发抑制比等。周足妹等[14-17]在针对脑组织相关神经系统重症意识障碍患者的分析中发现,患者左右枕导阿尔法指数与其他指数的比,将决定觉醒预测值,该比值越大,昏迷患者觉醒的时间越短;比值的降低则使患者觉醒概率逐步下降。
针对爆发抑制比的研究则牵涉到患者预后严重问题发生率、死亡率。学者在资料研究中发现,爆发抑制比越高的患者,其预后情况越不理想,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分析认为这与细胞的异常活动相关,神经系统以及脑组织细胞的异常活跃意味着患者应对外界刺激时的自控能力下降,其思考方式也可能受到影响。也有学者在针对快慢功率进行研究时,提出功率平衡理论,认为慢波比值过大、快波比值过大都会降低患者预后,慢波比值过大甚至有可能导致患者昏迷不醒。
2.3 联合检测指标的应用
联合检测指标的应用始于西方,强调利用多个可量化、可加工的指标,综合评估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我国学者近年来的研究也获取了理想成果。江茜茜等[18]在研究中指出,患者病情的可变化性会影响预后,如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指标出现异常,神经系统功能进一步恶化,仍以早期结果评估患者预后将出现较多的不确定性。应周期进行脑电图的分析,并记录每一次分析的核心结果,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依据。也有学者认为,脑电图的评估应考虑患者自身特点,如患者在一个月内体征始终稳定,进行多指标、多次数评估的价值并不大,而如果患者一周内病情出现恶化,则应对其变化进行记录,确保所获信息全面详细,为预后评估提供参考[19-20]。
在Katie等[21-22]的研究中,至少5个主要元素影响患者预后情况,包括其脑组织损伤程度、神经系统功能保留情况、护理方式等。以脑电反应作为唯一指标,评估结果可能出现20%~50%的偏差,当引入睡眠纺锤波时,根据其稳定性程度进行判断,偏差可以降低超过15%。有研究则引入了更多的普通指标,如昏迷患者在外界疼痛、温度变化刺激下的脑电波特点,如果其爆发抑制比较高,且常规脑电反应比较正常,患者的预后情况往往更为理想[23]。
2.4 脑电图联合脑诱发电位指标
常见的脑电生理监测主要包括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等。单独一项监测都可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预后,但也各有局限,例如脑电图在大脑皮层及特定深部结构检测上较有优势,但对脑干病变的检测却不如BAEP等。有研究报道,单纯SEP检测的预后评估准确率为78%,单纯BAEP检测的预后评估准确率为69%,而联合二者的评估准确率则可提升至84%。聯合脑电生理监测可减轻单一脑电生理检测的局限性,明显提高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综上,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的预后情况存在多种变数,给患者和家属带来较多困扰,设法对其预后进行评估十分必要。脑电图在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理想,主要方式则包括常规脑电图评估、定量脑电图评估以及联合检测指标评估等,可通过不同原理获取相似的客观结果。后续工作中,应继续强调脑电图的应用,谋求提升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成效。
参考文献
[1]徐丹.ECBER脑电图分级标准在脑血管病意识障碍预后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4):8-10.
[2]刘克婉,张立春.视频脑电图在神经内科重症意识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0):122-123.
[3]陈亦豪,魏俊吉.脑电图在神经重症病人中的应用及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8,23(10):475-478.
[4]于凤丹,王俊怡.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9):66-67.
[5]立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图表现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8):60-62.
[6]許畅,汪恩焕.联合应用长程视频脑电图与磁共振波谱技术定位颞叶癫痫致痫灶的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18,36(5):523-526,530.
[7]刘先,刘全生,唐飞燕.脑电图在急性重症脑梗死预后恢复中的评估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2):5403-5406.
[8]刘海玲,郑春妮,梁波.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与视频脑电图及功能磁共振检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30):41-45.
[9]李琳.探讨视频脑电图对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J/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71.
[10]朱玲,胡兰,汤磊.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PICU意识障碍患儿预后的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6,41(12):1284-1287.
[11]雷伟娟,潘洁.难治性癫痫患儿外周血Toll样受体3含量与脑电图参数、神经递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10):1-8.
[12]张亚娟,杨帆,吴群英.脑电图在儿童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76-77.
[13]张柳,冯永健,李卫.一次性针电极与盘状电极在重症脑出血病人脑电图监测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8,23(12):551-553.
[14]周足妹,蒋启荣.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脑梗死部位及定量脑电图的相关性[J].现代实用医学,2018,30(11):1451-1453.
[15]刘芬,赵霞,弋蒙蒙.发作性事件及脑功能障碍小儿视频脑电图监测的相关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1):72-73.
[16]王群.血清y-GT在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中的表达及其与脑电图监测、BAEP的联合诊断价值[J].全科护理,2018,16(33):4174-4175.
[17]刘力学,樊双义,夏学林.急性重度中毒性脑病脑电图分析及预后评估[J].北京医学,2018,40(11):1033-1035,1039.
[18]江茜茜,元小冬,吴宗武,等.脑电图对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J/OL].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7,10(6):421-425.
[19]韦飞洁,胡风云,赵晓霞,等.重症脑功能损伤生化指标评估的研究进展[J/OL].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8(5):329-333.
[20]朱玲,胡兰,汤磊.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PICU意识障碍患儿预后的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6,41(12):1284-1287.
[21] Katie L H,Gray A H,Hristina L M,et al.Lack of Privileged Access to Awareness for Rewarding Social Scene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8,48(10):21-26.
[22]李红亮,宿英英,杨庆林,等.脑电图预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时机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15(12):950-955.
[23] Li L,Kang X G,Qi S,et al.Brain response to thermal stimulation predicts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J].Clin Neurophysiol,2014,126(8):1539-1547.
(收稿日期:2019-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