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再灌注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探讨
2019-08-19王刚龙翔宇胡洪平
王刚 龙翔宇 胡洪平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刀缺血再灌注在颈源性头痛中的应用。方法:将58例颈源性头痛伴颈椎曲度变直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和针刺组进行医治,比较医治前后两组患者疗效及颈椎曲度恢复情况。结果:针刀组治疗有效率为100%,针刺组治疗有效率为86.21%,针刺组低于针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刀组颈椎曲度为(10.61±0.54)mm,优于针刺组的(8.24±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治疗后头痛症状评分为(2.58±0.52)分,優于针刺组的(3.79±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筋结点局部组织再灌注可松解局部软组织紧张改善颈椎曲度状况,改善颈源性头痛症状;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优于针刺治疗。
【关键词】 针刀; 筋结点; 颈椎生理曲度; 颈源性头痛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6.0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6-00-03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化,椎体增生,椎体节段不稳等原因导致神经血管受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总称。颈源性头痛是基于颈椎病变而发生的头痛,头痛和颈椎退变呈正相关。颈椎曲度变直、颈椎失稳是引起颈源性疾病的解剖学原因,局部肌肉过度劳累紧张是诱发疾病的基础,筋结点是临床筋膜紧张的聚集点和反应点,针刀松解筋结点,局部组织缺血再灌注能有效改善局部肌肉功能,纠正颈椎病曲度变直,维持颈椎相应的稳定性治疗颈源性头痛,符合颈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特点。笔者自2017年10月-2018年8月采用针刀和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伴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患者58例,对其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影响的改变进行对比,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8月门诊及住院患者58例颈源性头痛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其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5岁,平均45.7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2.1年,平均8.4个月。纳入标准:(1)符合颈椎病和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2)治疗前1个月内未采用药物及其他方式干预颈源性头痛;(3)能按照疗程完成治疗。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按诊治先后顺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和针刺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颈源性头痛 参照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2009年有关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1)颈部活动或头部体位不适时头痛症状加重,或压迫患者上颈部或枕部使头痛症状加重。(2)颈部活动受限。(3)患者颈肩部有非根型疼痛。符合(1),同时出现(2)或(3),或(1)、(2)、(3)同时出现即可诊断。
1.2.2 颈椎病分型 参照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颈椎病诊断和分型标准制定[1]。(1)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2)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3)有相应的影像学依据,即影像学所见能够解释临床表现。(4)排除高血压、低血压、贫血及耳源性疾病。
1.3 方法
1.3.1 针刀组 患者取俯卧位,胸下垫枕,令头略前屈10°左右,身体自然放松,确保身体中立位在一直线上。选取颈源性疾病常见的筋结点天宗次、天髎次、天柱次、风池次、肩井次。
针刀松解方法,皮肤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单。选取筋结点以1%的盐酸利多卡因局部行退出式浸润麻醉。麻醉起效后,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身与皮肤垂直,快速刺入皮下,刀口向下倾斜约10°~15°,刀体直达天柱次,深入枕骨骨面,调转刀口线90°与上项线平行抵住骨面,横行松解筋结点2~3刀,再做疏通剥离。在靠乳突内侧,两大筋之间触及风池次,以一手指压住骨点,刀口线与躯体纵轴平行,沿手指快速刺入皮肤,达骨面调整刀口到横突尖,在外侧和下缘各切1~2刀,纵疏横剥。松解天髎次、天宗次及肩井次是,只切开坚韧部分,绝对掌握好进针深度。术闭按压针孔3~5 min,避免皮下血肿,以创可贴或者无菌纱布覆盖创面。5 d 1次,3次为1个疗程。
1.3.2 针刺组 选用百会、风池、天柱、颈夹脊、外关、后溪等穴,俯卧位,双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穴位常规消毒后,用华佗牌0.3 mm×40 mm不锈钢针常规针刺,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至得气,针刺得气后,电针机常规通电,留针20 min,隔天1次,15 d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1 颈椎曲度测量的标准依据Borden法 入选病例均于治疗前后常规摄颈椎侧位X线,根据Borden氏法观察并记录,将两者相对比,具体测量如下:以侧位片上齿状突处于水平方向为颈椎中间位,先自枢椎齿状突后上缘至后下缘作一连线(A线),另沿各颈椎体后缘连一弧线(B线),在A、B线间最宽处作一垂直于A线的直线(C线),这一直线(C线)的长度即为颈曲值(C值),其正常值为(12±5)mm,规定≥17 mm为曲度变大,≤7mm为变直,负值为反弓[2]。
1.4.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及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评定,结合治疗后颈椎X线检查结果进行评估[3]。痊愈:头痛基本消失,颈部症状消失,查体没有压痛,特殊检查阴性,颈椎曲度恢复正常;显效:头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颈部症状基本消失,劳累后疼痛或症状反复,特殊试验检查阴性,颈椎曲度明显改善;好转:头痛有好转,颈部症状改善,劳累后加重,容易反复,特殊试验弱阳性,颈椎曲度变化不大;无效:头痛症状没有改善,症状没有缓解,影响工作生活,特殊检查阳性,颈椎曲度没有变化。治疗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3 颈源性头痛症状评分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满分10分,分数越高,症状越重,分数越低,症状越轻。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针刀组治疗有效率为100%,针刺组治疗有效率为86.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刀组治疗后颈椎曲度改善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头痛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颈源性头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颈性头痛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刀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颈源性头痛是颈源性疾病的常见类型,颈椎退变、曲度改变和颈椎失稳导致颈部动脉血供异常,从而引起颈痛、头晕等一系列临床症状[4-6]。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其常见临床体征,它是在颈部长期劳累或者姿势不当,颈部肌肉劳损,特别是寰枕筋膜处,胸锁乳突肌和头颈夹肌及颈部深部小肌群有不同程度的劳损,引起局部软组织保护性痉挛牵拉,致使小关节错位所致。颈椎的生理弧度消失,颈部的小关节和椎间盘受到异常的压力,加速了颈椎的退变,长时间的颈椎曲度异常可导致小关节错位,局部韧带肌肉代偿性痙挛缺血,造成无菌性炎症或充血水肿,诱发痉挛、疼痛及颈部活动受限,影响椎动脉的血供,局部软组织病变是导致骨结构失衡的直接原因[7-9]。骨结构的失衡,颈椎的失稳,又可以影响颈部软组织的病理改变,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表明针刺风池、天柱及颈部夹脊穴可以疏通经络,益气活血,可明显缓解局部软组织紧张,促进局部肌肉筋膜代谢物质的排泄和吸收,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缓解紧张的脊柱力学系统,纠正关节应力增高,调整脊柱力学平衡,恢复颈椎应有的生理曲度,改善局部循环和椎动脉供血,减轻颈部症状及头痛等症状[10-12]。
局部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是改善症状的生理和病理基础。颈椎在长时间的劳损后局部经络和经筋不通,导致局部筋膜张力增高,日久形成结节、条索和硬块等病理改变。局部紧张导致血流不足,局部软组织处于缺血状态,影响局部肌肉的代谢功能和生理功能,出现酸胀、疼痛和功能下降等。筋结点既是反应点又是治疗点。其是经筋理论的临床具体应用,是根据《黄帝内经》的经筋理论归纳出筋结点治疗相关临床疾病[13]。生活中人体过度劳累和肌肉软组织损伤后,筋结点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形成条索状、结节状等病理状态。直接出现局部肌肉酸痛、胀痛,筋结点长期没有得到缓解和纠正,就会进一步影响深层组织,出现肌肉痉挛,并影响颈椎生理曲度,出现变直和失稳等现象,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筋结点在颈源性疾病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针刀松解筋结点能起到明显的效果。针刀兼有针灸刺激穴位和手术刀的切开、松解减压作用。能有效松解筋结点及相关病变组织,从而使颈椎生物力学得到调整,解除颈源性疾病的发病基础。针刀能有效松解筋结点紧张,改善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和头颈夹肌等肌群的紧张,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缓解筋结点和局部筋膜及颈椎后弓的异常压力,减轻颈椎后关节及钩突关节压力,减轻椎间盘负荷,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和功能活动的重建,以达到舒经活络,疏通气血,纠正变直的曲度和颈椎的功能活动[14-15]。松解局部筋结点可以有效松解斜方肌、竖脊肌及胸锁乳突肌有效治疗颈椎病,恢复颈椎功能,纠正变直的曲度。
针刀松解筋结点和痉挛组织,切开张力过高的筋膜,能有效形成局部组织再灌注。筋结点是局部压力的反应点,筋结点过度紧张,局部筋膜环枕间隙压力过高,可诱发颈椎曲度变直和颈椎阶段性失稳,是颈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针刀能针对以上情况进行精准的松解治疗,减轻痉挛性紧张引发的局部软组织压力过高,有效改善紧张的筋膜和椎动脉的供血,从而快速解除颈痛、头晕等症状。针刀松解筋结点再灌注是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措施,临床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磊,于生元.颈源性头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3):175-178.
[2]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4]刘智勇,郝阳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4):88-90.
[5]王睿,温伯平,罗华送.经筋针刺配合正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报道[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8):49-51.
[6]贾杰海,乔晋琳,丁宇,等.针刀联合颈椎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0):1824-1826.
[7]张栋,王庆甫,吴忌,等.青少年颈痛的中医证候分型研究[J].中国骨伤,2015,28(7):628-632.
[8]宋世雄,吴俊红,王长垠,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5):68.
[9]张义,郭长青针刀治疗软组织疾病的理论依据及其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4):4520-4523.
[10]陈维翠,侯小燕,陈俊,等.组穴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矩阵局部一致性磁共振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10):1005-1009.
[11]邢宏萍,王祥,韩冲芳,等.脉冲射频联合阿霉素治疗颈源性头痛的近期疗效[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7,13(5):337-341
[12]姚旭,林咸明.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5):463-466.
[13]李清林,宋敏,孙定平.筋膜炎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5,28(3):75-77.
[14]范维娇,杜良杰.颈椎失稳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4,35(3):213-216.
[15]唐占英,胡志俊,肖静,等.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1):41-43.
(收稿日期:2019-01-14) (本文编辑:桑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