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应用研究

2019-08-19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酒精中毒纳洛酮饮酒

苗 茜

急性酒精中毒是一种急诊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指患者由于摄入大量饮用酒精或者含有酒精的饮料,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的状态。由于目前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针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治疗,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尽快恢复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意识状态,恢复其神经功能,保证患者肢体正常活动,并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而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能会取得更佳的疗效[1]。黄昊等[2]人经研究将中医学对急性酒精中毒辨证分型阐述为酒毒胃肠症、酒毒蕴脾证、酒毒扰心证、酒毒伤肝证及酒毒厥脱症。本研究在以上基础上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方法对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74例作为对象。随机将74例患者分为常规护理治疗组及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组。常规护理治疗组36例,包含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为(38.42±13.31)岁。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组38例,包含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为(35.42±11.01)岁。常规组与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组在性别、年龄、饮酒量以及饮酒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中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

1.2 治疗方案 (1)静脉注射 0.4~0.8 mg 纳洛酮,每隔 30 min静脉注射1次,直至患者清醒。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则可静脉输注10%的葡萄糖500 mL 和0.8~1.2 mg 纳洛酮,同时每隔30 min 静脉注射0.4 mg纳洛酮1次,同时可加用20 mL 醒脑静静脉输注;(2)催吐或洗胃;(3)大量补液,20 mg呋塞米静脉注射以促进乙醇排泄。呕吐剧烈者肌肉注射10~20 mg甲氧氯普胺;(4)预防或治疗消化道出血。给予三七粉、钙胃平、雷尼替丁研磨口服或胃管注入。

1.3 护理方法

1.3.1 常规护理治疗组护理方法 (1)氧气吸入,保持其呼吸道的畅通,必要时可放置胃管以防止误吸;(2)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有呕血、生命体征不稳定及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病、呼吸困难者则先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后转入观察室或病房;(3)准确记录患者出入量,适当给予约束,加强评估防止坠床等安全隐患。及时记录患者清醒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并发症等相关临床信息,并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1.3.2 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组护理方法 (1)基础护理同常规治疗组;(2)临证护理: ①中药催吐护胃,方剂为金银花、黄连、甘草、土茯苓、生大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泻下的作用,可减少酒精在体内的含量,从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加快酒精的代谢和减轻肝脏的负担。②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同时,遵医嘱给予百会穴、双侧合谷穴、太冲穴(即开四关)电针治疗,以快速促醒。护理采用连续波电刺激15 min,电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因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感知能力较差,电量选择以操作者看到针刺处局部肌肉作节律性的收缩为宜。③预防或治疗消化道出血:给予三七粉(6 g)、钙胃平(10片)、雷尼替丁(2粒)研磨口服或胃管注入。消化道反应轻患者给予1次性注入;消化道反应强烈患者给予分2次注入,间隔10 min,确保药物完全发挥效力。(3)情志护理:非清醒患者,情志不畅应重视调节情志,使其避免精神刺激,以免加重病情;经治疗护理后患者转清醒,加强卫生宣教,强调长期大量饮酒对身体的危害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改变不良习惯,特别是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一定要戒酒。(4)饮食调护:清醒者进流质饮食或易消化的饮食,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原则,少食多餐,忌辛辣燥热及滋腻之品。需大量饮酒前可服用葛花解酲汤加减,加强利尿,促进酒精代谢、加强酒精排除体外。急性出血者当禁食水。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入院后记录清醒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并发症例数及死亡例数。

疗效按如下标准评价:临床痊愈:患者入院后2 h内神智恢复清醒,解酒效果满意,未见并发症等情况。显效:患者入院后5 h内恢复神智,达到解酒效果,出现一定的并发症。有效:患者入院后12 h恢复神智,达到解酒效果,出现一定的并发症,经治疗后康复。无效:治疗无效果,患者症状加重或死亡。总体有效率=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计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组中患者清醒时间[(87.2±13.2)分 vs(148.2±38.3)分,P<0.05],症状消失时间[(201.4±34.2)分 vs (1312.8±54.3)分,P<0.05]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组中患者并发症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清醒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并发症例数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总体有效率比较 常规组患者临床痊愈者14例,显效者9例,有效者7例,无效者6例,总体有效率为83.3%,而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组临床痊愈者21例,显效者10例,有效者6例,无效者1例,总体有效率为97.4%。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总体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民对酒精的消费量显著增长[3]。然而,研究表明,长期摄入酒精显著提高卒中、心梗、癌症的发病率以及全因死亡率[4]。而一次性大量饮酒造成的急性酒精中毒更可能短时间内引起中枢抑制导致患者死亡[5]。

在抢救急性酒精中毒时,纳洛酮是被公认的理想药物之一。纳洛酮[6]是一种非特异性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药,脂溶性很高,可以快速地通过血脑屏障,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肽量快速升高所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损害。纳洛酮选择性作用于阿片受体中的μ受体,可以使组织氧合作用增强,降低血液乳酸浓度,从而减轻周围组织的水肿,达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过度饮酒纳洛酮治疗可以释放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物质,有助于促进酒精中毒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是单方面治疗效果有限,且容易导致患者出毒性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组中患者清醒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治疗组。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显著降低患者病发症的发病率,提高患者治愈率及满意度,表明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具有明显作用。

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组中采用基础护理治疗对患者具有促醒、改善代谢及保护重要脏器的作用,基本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同时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能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地执行医嘱和处理患者的并发症,不但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也能及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突发症状。(1)中药催吐护胃,处方中金银花、黄连、甘草、土茯苓、生大黄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中医认为酒的药性为温热,过量则演变为热毒,能灼伤肺胃等脏器及耗伤阴血,可引起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故此方不但能解患者热毒,还能保护脏器黏膜不受损,如黄连具有抗溃疡的作用[7-8];同时催吐,配合大黄泻下之功,可减少酒精在体内的含量,从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加快酒精的代谢和减轻肝脏的负担。(2)配合电针灸,有醒神开窍、促醒的作用,治疗神智障碍等昏迷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主要是通过穴位刺激,促进气血的运行而产生作用的。《针灸大成》:“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太冲、合谷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为脏腑原气经过、留止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合谷、太冲相配伍,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协同作用较强,既可养肝血以养经脉,又可解肝郁以息肝风。“四关”穴,为临床疏肝解郁、安神定志之常用穴,在治疗神经系统以及精神类疾病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9-10]。故治疗组患者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消化道出血为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采用给予三七粉(6 g)、钙胃平(10片)、雷尼替丁(2粒)研磨口服或胃管注入。可以有效预防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1]。辅以中医护理方法,使药物更有效发挥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采用饮酒前服用葛花解酲汤加减,处方中人参、白术、干姜健脾加强代谢,茯苓、猪苓、泽泻等加强利尿,促进排除[12-13]。故能分消酒湿,促进酒精代谢、加强酒精排除体外。(5)传统医学理论认为,急性酒精中毒的病因主要在于饮酒过度和机体虚损内外两个方面,而机体虚损中以脾胃虚弱及阴阳失调为易感因素。明朝龚廷贤对此持有相同观点“伤酒之病,虽为酒而作,实因脾土虚弱,不能专主湿热而发”,认为急性酒精中毒的外因是饮酒过度,而内因则是脾胃虚弱,运化能力失常而发。因此,运用中医理论知识与患者讲解过量饮酒对身体体质的改变,使患者充分认识过量饮酒的危害,在饮酒前做好胃肠道的保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适量饮酒,养生调理脾胃。另外在情志护理的过程中,可以拉近医患距离,降低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14],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能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酒精中毒纳洛酮饮酒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急性酒精中毒的内科急诊治疗分析
纳洛酮联合无创呼吸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PaO2、pH、PaCO2水平的影响
纳洛酮治疗急性非麻醉药物中毒性昏迷的临床治疗效果
请勿过量饮酒
《陶渊明 饮酒》
纳洛酮:不仅仅是“解酒药”
与猫狗共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