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期”青花瓷考辨(下)
2019-08-17董文凯
董文凯
此外,在国内很多文物商店和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些没有纪年款的空白期青花瓷器,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中提及的空白期厚胎梅瓶和青花大罐。
青花“奉天勅命”瓷牌的特别之处
1.“奉天勅命”瓷牌的制式及内容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奉天勅命”瓷牌(图4)是国内迄今见到的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景泰青花瓷,赦命对象为罗如墉。此牌高48、宽33.3、厚7厘米,重11.19千克,板面宽大,竖立烧成,世所罕见,具有证补文献记载的重要资料价值。
“奉天勅命”瓷牌正反两面施釉,青料深蓝明艳,浓淡不一,无铁褐斑,使用的应是国产青料。正面上下边饰双龙戏珠纹,左右两边饰双线回纹。瓷牌上的纹饰和文字笔触不够清晰有神,左右两边的回纹线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此为景泰时期青花瓷的特征。
“奉天勅命”瓷牌共149个字,内中上部从右向左横书楷体牌额“奉天勅命”4字,下纵书13行楷书。正文格式如下:
奉
天承运,
皇帝勅曰:行人之职,所以宣达命令于四方,必得材
学通敏之士,庶几不辱国命,肆我
祖宗,必择进士任之,盖慎重其选也。尔修职郎行人
司行人罗如墉,发身贤科,授以斯职,式克勤慎,
以举其官,比以随征,陷于战阵,劳苦可悯,良切
朕心,是用锡之勅命以示褒嘉。於哉!人孰无死,
惟死于国事者为至荣也。尔尚抵服隆恩,永慰
溟漠。
勅命
景泰元年六月二十一日
之宝
史载景泰帝即位后,对于在土木之变中“文武从征扈行之及于难者,……行人罗如墉……”进行褒奖抚恤(《明通鉴》24卷),因而有此敕命。
2.“奉天勅命”瓷牌的官民烧制之议
敕命与诰命,俗称“圣旨”,是明清时期皇帝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赐予爵位名号时专用的命令。
据孙会会考证,圣旨有严格的规制。一至五品的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敕命,根据官员品级的不同,圣旨所选用的锦缎、轴柄质料也不同,均为官方统一监制,河南省周口市博物馆收藏有一道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颁发给廉吏轩鞔的圣旨可资比较。该圣旨由“江宁织造”以专供皇帝颁发圣旨的提花五彩锦缎织成,其上织祥云图案作底纹,右端织“奉天诰命”四字篆书,字两边织有银色双龙图案作为防伪标识。圣旨文字为墨书小楷,文后钤盖篆书“制诏之宝”朱色玺印,既气韵非凡,又神圣威严。可见颁发圣旨是很严肃的事情,规制十分考究。
“奉天勅命”青花瓷牌到底是朝廷命御窑厂烧制后颁予罗的家人,还是罗氏族人依朝廷所颁赐的绢帛敕命到景德镇民窑定烧,以彰显乡里,激励后人,现已无从知晓。但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朝廷烧制瓷质敕命颁赐臣工既无先例,亦无后例。何况,在广东东莞、广州金沙洲、浙江上虞、湖南汝城、郴州等地均发现过“圣旨”或“奉天勅命”的石质或木质牌匾,都是昔日官宦之家受到皇帝敕授、敕封或诰授、诰封之后,将圣旨用石碑、木匾复制的实物,以为家传圣物。与石制、木制“圣旨”或“奉天勅命”牌匾功能相似,此青花“奉天勅命”瓷牌应为景德镇民窑所造,烧造时间当在景泰年间或其后,由罗如墉的同时代人或后人定制。该瓷牌两面有釉,四周边无釉,牌体中空,内用“非”字形排列的板块支撑,四周有若干固定用的圆孔,可能是镶嵌在牌楼或宗祠,供人瞻仰纪念,以示光宗耀祖,激励后人。
“空白期”青花瓷的主要特征
“空白期”青花瓷上承宣德,下启成化,在特征上与宣德成化有某种自然的联系,“空白期”前期与宣德更为接近,而后期则与成化较为相似,相当于是宣德与成化之间的过渡,在兼具两朝特色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1.青料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早期青花发色大部分和宣德时期青花相似,也有极少部分纯蓝发色或发色灰暗的。以前人们认为类似宣德鲜艳发色的青料当是进口的苏麻离青,现在看来,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
关于宣德青花料,学界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宣德青花使用的青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二是“苏麻离青”和国产料掺合使用。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曾将御窑厂出土的8块典型宣德青花瓷片提供给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据测试分析,宣德青花所用的青花料是一種低铁高锰的国产料,这对我们认识宣德青花料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宣德青花料中减少了钴铁着色而增加了钴锰着色,故形成纯正蓝色中“略带紫色调”,这就是宣德青花既不同于、而又胜于前朝的原因。那么,“空白期”前期的青料有与宣德青料类似的,也可能是低铁高锰的国产料,不一定是进口苏料。其他发色灰暗的,很可能是别的国产料。也就是说,“空白期”青花可能使用了三种含钴的青料:色调浓艳的可能有进口高铁低锰料和国产低铁高锰料,色调灰暗的是国产低铁低锰料。
“空白期”后期的青料多数比较淡雅,类似成化的平等青。
2.器型
从现已发现的“空白期”瓷器看,主要器型有碗、盘、盏、龙缸、梅瓶、罐、三足炉、双耳瓶、葫芦瓶、器座、“奉天勅命”瓷牌等,大多数器型和同类的宣德器型(如靶盏、碗、盘)相似,带有宣德青花瓷器的遗风,又独具本朝特点。而龙纹大缸、海怪缸、器座、双耳瓶、“奉天勅命”瓷牌则既不见早于它的宣德,也不见晚于它的成化官窑,属该期特有的器型。
正统时期的青花云龙纹大缸,唇口、束颈、直腹、敛足、平砂底,器型硕大,腹径达88厘米,似为明朝最大的一件瓷器。
这一时期出土的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青花大盘,口径达70厘米,唇口、弧壁、宽圆浅圈足、平砂底。
青花双耳球花纹瓶(图5),其颈部之小双耳,似为“空白期”富有特色且流行的样式,景德镇陶瓷馆藏景泰四年墓出土民窑青花折枝牡丹纹双耳瓶具有与该器相似的特征。
梅瓶往往圆唇小口,颈部呈上收下阔,丰肩,长腹下收,底面微显浅宽圈足。器型较宣德时高长,胎体比成化时厚重(图6)。
大罐的造型为唇口、丰肩,圆腹下敛,足微外撇,砂底。器型和宣德相比,更为瘦高(图7)。
碗有敞口弧腹碗、墩式碗、莲蓬式碗。前两者与宣德式样相似,而后者则既不同于上承的宣德,又不同于下启的成化,独具自身特色。
由于“空白期”瓷器的存世量很少,故而其器型也不多,大多是沿袭了永、宣时期瓷器的特征,但也有一些新品种,为神秘的“空白期”带来了一些新意。
3.纹饰
“空白期”青花瓷纹饰总的特点是由宣德时的繁密向成化时的疏朗相过渡。龙纹、缠枝花卉、边饰纹样与宣德相近,其汹涌海潮、海兽、云气、福海仙山和球花纹等为正统独特纹样。
图案花纹以缠枝和折枝的花草为多见,常见有缠枝莲、缠枝菊、折枝牡丹、松梅竹等。蕉叶纹多为连弧状宽边,主脉空勾留白,支脉画成并列细斜线。松针早期为圆形,后期呈椭圆形。梅花早期多蓓蕾及半放的小花,后期则夹画数朵大花。竹子早期竹竿空勾,后期改成一笔实线画之。这个时期的柳树条画成条条直线,犹如断续的雨点(图8)。海水江芽图的江芽两侧各伸出一枝翻卷的莲花,这是一种创新的纹饰,寓意社稷江山连绵不断。
八宝纹中之“鱼”纹,画成“单鱼”,八宝排列顺序是:轮、螺、伞、盖、罐、花、鱼、肠,与宣德和成化八宝排序“轮、螺、伞、盖、花、鱼、罐、肠”稍有不同。
斗彩莲池鸳鸯纹中的小鸟般鸳鸯和花大而叶小的莲荷纹样均为正统特色(图9),成化官窑有仿正统斗彩莲池鸳鸯纹作品,而这类制品源自于宣德斗彩莲池鸳鸯纹盘。
动物纹中,常见麒麟(图10)、孔雀(图11)、犀牛、狮子和鱼藻纹等。
有人物的纹饰多见楼台亭阁、琴棋书画、携琴访友、仙人指路等内容,而且,人物大都活动在云雾幻境之中。
所绘云纹颇具时代特点,云层常迷漫天际,或从地上涌起,缭绕于亭阁之间,造成一种亦仙亦幻的气氛。云纹的轮廓线很宽,以粗线条绘灵芝形云团,沿着粗线内侧再用细笔画数层连接的弧状云纹或涡状云,这种大片流云纹的画法,至景泰以后,演化为弹簧状,而且,笔法也更加泼辣恣肆,层数也更多(图12、图13)。既与明代初期瓷器上云紋的工整风格不同,又与成化以后瓷器上云纹的圆柔风貌有所区别。这种云气纹画法被日本陶瓷界称为“云堂手”,为“空白期”三朝所独有。
碗盘之类的四周沿边常可见有卷曲形花草纹,状如螺纹,也为三朝民窑青花装饰的典型图式。
“空白期”梅瓶的图案一般为文人高士、携琴访友、山景云石、鸳鸯荷莲、双狮戏球、瑞兽踏海等。肩部常绘缠枝莲、蕉叶、钱纹、锦地开光、折枝花卉,腹下部至足际,则多以蕉叶、莲瓣或海水为饰。天顺青花瓷器所绘人物,多逆风而行,冠带、胡须、头发随风飘扬,神情潇洒,足前是疾风下的劲草,空中是大片云纹。
“空白期”的大罐,颈部常绘锦文或卷草纹,腹部主题纹饰多为人物故事,肩与底部多绘海水纹,云气纹也是采用上述“云堂手”的绘画技法。
其实,“空白期”灵芝形云团、人物逆风而行,冠带、胡须、头发随风飘扬的画法在宣德的有关青花器皿上,已经有所体现,“空白期”是继承和发扬。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景泰青花麻姑献寿图大罐(图14)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收藏的1964年流芳岭明妃墓出土的宣德青花弈棋簋式瓷炉(图15)的纹饰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空白期”在纹饰画法的用笔上,仍沿袭明初常见的一笔勾勒法而又有创新,特别是中锋运笔所绘画的流云和人物,具有独到之处。
4.工艺
“空白期”瓷器上承宣德,但制作工艺却明显比宣德青花瓷器显得粗糙。表现为瓷胎明显不如永乐宣德时期精细,出现元末瓷器那种瓷胎淘洗不精的现象,胎中多黑色瑕疵,底部一般有明显的火石红,细砂底也已罕见。
存世“空白期”瓷器大多是民窑器,胎、釉制作较粗,削足也不太规整。琢器一般底部无釉,碗、盘类底部跳刀痕比较明显。瓶、罐类器口沿多见剥釉现象,早期底部无釉,多为砂底,足墙较宽;至后期,圆器釉底和砂底互见,这也是此期的普遍特征(图16、17)。
瓶、尊、罐类的器口,正统瓷器与宣德相同,为直颈。而景泰、天顺瓷器则与成化类似,多为上收下阔式。底足修得不太仔细,大多为敦厚的浅宽圈足或微微下凹的平砂底,有火石红痕或粘有星星点点的窑渣,类似后朝成化大盘类多见的“糊米底”。
5.胎釉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青花瓷器釉面和永乐宣德均有细微区别,倒是和元代青花瓷器颇为相类。具体原因不明,很有可能是因为此时的釉料没有经过长时间陈腐,缺乏永宣时期精益求精的要求,釉和胎一样发生了退化现象,但总体依然白中闪青,唯肥腴程度不如永宣瓷器。
这三朝立器的胎体比较厚重。正统期胎体厚重为多,胎骨细白坚致,釉色青白,釉层莹润,少数釉色泛黄,釉面有开片。至景泰胎质兼有粗细两种,胎色由洁白向灰白转变,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如脂。到了天顺,胎色在洁白或灰白中,青味减少,白度增高,釉面平整莹润,器物的表、里和底釉色调比较一致,接近于成化。
“空白期” 青花瓷器的上述特点,说明它们虽然介于宣德成化的过渡时期,但是仍有其自身的时代特征。我们在鉴别时,需要结合前后朝官窑器的各自特征,从青料、器型、工艺、纹饰、胎釉、底足处理等方面综合分析比对,辨析其间的细微变化和内在联系,找出其演变规律。
大量史料、实物及发掘证据告诉我们,“空白期”瓷器其实不空,无论官窑还是民窑,都有实际生产,只不过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落款。“空白期”是我国陶瓷史上非常特别的一章,值得认真研究,这一时期的产量和质量都不如前后朝,但产品仍然具有宣德和成化的某些特点,就青花瓷而言,在青料、器型、工艺、纹饰、胎釉、底足处理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独特密码,需要我们细心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