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的德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2019-08-16谢腾云
谢腾云
摘 要: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从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其中对儿童德行的养成尤为重视,他强调德育要及早开始,尊重儿童的天性,通过不断练习,使儿童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重视道德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根据洛克的思想,可以从重视德育、改变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等方面着手,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改进家庭教育。
关键词:洛克;德育思想;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144 — 03
约翰·洛克出生于17世纪,是英国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思想家。〔1〕其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教育漫话》一书中,他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的力量比别的事情的影响都大”。〔2〕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分为三个部分:体育、德育、智育,而德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将培养一个人的德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虽然今天的时代背景与他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的很多德育思想对现代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洛克的道德教育思想
洛克认为德行是绅士教育的灵魂,其他的一切教育都要以此为基础,他指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3〕“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越容易”。〔4〕因此,他强调道德教育,总结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德行,并探索利用各种教育技巧,将这些德行根植到青少年心里。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洛克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的理智、智慧、礼仪、坚忍、诚实、公正等品德,一个人有了这些品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能得到幸福生活。理智是其中最基础的道德品质,一个人必须有克制自己欲望的能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5〕否则就只能变成欲望的奴隶。智慧则是指青少年要有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懂得人情世故,富有远见等。对于礼仪,洛克认为它对于美德的养成和促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他指出:“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6〕洛克强调儿童一开始就应该懂礼节,有礼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同时,洛克要求儿童必须要有坚忍勇敢的品质,在危险或灾祸面前能够保持冷静,运用理智,勇敢面对。另外,撒谎是不允许的,洛克认为撒谎是一种极坏的品质,是很多不良德行的根源和掩饰。
(二)道德教育的方法
1.及早练习,养成习惯
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便开始管教,如果对孩子小时候的行为不加注意,以他们年纪小为理由放纵他们的行为,等到年长再去改变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青少年小时候没有学会克制欲望,那么“一旦长大成人,到了自己能够运用理智的时候,他也是很少会去服从自己的理智”。〔7〕因此,洛克提出德行教育要及早开始,从儿童刚有知识,刚能懂事的时候着手,使他们不断练习,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免于不良习气的侵染。道德习惯一旦养成,儿童便在不知不觉中具备了良好的德行。习惯需要靠不断的练习才能形成,洛克认为不需要给孩子定太多的规则,只需要给儿童一定的指导,让他反复去做,直到做好为止,“一种动作经过多次练习,可以在他们身上变成习惯”。〔8〕
2.奖惩有术,赏罚有度
洛克反对溺爱,认为被溺爱的孩子会从小养成極难改掉的恶习,他们不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习惯于支配一切事情,一旦长大成人,种种不良行为随之浮现。但同时洛克也反对盲目的体罚孩子,认为这种管教方法会使孩子养成一种奴隶式的脾气,变得更加叛逆。奖励也应该慎用,因为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其实也在无形中主张了儿童的欲望。洛克指出“身体上的痛苦与快乐被人用作支配儿童的奖励与惩罚,结果是不会好的”。〔9〕因此,必须合理的进行奖励与惩罚。首先,在儿童的不良倾向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加以重视,采用比较温和的方法加以矫正,让他感到羞愧,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能不采用鞭笞的时候,应该将惩罚进行到底,直到他们真正从内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使他们记住教训。其次,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奖励他们的良好德行,这样更能促使儿童注意自己的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奖励不能作为一种交换条件。第三,洛克指出,在决定奖励或者惩罚的时候,需要考虑儿童的自然天性,并指出“凡是适于他们的年岁的愚蠢和幼稚的举动,都应该被许可”,〔10〕“只要里面没有骄傲与天性不良的迹象,都是可以原谅”。〔11〕所需要注意的只是他做错事的根源和可能养成的习惯,对于他们无意造成的损失,温和指导一番就可。
3.榜样教育,辅以说理
洛克说,“与其依从规则,不如根据榜样”。〔13〕榜样教育是一种温和有效的教育方式,且儿童易于接受,因为儿童爱模仿,他们的举止大部分都是模仿来的,很容易受周围人言行的影响,因此洛克指出“在各种教导儿童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14〕与此同时,还应该对他们讲明这些行为正确或者错误的原因。因为“榜样”对儿童的巨大影响,洛克非常重视父母和导师的言行举止,主张父母不愿意儿童做的事情,便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做,做导师的人也应该随时随地都有良好的教养和举止。因此,洛克也在文中一再强调要慎重的为儿童选择导师。
(二)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不受重视
据调查,超过一半的父母期望子女将来从事脑力劳动。他们重视分数,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进步的主要标准。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长久以来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我国的应试教育倾向也难辞其咎。考试、升学几乎成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周末不再是孩子的放松休闲时间,而是被奥数班、英语班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所充斥。家长把孩子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他努力与否的标准,而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则漠不关心。这种教育倾向一方面使孩子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疲惫不堪,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念,有些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叛逆,有些则成了有学无德之人,洛克也说过,学问高而德行很低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
2.不当的教育方法
由于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训练,他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方式不是过于简单粗暴,就是溺爱过度。有学者把现在社会上的家庭教育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放任型。溺爱型的家长把孩子作为整个家庭教育的中心,对他们百依百顺,满足他的们一切需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生存能力极差,同时性格极为自负,任性妄为。专制型的家长则对孩子实行严厉的管教,动辄打骂,“虎妈”、“狼爸”式的管教方式可能会使孩子取得不错的学习成绩,但在孩子的心理或道德方面上是否埋下了隐形炸弹我们不得而知。放任型的家长则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漠不关心,不过问孩子的生活或学习,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也不批评教育,久而久之,小错演变成大错。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无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养成,甚至成为现在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诱因,因此必须加以重视,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3.不良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健全的心态。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儿童成长的家庭氛围不是很好,有些家庭的父母因为性格或者其他原因,经常吵架,甚至是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闹,潜在中对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和随迁儿童的规模也很庞大,根据教育部2018年8月发布的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发现,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分别为1897.45万人和1550.56万人。〔15〕这部分儿童所面临的家庭环境是复杂的,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面发展。
(二)刚柔并济,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洛克非常注意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方法得当,才会事半功倍。对于家长来说,首先,要尊重孩子,了解他们的天性特点,允许他们有儿童该有的自由。第二,经常和孩子交谈,这样既可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也可以降低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交谈中受到教诲和启迪。第三,宽严结合,合理的运用奖励和惩罚。对于天性还很不成熟的孩子,家长要学会包容孩子所犯的一些小错误,但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用洛克的话说,就是那些可能会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和德行的行为则必须严加禁止。第四,充分利用榜样教育,家长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其次利用电视、书本、邻居、同学等生活中的好坏榜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向孩子说明他们的优缺点,引起孩子的注意和思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引导他们亲身实践,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当然,洛克也说过,不可能有一种教育方法适合任何一个孩子,因此,家长必须认真观察自己的孩子,同时学习相关的科学教育知识,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三)注意言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洛克认为,儿童的模仿性极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模仿的对象,因此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德育有很大的影响。张文质曾经说过,在不健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学校想要改变他是很困难的。因此,家长必须注意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首先,家庭成员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同时与邻里保持良好的关系,互相帮助,为孩子做好表率。其次,父母应该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比如早睡早起、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等,这些需要各个家庭成员共同实践,否则孩子便有了充分的理由不遵守这些规则。第三,对于留守儿童或者流动儿童等特殊家庭的父母,他们应该尽量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四)及時沟通,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洛克指出,教育要有一致性,虽然他指的是父母成员之间对儿童教育的一致性,但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家校沟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相一致,儿童如果在学校与家庭学到两套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准则,他们在困惑的过程中可能会走向双方都始料不及的结果。因此,家长必须与学校保持沟通,了解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要求,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与教师就双方教育方面的困惑与矛盾进行交流,使孩子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斌贤.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233-235.
〔2〕〔3〕〔4〕〔5〕〔6〕〔7〕〔8〕〔9〕〔10〕〔11〕〔13〕〔14〕(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 傅任敢,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114,49,19,68,21,36,31,57,
42,41,59.
〔12〕李楠.中国有多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EB/OL〕.(2018-08-15)〔2019-03-1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08873715279545479,2018-08-15.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