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五大发展理念下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

2019-08-16孙威王振东喻璐璐

理论观察 2019年6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路径探索文化产业

孙威 王振东 喻璐璐

摘 要: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活态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近些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日趋激烈,与文化相关的产业的建设发展也需要逐步向优产高端的方式转变。五大发展理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优秀发展模式,在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深刻改革中展现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对传统文化弘扬与保护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传统文化;五大发展理念;路径探索;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011 — 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发展关乎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光明日报刊载文章〔1〕指出,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意见相辅弼,从国家决策层面上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规整,凸显了传统文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凝聚力增强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更是为今后我国的文化建设指明了原则与方向〔2〕。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几千年来孕育而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渊源和根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的“软实力”,与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比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4〕。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传统文化是由文明经年演化而形成的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化,总体表征了民族历史的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已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主要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互补为内核,兼有多种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中沉淀下的精华。传统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壁画、壁画、遗址、碑帖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古书、古董、古画等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形式〔5〕。

传统文化遗产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潜力,是中国经济结构改革中急需培养的新动能,通过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开发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如今,“软实力”正逐步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6〕,一般指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制度、发展模式、文化等的国际感召力与影响力。弘扬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进一步保有了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是激发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土壤。

二、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

中华传统文化来源于我国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库和现代文化建设的源泉,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成物质财富。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一些腐朽资本主义思想对本土文化形成了冲击,加之原有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够,往往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生活理念,进而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

(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度有待加强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无法有效构建自主创新的平台与制度,形成公平竞争和讲究诚信的市场环境,导致整个社会缺乏文化创新的氛围。同时,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很好做到弘扬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文化自主创新的阻碍。有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文化创新方面也忽视了对一些基础性技术的研究影响发展后劲,资源整合力度多集中于一些“短平快”项目,无法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我国文化创新潜力巨大,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将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二)传统文化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素养都有了较大变化,对于物质生活和文化层面的需求也更为细致全面。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因为时空地域的差异和阶层发展的差距,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如许多民间艺术传承后继乏人,一些风俗仪式濒临失传。作为研究各个民族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的语言文字,受经济全球化,强势消费文化、跨区域交往和人口流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正面临着濒危的困境,像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语种、歌舞和戏曲等,正面临着消亡的困境〔7〕。现状表明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坚定一个引领,即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实现统筹发展在区域协调上跃升。

(三)传统文化应持续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绿色发展。这不仅需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实现文化上的健康发展。绿色文化应是建立在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的基础上,包含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环境美学及绿色运动等多个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提速,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如森林资源锐减和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近五千多种类的动植物处于濒危边缘〔8〕。同时由于物质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的丰富,也使得一些低俗文化侵害现下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对青少年们造成较为负面的影响。所以在弘揚和保护传统文化中,要坚持绿色发展,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如嘻哈文化、非主流亚文化、颓废丧文化的影响。

(四)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地对本土传统文化形成冲击。一些腐朽的外来文化已经对青少年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外来文化在青年所接触的文化消费中已占据很大地位,无论是影视片还是音乐,外来文化产品对中国青年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本土传统文化。譬如,近几年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在年轻的一代中越来越受到欢迎,与之对应的却是对本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关注度的下降。需要警惕的是外来文化已经对本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本土文化急需得到妥善保护。

(五)弘扬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9〕,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由于前期建设中,政府未能清楚的意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职能,许多文化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落实,文化设施建设的財政投入不足,导致群众文化建设不能落到实处。同时,相关职能部门未能合理使用文化专项资金,加之基层工作复杂、经费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层文化建设人才的流失。另外,在举办文化活动时,也忽视了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未能考虑到群众的兴趣爱好,从而导致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人员较少。

三、结合五大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弘扬与保护路径探索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面临自身发展的不平衡,还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今,随着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也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的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源泉,是先进文化的特质,是实现文化与时俱进、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需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时俱进,发挥人民群众也是文化创造主体的作用,大力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必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我们要认同和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还必须面相世界,博采众长。积极进行对外文化的学习交流,汲取和借鉴其他优秀民族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完善市场机制来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我国的文化遗产较为丰富,但也具有存世稀缺的特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象征,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国际间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完善市场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鼓励文化事业单位联合设立研究机构,开展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搜集,对其进行分门别类梳理,提出优化整合文化资源的方案,为指导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能够更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10〕。

(三)以绿色文化涵养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罗卡定律指出“凡两个物体接触,必会产生转移现象”,人类长期恣意的生产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也必将反作用于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物先腐而后虫生”告诫全党只有自身肌体健康才能抵制不给外部侵蚀以机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是需要以绿色意识为指导,健康有效的进行发展,才能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去芜存精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的灵魂。对传统文化需要选择性的进行传承和保护,既不能认为其产生于旧时代而全盘否定,让优秀的传统丢掉,也不能不加批判的予以吸收,让腐朽落后的思想影响社会风气。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筛选”,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值得学习,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弘扬和保护传统文化也需要合理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将传统文化放在与外来文化平等的地位,去芜存精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五)加强宣传教育来促进文化消费

为了切实让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形成互动,切实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依据,善于改革创新,坚持真抓实干,确保群众能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公共文化设施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建设的成果也应当由人民共享。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大投资建设博物馆、文化馆,免费放开已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亲民化手段,将文化之魅力与文字之玄妙、理性之内核与感性之外壳相结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多渠道发展。

四、结束语

弘扬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结合当前阶段经济发展的情况来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需要深入学习党和国家在传统文化观念上的解读,紧密结合五大发展理念,凝聚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土壤〔N〕.光明日报,2017-02-18.

〔2〕朱荣英.试析习近平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论述及其现实意义〔J〕.开封大学学报,2014,28(03):1-7.

〔3〕席红霞,段龙普.建设文化强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焦作大学学报,2014,28(04):14-16.

〔4〕徐望.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框架建构〔J〕.统计与决策,2018,(13):35-38.

〔5〕王云霞.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J〕.理论月刊,2010,(11):5-9.

〔6〕周厚虎.中美软实力战略比较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2013.

〔7〕周宏亮.论文化产业视角下萍乡采茶戏的发展困境及其出路〔J〕.萍乡学院学报,2017,34(01):15-19.

〔8〕王帆宇.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6.

〔9〕张博.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N〕.人民日报,2016-07-10(005).

〔10〕董成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解读和传承建构〔D〕.华侨大学,2016.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路径探索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