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探究

2019-08-16杨静刘建涛

理论观察 2019年6期
关键词:私有制人的本质异化劳动

杨静 刘建涛

摘 要: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是从劳动入手进行论证,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以及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从这种关系的分析中认识到了共产主义的实质就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私有制;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018 — 03

一、异化劳动的存在论阐释

异化劳动学说是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揭示的是工人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的真相,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产品是劳动者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象化的产品,是人的体力、智力物化的结晶。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应得到的产品就越多,相对应的财富就越多。但事实并非如此,雇佣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越多,那么他所生产出来的不依赖于他的存在物就越多,这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反过来压制他的产品。劳动为富人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使富人越来越富,却为工人生产出了赤贫。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是被资本方购买的,工人的劳动是资本运作的一部分产品价值,工人能够获得的就是生产出来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即维持自己及后代生存的部分。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工人所亲手生产的是更强大的支配自己的压迫性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生产出来的不仅是产品,还有异己的社会性的物质力量,即支配与被支配的社会权力。因此,“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P52)。因此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财富和贫穷是一回事。

其次,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的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所生产的产品上,还表现在劳动过程本身,劳动不是劳动者本身自主的活动,不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而是劳动者赖以谋生的手段。劳动者必须从事这样的劳动,否则就没有办法生存。劳动者在这样的劳动中体现不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处于虚无主义的笼罩之下,总是在工作之外寻找休闲的机会,在不劳动的时候寻求自由和愉悦。劳动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然而人总是在不劳动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人,人失去了作为人的特有的机能,变得跟动物一样。这就是人的劳动活动同人相异化。马克思指出:“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1〕(P54),由此产生的“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現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1〕(P55)

再次,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在整个自然界中,人与动物都会生产,动物生产是动物本能的需要,而人在生产整个自然界,这是人与动物生产的本质区别。在人类生产的过程中,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的媒介,劳动出现了异化,那么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也就被破坏了,不从这个根基上解决环境问题是不能彻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的,而西方的学者对于环境问题的分析和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在不改变异化劳动及其产生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进行细节的修补,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劳动的异化,使人不再享受劳动,而是为了肉体的存在和感官享受,不顾人类的长远利益,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那么人只是为了满足自身肉体的需要,就与动物无差异了,甚至爱因斯坦把这样的生活思想称之为猪栏的思想。

最后,人与人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必然通过与他人的现实关系表现出来,它和人与人的异化是同步的。整个社会存在着一种守恒定律,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被他人占有,劳动者生产出了不属于本人的劳动产品,被非劳动者本人占有,这就意味着人生产出了与自身相异的力量,而这种异化恰恰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因此,从实践中产生了一种感性异化的力量即物质力量,这种物质力量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扭曲为社会权力关系,从而导致了人与人的对立、冲突。

二、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首先,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产物。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私有财产是从异化劳动中产生出来的,而当私有财产发展到资本这个阶段时,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就变成相互作用,互为根据。我们知道人从事的外化劳动不一定都是异化劳动,因为有了私有财产,外化劳动才变成异化劳动。没有私有财产也就没有异化劳动。同样,只有当外化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私有财产才可能会出现,没有出现异化劳动,也就不会出现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出现是我们看到的表象问题,劳动的异化才是我们看到的本质性问题。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私有制的确立,劳动就发生了异化,并且不同的私有制意味着不同的社会权力关系。因此,在这种状况中对自然的改造必然导致人与人的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而这种统治关系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在古代是土地,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

其次,私有财产的实质是对抗关系。土地、资本是私有财产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私有财产其实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因为私有财产将人分为有产者和无产者两个对立的部分。现代私有财产表现为资本的私有财产和劳动的私有财产(工资)的对立,其本质上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和劳动人格化的工人之间的对立关系。资本与劳动之间是不可分离的矛盾关系。资本需要在劳动力的运用中获取剩余价值来进行增值,是劳动的积累和固化。作为劳动主体的劳动者,需要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存的需要—工资。资本家与工人之间,都想占有生产出来的劳动成果的更多份额,资本家依靠资本对工人及其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支配,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总是试图摆脱资本家的控制,双方的这种关系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实质就是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对作为活劳动人格化的工人的支配关系,因此,想要抛弃资本主义坏的方面而只保留其好的方面是不现实的幻想,资本与产生它的对抗力量是不可分割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今天的这个时代本质上是通过增值的货币即资本表达的。甚至于人的自信、尊严等等都可以通过货币来进行购买和交换。包括人的信用、才能、美德等够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因此成功的标准被物化了,资本化了。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本身其实也变成了货币。人生活的目的变成了追求更多的金钱和货币。货币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人越是追求货币就越是会陷入货币的统治当中,而在货币增值的漩涡中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资本只有量的目标,没有精神内涵。因此,当代人要想从自己身上扬弃对自然和社会的抽象态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本身就在货币、资本的抽象统治之中。

再次,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共产主义承担着扬弃私有财产的任务,即摆脱物对人的控制,摆脱劳动异化产物对人的控制。那么如何扬弃私有财产,这个扬弃的智慧在古代已经有了,赫拉克利特指出,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而马克思继承了这个古老的智慧,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1〕(P78)私有财产运动与共产主义的运动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私有财产是自我异化,共产主义是自我异化的扬弃。马克思是在私有财产中思考共产主义的,共产主义是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

私有财产提供了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的基础。只有在当私有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共产主义才能实现,没有发达的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的。私有制虽然是异化的劳动产物,但在一定时期是人类进步的体现,但这种进步是在扭曲中的进步。共产主义要建立在以往积累的全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所以是积极的扬弃。扬弃私有财产并不是要消灭它,而是要改变它的存在方式,即消灭它的私有性质,使它成为人的劳动的现实的成果,即消灭凝就在私有财产上的社会权力。一旦社会权力,即资本权力消亡了,那么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对立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自然、社会的技术的量化的态度就会转化为技艺的态度,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而现代私有财产即资本的消除必然要求异化劳动的消除,因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消灭劳动”的思想。只有消除私有财产、异化劳动才能真正扬弃对自然的纯粹有用态度,才能使得人类从抽象的生活中解放出现,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P83)

三、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共产主义是人对人的本质的完全占有,人向人自身的复归,表现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真正和谐,这种和谐里边蕴含着生机。

首先,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感性的自然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与产物,而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人的实践活动异化了,人对自然界的改变必然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主要是由资本及其造成二元的思维及行为方式造成。这种产生于资本的二元的建制把人与自然视为对立的两级,互不融通,这种对立性在现代社会表现的尤为明显,以至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把现代的自然称之为荒芜、文明的阴沟。因此,马克思将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消除作为共产主义的重要内容。人在从事对象性活动的过程中,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的正是人类本身。人没有一刻停止過对自然的改变,因为人类要在这种改变中不断的积累资本和财富,这只会加重人对自然的掠夺,资本扩张和循环越是强化,自然越是被抽象为无生命的质料世界。人与自然的矛盾需要通过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来改变。而这种对立关系是由资本造成的,不铲除资本,任何的改善人与自然的行为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资本意味着人与自然间整体性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对抗,人的抽象化必然导致自然的抽象化。其实自然就是人本身,是人的对象性的力量的物化形式,破坏自然就是在破坏人本身,这一简明的道路被资本遮蔽了起来,使得人难以在自然界中发现自己。

其次,共产主义使人的感觉得到解放的社会。在私有财产的统治下和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人的精神和肉体都被异化劳动统治着,人与人之间,与自己的劳动之间,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都存在着异化。这使人已经遗忘了作为人的感觉,而是作为资本家手中的资本在进行劳动,作为不得不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劳动的机器。这样一来人的感觉的丰富性被异化了的单纯拥有的感觉所替代。

马克思发现在现实的生活中,人的需要已经是一种非人的需要,是人对货币和资本无限的追求的需要。赚钱和积累资本已经成为人的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代替了人的情感和欢乐,发展到极致就变成了货币不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在服务于货币。在不同的工作种类中,追求着共同的目的即积累资本。而人在积累资本的过程中,度假、旅游也成为了奢侈品,甚至也成为资本增值的手段,成为旅游工业,知识也成为知识产业。人要不断的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激发别人的需要,以达到满足自身积累资本的需要,人看在钱的份上,可以付出和出卖自身的一切。在共产主义的追求中,人不再为了资本而劳动,不再为了私有财产而痛苦,人追求自身的人的感觉和成为人的需要,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劳动。因此,劳动成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成为具有吸引人的活动。在这样的境遇中人的感觉真正的成其为感觉,不再被简单的拥有的感觉所代替,失去了它的单纯的有效性和功利主义,人的多样性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发展,因而也就实现了全面的发展、自由的发展。陈新夏教授在《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文中提到“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包括人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人的个性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在当代,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我们做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判断,新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接近人的发展的现实要求。”〔2〕而这正是我国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再次,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完全占有。共产主义运动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商品交换变为产品交换,使人摆脱对货币的无限需求,使人的需要和享受摆脱利己主。人不再以资本和财产作为生活的目的,不以占有外在的财富而以生命活动本身作为人的全面的发展方式,即人本身的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而社会关系又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产生的,因此,要真正实现、占有人的本质就必须同时协调、和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只有这样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才有现实的基础。而这种人与人的关系的联合不再作为一种政治力量,而是实现为社会力量的时候,真正的人类社会也就到来了,人的感觉、多样的本质力量就得到了彻底的解放,通过占有他的对象物即在他与对象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了对自身的真正占有,物无论是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了人的物。因此,对人的本质的完全占有就是以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占有自己与他物的对象性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使自我得到确证,而不是异化为物质性的力量。

总之,共产主义通过扬弃异化劳动、私有财产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完全占有,使人向自身复归。这就决定了共产主义的运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消除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需要以发达的生产力作为前提。马克思说:“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1〕(P128)资本的历史运动将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经验和物质的精神的基础,没有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陈新夏.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美好生活需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9-20.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私有制人的本质异化劳动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认识和把握战争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分离及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