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
2019-08-16马小静
马小静
摘 要: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基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是关系着我国发展大局的一场变革。五大发展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坚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坚持抓住主要矛盾、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手进行解读,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掌握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而实践好五大发展理念。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024 — 03
一、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发展的历史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人类对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总体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关于对发展观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对这一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从酝酿到萌芽再到形成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新历史观”,即唯物主义历史观。“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自然经济、农业文明的封建社会中,大都主张英雄史观,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力量不是大多数真实存在的人,而是一种神圣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其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张资本主义历史观,认为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动力,資本是至高无上且神圣不可侵犯。比较而言,马克思的“新历史观”则是通过“生产力决定论”“两个决不会”等一系列思想和论断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且这个基本规律在本质上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因素和力量。马克思通过“两个决不会”论断进一步延展和深化了“生产力决定论”,进一步表述了人类社会形态是如何更替和如何发展变化,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阐发。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二重性矛盾进行探索,从而揭示商品和价值背后所隐藏的秘密,进而发现剩余价值,揭示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三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势。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高瞻远瞩的展望和设想,是从宏观的视角出发,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进行论述。
(二)列宁的发展
列宁对发展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辩证法的思考。列宁采取具体考察与马克思恩格斯宏观看待辩证法的不同的方式指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并特别指出对立统一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的。二是对“薄弱链条论”的思考。“薄弱链条论”是列宁把俄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解决俄国革命发展问题的范本,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三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考。列宁在面对内有反动势力叛乱的忧虑,外有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提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恢复平静后,列宁提出实行粮食税的发展战略。而这一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列宁开启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道路,探索出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不懈的艰苦探索,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毛泽东《实践论》的发展思想主要论述人的认识发展的源头及如何判断人的认识具有真理性标准,着重论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矛盾论》则侧重对结构的把握,着重论述事物内部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邓小平对发展思想的论述主要是从落后的生产力与社会需要不相匹配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述,分析我国社会最大的实际,揭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进而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对发展思想的论述是与时俱进和科学的,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全局上着眼于“发展”。当然在不断追求发展的速度、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出现了忽视发展的质量、水平、社会效益,进而暴露出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对于这些急需迫切的矛盾和问题,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论述。
(四)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经济新常态、政治文明新阶段、文化发展新气象的局面,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用来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首先,新时期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一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具体实践中局限于固定机制中等一系列矛盾急需呼唤创新。并且在新时代下各个领域都急需创新,进行创新的同时不能忽略最关键的主体--人,这就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人创新,依靠人创新,并将创新造福于人。其次,新时期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协调。面对发展起来后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必须从发展的理念、思路、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做到协调发展,做到统筹兼顾,特别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真正做到“全面”,更需要把握好协调。顺次,新时期发展的崭新模式是绿色。绿色发展理念着重强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在主要原则上着重强调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在抓手上着重强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绿色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进而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双赢局面,最终建设美丽中国。再次,新时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开放发展,准确的把握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深化认识开放是进步,封闭是落后的规律,从意识形态领域着手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构建公平竞争的环境,布局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最终世界各国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最后,新时期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共享。共享发展着重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只有人人参与发展,最后才能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的初衷是为了人民,依靠的动力也是人民,发展的好成果也应是人民来共享。共享发展的理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习近平“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论断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唯物辩证分析
(一)坚持遵循客观规律
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事物本身在发展运动过程中是遵循客观规律的。五大发展理念同样是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发展着的。首先,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呈现出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如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竞争、供求等规律已为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提供基本遵循和指出行动方向。其次,遵循自然规律的循环可持续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着重强调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最后实现人与自然共同生存理念。最后,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着重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力求寻求“最大公约数”,让不同主体、客体都各得其所、各司其能。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深刻揭示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契合人民福祉,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五大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一切事物的开展围绕人民,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更是从高层次、高水平出发,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三)坚持抓住主要矛盾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国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在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发展起来后矛盾并不比不发展的矛盾少,特别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向创新转变,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等问题,面对这些存在着的矛盾问题,五大发展理念正是由这些矛盾问题倒逼应运而生,符合新时代发展实际的需要进而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
(四)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五大发展理念虽在具体侧重点上各不相同,但在价值归属上是相通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五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在个性层面,创新发展着重从发展新动力、现代化方面入手高质量和高效益,协调发展着重从推动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下功夫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绿色发展着重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可持续方面发力,开放发展着重从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实现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着重从公共服务供给、脱贫攻坚等去增进人民福祉。在共性层面,五者之间的在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上,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都是统一的。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启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在党的十九大开篇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着初心和使命,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由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实践经验和宗旨所决定的,习总书记一直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说到底就是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想人民所想,办人民所需,切实的解决人民迫切的、急需的难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足点是人民当家做主,而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以人民为中心的着力点就是在发展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解决民生的实践中补齐短板,促进公平公正,特别是人民最关心的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优化环境增强精神需求。
(二)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样也是新时代的精髓,更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精髓,所以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新时代的新矛盾、新论断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推动经济进入新常态持续健康的发展。特别是面对新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需要我们立足事实,不忘初心,铭记历史的变革。面对社会矛盾由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同生产力落后的矛盾转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也需要我们立足实际解决新难题、新挑战。面对新时代新的战略目标,同样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全面提升自身,实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之,需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从需求侧和供给侧方面去探讨矛盾、解决矛盾,从实际出发,着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创新驱动战略。
(三)掌握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想、法治思维、底线思想”。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习近平的科学思维方法,才能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好,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俗语说:“思路决定出路”。所以我们要立足整体,统揽全局,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整体利益出发、坚持大局意识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制定了总体布局和战略部署。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更要从学习创新理论,树立创新精神上下足功夫,在理论上学习新时代的新思想,掌握新战略、新理论,当然,更不能脱离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最后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把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具体的实践落实上,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真正的惠及民生。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研究,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抓手,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质量与数量、稳定与发展、发展目的与发展路径和手段的關系矛盾。对底线思维的把握,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上有助于把握做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立足于最低的底线,从而约束自身。
〔参 考 文 献〕
〔1〕朱永刚.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研究-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考察〔J〕.行政与法,2016,(10):1-10.
〔2〕吴俊.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D〕.南华大学,20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