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研究
2019-08-15赵永胜
[摘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应具有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契合度、人才培养质量的高认可度、专业建设思路的清晰性、专业办学条件的高标准、人才培养环节的衔接性、社会服务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视野的国际化、专业管理文化的优越性等评判标准。因此,应通过树立先进培养理念,遵循科学建设规律;强调校企深度融合,基于岗位能力开发课程;创设真实岗位环境,贴近职业实战技能;推进课堂革命,打造金牌教育;全面提升教材质量,精准优化资源供应;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水平专业建设 评判标准
[作者简介]赵永胜(1976- ),男,山西昔阳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无锡 214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融合创新研究——现代学徒制的视角项目”(项目编号:2017JSJG508)和2018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教学诊改模式下人才培养关键质控点研究”(项目编号:KJXJ183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4-0029-07
为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进一步要求“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这一概念。但是,何为高水平专业?高水平专业有什么共性特征?如何建设高水平专业?这些是我们在建设初期就必须科学回答的问题,否则,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就失去了参照标准与目标导向。因此,必须明确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共性特征、建设路径,以促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的标准判断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所办专业的社会影响力,高水平专业更是其在行业与产业中的“金字招牌”。《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具有如下标准:
(一)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契合度
衡量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与产业对接程度的标志有四个:一是专业的引领性,即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对地方乃至区域的行业、产业规划发挥了重大引领作用;二是专业的吻合度,即高职院校只是围绕地方乃至区域现有或未来的行业、产业规划来开办专业;三是专业的融合性,即高职院校开办专业的策略是专业对接产业、专业链服务产业链,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四是专业的共享性,即高职院校重视政行企校各方资源的聚合,通过职工能力培训、研发成果带动、实体有效融合、智力全面合作、订单深度融入等多方合作方式,促进政行企校多方共同建设专业。显然,高水平专业只有具备对产业的引领性、吻合度、融合性、共享性,才能使专业与产业始终保持高契合度,即一个专业只有找准其与产业的对接点,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并集中优势建设重点专业等,才可能将其建设成为高水平专业。
(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认可度
衡量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培养的学生的认可度有如下几个指标:一是该专业历年的录取率。高水平专业一定是一个社会知名度较高与社会口碑较好的专业,其显著标志便是“进口旺”,具体指标包括:该专业第一志愿报名总人数及其增减率、该专业录取比例(该专业第一志愿报名总人数/该专业招生计划总人数)及其增减率、该专业实际报到率(该专业实际报到人数/专业录取总人数)及其增减率等,反映出高水平专业的旺盛生命力、强大办学实力与美好就业前景。二是该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定位清晰度。由于高水平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就业领域上的集中性,这就决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拥有显著的针对性,并满足行业对学生能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三是该专业学生的社会声誉。这源于两个视角,即学生经过学校教育后能否获得过硬的专业能力及他们在“各类评比和技能大赛上的获奖比率”①;已毕业学生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评判及自身对学校教育的认可性。这两个方面的信息无疑是社会对该专业最有力的评价。四是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就业对口率、高薪就业(起薪始终高于行业水平)、稳定就业且得到用人单位好评等,是检验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及其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五是该专业在社会的美誉度。例如,专业师资的学历、经历、职称及其代表其能力的教学成果、大赛奖励、学术成就,专业负责人在教育界、企业界的知名度与权威性,杰出毕业生比率及公众的认可度。六是该专业市场反应机制的灵活性。尽管专业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高水平专业必须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职业结构变化,适时优化调整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更新与完备实习实训条件等,从而在高水平专业上建立起“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之间”②高度关联的响应机制。
(三)专业建设思路的清晰性
专业建设思路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灵魂。一个专业要想成为高水平专业,不仅要从宏观上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且要从微观上把握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并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企业岗位实际的课程建设模式和“三全育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形成自身独有的专业建设理念和文化特色。
(四)专业办学条件的高标准
高水平专业一定具备优质的教學资源与过硬的办学条件。一个专业之所以能成为高水平专业,主要取决于以下条件支撑:一是拥有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在思想政治上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成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品质修养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在解惑释疑上具有扎实学识,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与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在身高为范上具有仁爱之心,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成为学生满意的好教师。专业带头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专业能否成为高水平专业。二是拥有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不仅具有“双师素质结构”,而且具有“双能(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实习实训操作)素质结构”。三是拥有高水平专业必需的量足质优的实习实训场地与教学设施。四是拥有高水平专业必需的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五是具有高水平专业必须具备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的显著性成果标志,如省部级以上国家级课程开发与信息化教学建设立项情况等。
(五)人才培养环节的衔接性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步骤与过程是客觀评判高水平专业的核心,要求每个步骤科学合理且有效衔接,从而保证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系统性与高效性。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五个对接”,开办该专业时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充足的了解,征求了用人单位对专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收集了毕业生对专业建设的合理建议,专业核心课程拥有优质教学资源并真正发挥作用,拥有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机制与评价标准及监控体系等,以保证每个步骤的科学性及高度衔接,从系统上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六)社会服务能力的高质量
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是高水平专业的重要职能。一是高水平专业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统一体。一个专业如果不进行人才培养,便不成为所谓的专业;同样,一个专业的教师如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开展社会服务,也不可能成为所谓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如果高水平专业只能培养简单的操作工,而不能服务于企业技术改造与科学研发,则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无法与企业进行深度有效的长期合作,该专业最终也会因为失去特色而逐步走向消亡。因此,高水平专业建设一定要警惕“以重视教学为名而忽视科研的论调”,使“教学为要,科研为基”③成为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二是高水平专业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一定要锁定在应用研究上。欧内斯特·博耶将学术划分为发现型、综合型、应用型及教学型四种类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应根据自己的服务领域,紧紧围绕企业需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应用学术,最终以创新引领学术、以研究带动教学、以成果服务社会、以良知引导学风,真正促进高水平专业建设。
(七)人才培养视野的国际化
在全球化语境和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的国际化水平必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管理模式、专业建设标准等达到了国际认可的领先水平;二是开办专业资源上的国际化,如专业经费投入国际化、开办场地国际化、师资和学生来源国际化、毕业生去向国际化、评价主体与标准国际化等。
(八)专业管理文化的优越性
高水平专业必然拥有源于管理制度并最终内化于心的优质管理文化与发展愿景,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高水平专业建设中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培育高水平专业优质文化;处理好高水平专业建设中大规模扩张与小规模保质之间的关系,以凸显高水平专业的办学特色;处理好高水平专业建设中动态和静态之间的关系,以坚守高水平专业的核心理念。
二、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
(一)树立先进培养理念,遵循科学建设规律
1.树立“六业贯通”④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所谓“六业”指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专业、职业、学业、就业、创业、事业”。“六业”之间并非是割裂关系,而是一个递进深化的统一体。第一步:必须以办出有特色的专业为出发点,把高水平专业建设作为历史使命。第二步:必须突出学生未来职业化的要求,培养出行业企业需要的职业化专业人才。第三步:必须体现学生的学业要求,把学生精力引导到学生的学业上。第四步: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提高专业就业率。第五步:必须将创业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有创业意识的学生直接创业。第六步:必须以成就学生的事业为育人目标,为学生一生的成人与成才、成长和成功提供根本指引。
2.遵循科学建设规律。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规律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专业建设上的前瞻性。要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了解、对国家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科学分析,前瞻性地精准设置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哺育后,使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的发展速度、规模、质量与区域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峰期、数量、规格相匹配。二是专业建设上的适应性。应该着眼未来技术技能发展趋势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技术技能动态拓展能力并成为专业复合型人才。三是专业建设上的开放性。运用国内外各种社会办学力量,深入开展与各方的全面合作,不断创新行业企业欢迎的办学模式,通过专业建设的开放性来有效满足人才市场开放性的需要。四是专业建设上的可靠性。专业建设的软硬件条件能够全面满足专业运行的需求,确保“有保障、有质量、有特色、有市场的高水平专业建设”⑤。
(二)强调校企深度融合,基于岗位能力开发课程
1.强调校企深度融合。高水平专业必须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行业性代表企业为合作对象并进行深度融合。这既是办好高水平专业的逻辑前提与根本保障,也是专业人才服务的重要保障。深度融合的标志为:一是合作共建专业。合作模式包括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校企互动式模式、“订单”式合作等。二是合作共定培养质量标准。校企共同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等。三是合作共定培养方案。这是指企业能工巧匠与管理高手积极参与高水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等的制定与完善。四是合作共定培养内容。这是指能将企业的作业流程、内容、方法、项目和案例等融入高水平专业相应的专业课程中。五是合作共定诊改流程。这是指企业根据岗位能力需求与专业教学团队对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实训锻炼、学生管理等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与改进。六是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⑥。另外,技能竞赛,教学、科研及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也可以由校企共同完成。
2.基于岗位能力开发课程。一是构建基于职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所谓“职业能力”指从事该职业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包括拥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不同能力,即初学阶段对岗位认知的能力、入门阶段对单项基本操作能力的掌握、入行后对独立执行能力的掌握和入职后对综合能力的掌握。所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经历上述四个阶段逐层递进式的过程。高水平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可以分为“通识能力、单项基本操作能力、独立执行能力、综合能力”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完成“学生、学徒、准职业人、职员”四个身份的转变,这就决定了课程体系要根据上述四个身份与四层递进来构建。其课程逻辑关系是层层对接,依据职业能力递进目标进行设置;课程顺序则经过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从基本到拓展、从单一到综合的分层次渐进过程。其实施路径为:第一,在课程体系及每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要按照“职业能力递进”的思路,制定与之匹配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适用内容、教学模式等。第二,要柔性化建设课程,即根据市场需求动态化地设置课程。第三,要建立来源于社会各界的专兼职多样化、综合性的教学团队,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第四,要使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显性课程指教学计划中列出的课程,隐性课程指教学计划之外的课程。前者固然重要,但后者中的校园文化、校风学风、师生关系、社团活动等情境往往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因而必须完善隐性课程。第五,要构建配套考核指标,即必须在考核上细化学生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构建出从单一到综合、从基本到拓展的分段考核评价体系,做到既关注过程考核又重视结果考核。
二是构建基于企业工作环境的课程体系。融合了企业工作环境的课程体系是将真实的企业生产、技术创新、产品营销、管理运行等要求完整地贯穿到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职业培养目标。第一,搭建好高水平专业企业工作课程的软硬件条件。硬件条件指如同企业生产必需条件的教学设施。一类是真实的教学设备,其与企业现阶段使用的设备相同,与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基本相同。另一类是仿真的教学设备,主要起辅助生产的作用并以企业管理方法为载体。软件条件指具有企业环境教学的规范制度,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守纪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以达到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第二,要优化企业工作环境的课程教学实践管理,如必需的规模化生产设备与职业技能竞赛设备的配置、制定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良好的企业文化等。
(三)创设真实岗位环境,贴近职业实战技能
只有把握技术同步性、空间情景性、任务模拟性、角色体验性、管理严密性等原则,才能从整体上创设出高水平专业的真实岗位环境。
1.开放实训教学基地。要根据高水平专业课程实践实训教学的需求,将实践实训场地建成多功能、全开放、自助式的智能化实训场地并实现智能化、全方位开放的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同时,建设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动态教学管理,以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例如,通过网络视频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访问服务器上的教学资源库;利用教学平台全面及时掌握实训过程;利用巡回指导功能,实现教师对学生实训指导过程的记录与实训项目考核评分等。
2.整合校企合作实训资源。在不断充实校内实践实训基地的同时,也要与区域内外知名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型实训基地(凸显教学性,隐藏生产性)、生产型实训基地(凸显生产性,隐藏教学性)、教学生产型实训基地(教学性为主,生产性为辅)、生产教学型实训基地(生产性为主,教学性为辅)等多种类型的实训基地,以更加丰富与优化高水平专业实验实训教学资源。
3.有效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如在“楼宇智能化专业现代化教学资源库”软件中设置工程项目库、工程设备库、工程工具库、工程附材库、系统原图库、规范图集库等教学资源,有图片、3D仿真模型、工程案例、图集、课件、教案等大量素材,内容涵盖消防、安全技术防范、建筑设备监控等系统的最新技术、规范和主流产品,以3D互动的仿真文件展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推进课堂革命,打造金牌教育
1.推进课堂革命。高水平专业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具有学习的愉悦感、体现学习的价值感,从而助力他们爱上学习。要推进高水平专业课堂革命,必须让教师来一场“心灵革命”、教材来一次“内容革命”、教案来一次“方法革命”、教室来一次“技术革命”、教风来一次“服务和管理革命”等,最终让考核指标落实到学生到课率、学生抬头率、学生点头率、学生合格率等上来。
2.打造金牌教育。金牌教育指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有两个衡量标准:一个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另一个是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要抓好三项基础工作:一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到高水平专业的教育,则必须具有以下五层意蕴:一是教育的灵魂性,这是高水平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二是教育的优质性,这是高水平专业教育的价值追求。三是教育的研究性,这是高水平专业教育的方向引力。四是教育的追求性,这是高水平专业教育的目标动力。这种追求包括人才培养定位的高规格、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水平、管理体系的高水平、高服务体系的高水平等。五是教育的温度性,这是高水平专业教育的服务特色。这种教育以人文关怀为底色,以关心学生成长为导向,把专业育人理念、专业育人策略、专业育人资源惠及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个方面与各个环节,让学生从录取之日起就能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这就要求高水平专业教育必须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坦诚相待、平等交流”的人文氛围。
(五)全面提升教材质量,精准优化资源供应
教材是培养学生职业操守、技术技能、就業创业和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影响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职教类教材存在内容与职业标准不对接、呈现形式单一、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一些质量低劣校本教材扰乱了教材市场的正常秩序,助长了一些学校在教学管理中的形式主义作风”⑦等。因此,需要加强教材统筹规划,引领教材建设创新;加快教材内容改革,优化教材类型结构;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推进教材建设立体化等,以打造专业精品教材,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教材管理体制,提高教材管理水平;完善教材开发机制,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完善教材准入机制,规范教材选用秩序;完善教材评价机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等,以加强教材建设规范管理。
(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与优秀分子的“示范者”,成为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的“启迪者”。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教师的师德建设需要在以下几个着力点上下功夫:一是着力加强师德制度建设。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体系建设、落实主体责任与建好工作体系、细化标准与层层落实等措施,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执行到位。二是着力把好教师选拔关。教师扮演着“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的特殊角色,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无人可比,决定了必须从严把好教师道德水准关。三是着力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只有“传道者”自己明道、信道,才有可能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⑧。四是着力强化教师价值引领。引导教师以理想信念为魂、以师德师风为本、以潜心治学为基,从而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五是着力完善师德评价考核机制。明确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并运用到教师聘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年度考核、干部选任等方面。六是着力落实师德责任追究制度。从“六条禁令”到“红七条”,再到“十项准则”,为追究教师的师德责任提供了细致、具体的标准。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高职院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负直接领导责任的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一定要对失德言行坚决一查到底并依法依规严肃惩处。
2.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优秀教师应具有以下特征:在教学资历方面,有留学经历与国际交流经历,高学历、高职称及具有校级以上骨干教师荣誉的教师优先。在教学科研上,主持或参与教科研课题和项目、省级以上示范校或骨干校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并卓有成效地指导了学生技能大赛。在教学组织方面,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更多地采用项目实践或合作学习方法。在培训方面,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领域的培训。围绕上述特征做好师资培训工作:一是主动研修学习。二是教师示范培训,即选派教师到具备资质条件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等进行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三是建立互聘兼职机制,即专业教师进企业,能工巧匠进学校。四是强调引进教师有企业经历的占比过半。“职业院校新补充专业教师(含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要逐步提高至50%。”⑨五是开展体验式学习。讲授法仍是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方法,知识传授明显多于能力培养。而体验式学习既为学生所欢迎,又是优秀教师选择最多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六是创新培训教学模式。要开展基于教学实践知识管理型学习、基于发展性评价精准学习、面向组织绩效能力提升等模式的教学培训,以便将先进的教学理念、适应的科学教法、有效的技术技能、科学的教学工具等及时地提供给教师。
[注释]
①④周建松,孔德兰,陈正江.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政策演进、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66,67.
②李洪渠,彭振宇,张一婵.基于市场视角看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内涵及特征[J].职教论坛,2015(12):7.
③王耀东.大学应重构科研与教学关系[N].光明日报,2016-10-28.
⑤吕斌.应对“时间差”,下活专业建设这盘棋[N].中国教育报,2017-02-05.
⑥李劲,唐晓林. 高职高水平专业怎样建与评[N].中国教育报,2018-05-22.
⑦崔发周.校本教材当“退烧”[N].中国教育报,2018-05-
08.
⑧潘玉驹,王中对.高校师德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8(34):130.
⑨湖北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7〕55号)[Z].2017-11-28.
[参考文献]
[1]王松柏.强化内涵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黎明职业大学改革发展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8-12-11.
[2]廖世园.怎样给一个专业打分[N].中国教育报,2017-03-07.
[3]徐士萍.不要把高職科研神秘化[N].中国青年报,2009-12-21.
[4]张伟,陈扣洋.基于“职业能力递进”,改革高职专业课程[N].中国教育报,2018-10-30.
[5]张馨月.基于企业工作环境,改革高职课程[N].中国教育报,2018-10-09.
[6]朱孝平.把握实训教学环境设计关键原则[N].中国教育报,2017-09-26.
[7]靳小玲,胡莉彬.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J].职教论坛,2016(24).
[8]詹逸思.爱上学习其实并不难[N].光明日报,2018-11-22.
[9]温贻芳.高职“课堂革命”之道[N].人民政协报,2018-01-10.
[10]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
[11]王卓华.“以本为本”的五层意蕴[N].光明日报,2018-12-20.
[12]曹国永.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8-09-27.
[13]王春燕.为优质师资画像 设置培养参照系[N].中国教育报,2018-05-15.
[14]闫寒冰.“互联网+”吹出教师培训新风向[N].光明日报,201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