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探析
2019-08-15田耘
摘要:让·艾什诺兹,1947年在法国出生,是当代法国新一代小说代表人物,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17部作品,1979年出版处女作《格林威治子午线》,一举拿下费雷翁奖,1999年,凭借《我走了》成功斩获了龚古尔奖。他的主要叙事风格是反讽,其风格也引起了各国评论家的讨论,认为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叙事风格。他把反讽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法国当代反讽潮流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状及对社会的思考。
关键词:让·艾什诺兹;反讽;不确定性
让·艾什诺兹在1999年带着他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中国,从那开始,他的作品开始由中国翻译家翻译,出版中文版,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了他的作品。艾什诺兹的写作风格在法国本地乃至世界各地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世界各地都有他的忠实读者,书一出版就可万人空巷。在中国,让·埃什诺兹的小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翻译成中文,但由于对其创作背景及叙述手法研究甚少,翻译的版本很多都不能表达出原作的精髓,所以本文将深刻探讨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
一、 体裁的多变
让·艾什诺兹的小说情节常常给读者一种真实却又不切实际的感觉,但读者又能感受现实感。在把他的作品读完之后,你就会发现他的小说体裁真是多变,看得出来他对各种各样的小说体裁都热爱有加,比如《格林威治子午线》(1979)像黑色小说、《切罗基》(1983)像侦探小说、《出征马来亚》(1986)像历险小说、《湖》(1989)像间谍小说,《我们仨》(1992)则融合了历险和科幻叙事,由此可见他的小说体裁风格涉及之广。而且,让·艾什诺兹擅长在一部小说中糅合多种体裁和人物关系,比如在《格林威治子午线》中除了有间谍,还有杀手,还有冒险家,《我走了》也是结合了历险和侦探故事。他通过这些元素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多变的环境及人物情节,令人感觉荒诞不经,但在某一个节点它又能让所有的线索联系在一起,描绘出一场精彩无比的剧情。比如在《切罗基》中一个负责盯梢的人物按照常理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隐藏自己不被发现,在此文中盯梢的人用一本《陆海空》来表达当下的处境,可谓是妙极了。小说也生动风趣地描写了该人物的隐藏方法,“卡里耶从兜里掏出一张折叠的报纸,打开来,假装看着,尽管这种天,坐在长凳上看报未免太冷了一点”。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又表达了人物的滑稽与可笑。体裁的多变为艾什诺兹的小说框架更为夸大和精细,给他留下更多讲故事发挥的空间,又通过幽默的反讽手法与传统小说区别开来,从而打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小说世界,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读者。
二、 不确定的美学
让·艾什诺兹的小说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元素,比如物体声音的不协调和追求通过电影技巧来营造讽刺效果等等,这些都给他的作品增加了特别的趣味,在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叙述方面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裁上糅合了传统爱情、历险、侦探小说,体现了他对传统小说的喜爱,但是其风格又远远游离在传统小说的风格之外,体现了其体裁的不确定性。第二,在叙述上,让·艾什诺兹通过对小说结构的多重和独特的反讽来达到小说多变的节奏,这是其叙述的不确定性;第三,让·艾什诺兹小说中经常看到现代人的无聊、忙碌、不知所措和孤独,这是现代人类的真实情况,小说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中,这是其人物场景的不确定性。让·艾什诺兹小说不确定美学成了小说的主角,比如在《湖》中出现的两个艺术家艾利塞奥·舒沃兹和夏尔·埃斯特雷拉在《我走了》中再度出现,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角色在某个时刻相遇,不得不让读者猜测作者的用意,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们有什么关系吗?此外,让·艾什诺兹还喜欢用名人的名字来给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取名,比如肖邦(《湖》)、拜伦(《格林威治子午线》)、德加(《切罗基》),由于跟名人的名字一样,读者就会自动带入名人的特质进入角色,到最后才发现,他们除了名字一样,完全没有任何其他共同点,这可能也是让·艾什诺兹喜欢跟读者开的玩笑。至于小说人物的外形也可以说是极不稳定了,比如在小说《我走了》中由于假死闹剧改名本加特内尔,书中写到“德拉艾不满足于大难不死,这毕竟只让费雷吃了小小一惊,他居然在这几个月里改头换面了一番,这才叫人惊诧不已,他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如果说德拉艾的改头换面是故意为之,那么神秘的埃莱娜外形的改变可以说是让人费解了,书中写到:“费雷已经不是第一次不能一眼就把她给认出来,在医院中就发生过,当她走进病房时,他就曾感受过这种同样的反应缓冲,每一次他重新看到埃莱娜,都覺得眼前的她已经不完全是同一个人。”这一大段的描写表现出了埃莱娜改变自己的决心。从人物不确定的营造出的特定美学,现实与幻想交错,小说人物身份的多变及环境的不稳定,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想给读者更多的美学享受,他的作品不能简单地归类为某一类小说。
三、 结语
让·艾什诺兹小说中的人物都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小心翼翼地活着,他们想获得世界的温暖,他们孤独且卑微,我们可以在这些角色上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让·艾什诺兹有别于传统作家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探析,他主要是从人物的动作上来体现其心理世界,避免了传统的悲伤的创作基调,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态度来描绘人生百态,在现代社会的读者压力倍增的情况下,给他们了传输了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圣英.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美学——法国当代作家让·艾什诺兹作品研究[J].外国文学,2017(6):13-22.
[2]戴秋霞.让·艾什诺兹小说中的愚比情结[J].法国研究,2017(2):78-86.
[3]孙圣英.法国当代作家让·艾什诺兹的符号化写作[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4):143-148+172.
[4]张余凤.让·艾什诺兹小说的电影叙事风格剖析[D].南京:国际关系学院,2015.
[5]戴秋霞.让·艾什诺兹小说中的影像世界[J].外国文学研究,2014,36(1):105-112.
[6]由权.艾什诺兹小说的不确定美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8(3):122-129.
作者简介:
田耘,北京市,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