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9-08-15石万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外固定架创伤骨科四肢骨折

石万

摘 要:目的:分析治疗创伤骨科四肢骨折的病人中使用外固定架医治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在2016年12月18日至2019年3月23日期间创伤骨科中收治的四肢骨折病人,依据骨折的日期分为外固定组42例与内固定组42例病人。实施外固定架治疗外固定组的骨折患者,使用传统的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病人。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与治疗的优良率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使用外固定架方式治疗的外固定组患者手术时切口的长度与出血量、手术所用时间以及骨折位置愈合时间都优于应用传统内固定方式治疗的内固定组患者,并且外固定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少于内固定组,外固定组的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各项数据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创伤骨科四肢骨折的病人中使用外固定架医治的疗效比较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创伤骨科;四肢骨折;外固定架;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2-0192-02

0 引言

治疗四肢骨折患者使用外固定架医治,因其方式操作比较简单,且固定时比较迅速,对骨折病人的创伤比较小,可以有效缩短骨折处的愈合时间,促进病人骨折处的康复。传统内固定术使用的是骨板以及金属螺钉等物质在骨折位置进行固定连接处理,患处容易出现二次感染现象,导致病情加重,严重的还会危及骨折病人的生命健康[1]。外固定架救治方式现今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为探讨此方式具体的优势,现做如下分析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84例在2016年12月18日至2019年3月23日期间创伤骨科中收治的四肢骨折病人,依据骨折的日期分为外固定组42例与内固定组42例病人。外固定组中有男病人27例,女病人15例,年龄在23岁至66岁,平均(39.83±8.03)岁,其中骨折属于闭合性的有29例,骨折属于开放性的有13例。骨折的原因分为:交通事故导致骨折的有13例,高处坠落导致骨折的有12例,机械损坏导致骨折的有14例,其他因素导致骨折的有3例;内固定组中有男病人26例,女病人16例,年龄在23岁至67岁,平均(39.79±8.07)岁,其中骨折属于闭合性的有27例,骨折属于开放性的有15例;骨折的原因分为:交通事故导致骨折的有12例,高处坠落导致骨折的有13例,机械损坏导致骨折的有11例,其他因素导致骨折的有6例;(1)纳入的标准为:1)使用胸部的CT与X线检查诊断为四肢骨折。2)骨折病人对本次试验内容知情,并自愿在同意书上签字。(2)排除的标准是:1)排除存在骨质疏松的骨折病人。2)排除骨折位置存在先天畸形或者存在手术史的患者。3)排除存在内分泌病症或者血液性病症的病人[2]。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外固定组的病人实施外固定架方式治疗,具体方式为:在手术前使用X线进行骨折位置的检查,以了解具体的骨折情况。手术时帮助骨折病人调整最佳的手术体位,并将骨折的断端进行牵引操作,再给其进行麻醉处理,在患者骨折位置的远端与近端均穿入外固定使用的螺钉,使其与患者的骨纵轴保持垂直状态,检查复位的效果,完全无误后进行手术操作。手术操作完成后安装外固定架,并将压力调整到合适的力度,在完全处理开放性骨折后,实施切口缝合和清创等处理。在预后要定期使用X线给骨折患者进行检查。此手术要求医护人员操作技术比较高,通常在实施手术之前都需要由经验比较高的医师对其骨折部位进行评估,手术后还要加强对各项体征的监测,以预防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内固定组的患者实施传统的内固定方式治疗,结合骨折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麻醉,继而实施骨折复位与骨折处固定处理。在实施手术之前根据骨折情况科学制定手术的步骤与方法,继而保证手术的顺利性与安全性。在进行骨折位置复位牵引后,再实施内固定操作。

1.3 观察指标

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与治疗的优良率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切口感染、内固定位移、骨不连以及切口周围疼痛等情况为主。优良率分为优、良、差。其中优的标准为:病人骨折位置在8周内完全愈合,且使用X线检查没有发现骨折线,各关节活动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良的标准是:病人骨折位置的愈合时间在8周至12周之间,没有出现畸形现象,肢体短缩小于1厘米,且患者的关节功能受限较小,活动差范围在10度~30度。差的标准是:病人的肢体功能受限比较严重,且骨折位置的愈合时间大于9个月,肢体短缩程度大于2厘米,严重危及正常生活[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9.0软件处理,两组收集的数据用T值与X2值实施检验操作,计量资料用均值与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各指标变化与骨折愈合时间

经过相应方式治疗后,外固定组骨折病人手术时的切口长度与出血量以及手术用时都少于内固定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外固定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内固定组,各项数据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与并发症情况

使用外固定架治疗的外固定组治疗后的优良率高于应用传统内固定医治的内固定组病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出现3例并发症现象,其中有1例出现骨不连现象,有2例是切口感染现象;内固定组出现10例并发症现象,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感染现象,有2例患者为骨不连现象,有4例病人出现内固定位移现象,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周围疼痛现象。既且外固定组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低于内固定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骨折骨科病人的治疗中,需要选择最佳的固定方式,以防患肢位置的软组织受到损伤,还能保证患肢位置血液循环正常,促进骨折位置尽快愈合以及身体各项技能的恢复[4]。随着外固定架固定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在骨折骨科中应用的也越来越多,取得的效果也非常显著。外固定架固定术对骨折位置有较好的固定作用,还能起到一定的矫正效果,以防骨折处出现偏移。同时此方式也可以快速、有效的对骨折处进行止血操作,进而减少预后中出现相应的并发症,使骨折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有效的缩短了预后中患者的康复时间[5]。另一方面,此固定方式具有较高的调控性与灵活性,而且存在极好的机体相容性,对于后续用药方面也比较便利。而传统的内固定术是将固定物置入到病人体内,比较容易引发感染等并发症,而且此手术方式需要将患处的软组织剥离掉,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概率比较高,而且此手术方式用时比较长,也间接的增加了术中的出血量,进而导致骨折病人伤口愈合的时间比较长。在进行相应的手术时要尽量满足以下要求:(1)在进行相应治疗时应尽量减低对骨折处软组织的损伤,以减少骨折病人手术时的出血量,继而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速度。(2)在手术时尽量消除旋转步骤的操作,以保证骨折处的相对固定,降低创口的愈合时间。(3)手术时以促进身体各项功能恢复为目的,在不危及病人预后的正常生活下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對病人骨折处要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肢体功能,若达不到完全恢复其肢体功能,也要选择移位比较少的固定方案,以最大限度矫正骨折位置[6]。通过上述的数据也能看出,在治疗创伤骨科中收治的四肢骨折病人使用外固定架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以及手术的用时,进而有效提升骨折位置的愈合时间与治疗的优良率,还能降低预后中出现切口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的概率。相比应用传统内固定术的治疗方式要更好,各项数据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使用外固定架方式治疗四肢骨折病人具有稳定、快捷以及效率高等优势,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病人的疼痛感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具有显著的预后价值。

4 结语

综上所述,治疗创伤骨科四肢骨折的病人中使用外固定架医治可以减少切口长度与出血量以及手术用时,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减少预后中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提升治疗的优良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俊,廖苏平.克氏钉和外固定架修复 Bennett 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3):390-395.

[2] 贾军岩.使用外固定架和内固定术在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18):65-66.

[3] 贾汝谊.外固定架和使用内固定术在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6):71-73.

[4] 马涌,杨晓辉,冉建.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4):161.

[5] 梁春林,谭庆力,方立宗.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外固定架的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18,v.3;No.39(03):71-72+75.

[6] 卿巨耀.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v.25;No.497(10):83-85.

猜你喜欢

外固定架创伤骨科四肢骨折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40例临床观察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急诊外固定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小腿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
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护理
四肢骨折合并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骨折内固定手术时机探讨
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对比分析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