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尼松龙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婴儿痉挛的临床对比研究
2019-08-15蒋志平袁远宏
蒋志平,彭 骞,罗 丹,袁远宏
0 引言
婴儿痉挛症(IS)又名“West综合征”,是一种高发于特定年龄阶段(多为1岁以内,高峰为4~7个月)的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分为症状性和隐原性2类[1-2]。1841年,West博士在《柳叶刀》杂志中首次报道并描述了该类疾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点头样癫痫、肌阵挛大发作、大摺刀型惊厥、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精神运动发育障碍以及智力缺陷等[3]。目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静脉注射后,由于起效迅速、能够有效控制婴儿痉挛发作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小,已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4-6]。因此,本研究对比分析泼尼松龙与ACTH对婴儿痉挛症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率以及复发率,为改善婴儿痉挛症患儿临床表征以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1例确诊为婴儿痉挛症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泼尼松龙治疗组(泼尼松龙组,43例)ACTH治疗组(ACTH 组,48例)。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如表1所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婴儿痉挛症患儿的一般情况比较
1.2 研究方法
1.2.1 纳入标准 上述患儿纳入标准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制定的IS诊断标准: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频繁的呈鞠躬样或点头样的强直性痉挛发作、精神运动发育延迟或倒退三联征、脑电图呈高峰节律紊乱以及智力发育障碍导致智力低下、思维迟缓呆滞等。
1.2.2 治疗方法 泼尼松龙组患儿给予静滴泼尼松龙磷酸钠酯2.0 mg/(kg·次),q12 h,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滴注;ACTH组患儿采用静滴ACTH 20 IU/d,患儿的总体治疗周期为4周左右[7-8],之后改为泼尼松龙每天1.5~2.0 mg/kg口服,2个月后逐渐减量停药。
1.3 评价指标 对比分析两种药物治疗1、2、4周后的总体有效率、患儿智商指数(DQ)和智力指数(M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3年内病情复发率。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儿给予不同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如表2所示,ACTH组患儿在治疗1、2、4周后的总体有效率高于泼尼松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DQ评分对比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DQ评分见表3。结果显示,ACTH组患儿治疗后的DQ评分与泼尼松龙组患儿相比明显升高,且远期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MI评分对比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MI评分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ACTH组患儿治疗后的MI评分高于泼尼松龙组患儿,且远期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对比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见表5。ACTH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3年内复发率与泼尼松龙组患儿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IS是婴儿期较为普遍的难治性癫痫综合征,于1841年首次报道。IS的主要临床表征为对称的轴向肌肉收缩(包括颈部、躯干和/或四肢)以及出现智力发育障碍,体格生长迟缓,痉挛性瘫痪,四肢无力,小头畸形等多种恶性并发症[9-12]。该病高发于1~3岁幼儿,发病率高达17.8%,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针对IS的鉴别诊断主要通过脑电图及CT检查。IS的治疗困难,目前治疗方案较多,国内外尚无统一方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氨己烯酸(VGB)是目前临床上治疗IS的一线药物[13]。相关研究报道,氨己烯酸对IS结节性硬化所致IS有良好效果,但由于其能够导致视野缺损而尚未进入临床。此外,维生素B6和丙种球蛋白治疗IS的有效率分别为17.3 %和62.9%,因后者为血液制品、价格昂贵,常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大量研究针对隐源性IS患儿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早期使用皮质激素控制痉挛发作与远期认知的良好发育密切相关。ACTH对隐源性IS患儿的长期神经发育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抗癫痫药物(包括VGB),并且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发作和治疗开始较短时间间隔内的神经发育,成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隐源性IS的首选药物[14-16]。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DQ评分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MI评分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5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对比(%)
最近的美国指南及国际抗癫痫联盟指出,ACTH对患儿的发育落后及智力低下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对于其他抗癫痫药物治疗失败的难治性癫痫的控制成功率高达40%,确认ACTH疗法是婴儿痉挛的首选初始治疗方案[17-19]。目前认为,导致IS的主要原因有神经元发育异常、离子通道基因突变、黑皮质素受体基因变异以及染色体异常等。由于IS是一种多基因病,其诱发因素较为复杂,需要从基因、发育和母孕期的健康等多方面综合性考虑,其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为当下国内外神经科专家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和难点[20-21]。
本研究结果表明,ACTH组在治疗1、2、4周后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3.33%、93.75%、97.92%,较泼尼松龙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ACTH组治疗4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3年内复发率较泼尼松龙组低,且患儿的DQ和MI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ACTH对IS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泼尼松龙,且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较后者显著降低,提示ACTH能明显改善IS,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患儿全身不良反应较轻,且疗效与病程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