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罗恩病的治疗药物以及单药与联合治疗的抉择

2019-08-15欧阳春晖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9年6期
关键词:硫唑嘌呤沙利度胺生物制剂

欧阳春晖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且病因不明确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通常认为是在有遗传易感性背景下,环境因素、感染因素、菌群失调、饮食因素等多方面原因最终导致肠道的黏膜免疫损害。CD可以累及全消化道任何部位,呈节段性分布,病变累及肠壁全层,往往呈透壁性发展,临床上可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肠瘘、不全性肠梗阻甚至穿孔。CD还可以并发许多肠外症状[1-2],最常见的如皮肤病变(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关节病变,以及肝脏病变和眼部病变等。青少年患者常常伴有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迟缓[3]。

1 CD的诊断标准及分型

近年来,CD的全球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的CD患者发病率也明显升高。一方面与饮食习惯及环境因素的改变有关,研究表明,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可能与CD的发生有关。另一方面,随着包括小肠CTE、MRE检查及小肠镜技术的开展,包括小肠CD在内的许多小肠疾病逐渐被发现及认知。目前,CD的诊断尚无金标准,临床上常采纳WHO诊断标准:①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②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③全壁性炎症病变;④非干酪性肉芽肿;⑤裂沟、瘘管;⑥肛门部病变。同时具有诊断要点①、②、③者为疑诊患者,若再具备④、⑤、⑥三者中任意1条者可确诊,若具备④者,只需要加上①②③中2条即可。

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的综合评估后才能诊断。关于CD的分类,目前,我们仍采取蒙特利尔分型(见表1)。

2 CD的治疗药物

CD是一种伴随终生的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CD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 5-氨基水杨酸类 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可用于轻度结肠型CD患者,对于拒绝接受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的中度回结肠CD患者也可以尝试使用[4-5],但一定要注意定期追踪复查,如果效果欠佳,应及时更换或升级治疗。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比较安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白细胞下降。

表1 CD的蒙特利尔分型

2.2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中度以上CD患者诱导缓解治疗的一线药物,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激素仅作为诱导缓解药物,药物总疗程一般不超过3个月,不能作为维持缓解用药。起始剂量为0.75~1 mg/(kg·d),起效后逐渐减停。②严密监测在激素服用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反应,不能耐受的需要尽快减停。③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激素治疗,要注意患者是否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严重骨质疏松等),掌握药物使用适应证。

2.3 免疫抑制剂 此类药物主要包括硫唑嘌呤、甲氨蝶呤、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既可以作为CD的诱导缓解药物(如他克莫司、甲氨蝶呤),也可以作为维持缓解药物(如硫唑嘌呤)长期使用。其中,硫唑嘌呤是CD维持治疗的一线药物[6]。

免疫抑制剂在使用过程中亦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需要严密监测。其中,硫唑嘌呤引起的骨髓抑制导致的白细胞下降、粒细胞缺乏症最为常见,可以造成严重的感染,甚至导致死亡。目前,临床上可对患者进行嘌呤药物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如NUDT15、TPMT基因),可以使临床医生更好地指导患者用药及监测,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7]。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不能使用甲氨喋呤。

2.4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CD治疗的一类划时代药物。自从生物制剂应用于临床以来,CD的临床缓解率和黏膜愈合率大大提高,患者的手术次数减少,生存质量得到提高[8]。最早进入国内的生物制剂是英夫利昔单抗。英夫利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的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其作用机制是中和体内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英夫利昔单抗还可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免疫相关性疾病[9-11]。其治疗CD的使用剂量为5~10 mg/kg,疗程为0、2、6周,以后每8周使用1次。药物起效快,既可以作为诱导缓解药物,又可以作为维持缓解药物长期使用。其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皮肤改变及机会感染,长期使用要监测药物浓度及抗抗体产生,警惕继发性失效。

2.5 其他药物 治疗CD的二线药物包括沙利度胺、抗菌药物(术后患者)。沙利度胺可以部分抑制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因此,对于生物制剂过敏或者经济上不能承担的患者,在医生全面评估下可以考虑使用[12]。沙利度胺起效较慢,通常为8周左右,因此不能作为诱导缓解药物。其不良反应为四肢麻木、疼痛,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严禁使用(海豹胎)。CD患者术后可使用抗菌药物,多推荐甲硝唑或奥硝唑,一般疗程不超过3个月。

2.6 肠内营养治疗 CD的营养治疗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营养支持治疗,而是指营养素的全胃肠内营养,营养方式有鼻饲和口服2种,一般疗程为3个月。肠内营养治疗一般适用于青少年患者,其疗效与激素相似,且有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13]。其次,对于CD合并肠皮瘘或者腹腔脓肿的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治疗方式。

3 CD药物的选择:单用vs.合用

CD的诊断明确后,应该进行全面的诊断描述,包括年龄(A)、部位(L)、生物学行为(B)、有无肛周病变(P)、活动程度(CDAI评分)。这样可以对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对于病情较轻、对诱导缓解方案有效患者,常常以单药进行维持治疗,但对于一些患者需要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治疗。

3.1 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用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联用方式。对于中度以上的CD患者,诱导缓解一线药物为激素。激素起效快,但不能长期使用(疗程不超过3个月),因此,激素的使用必须要有其他药物进行桥接,继续维持缓解。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是最常见的联用药物。硫唑嘌呤需要8~12周才能起效,因此在激素使用早期就联合使用硫唑嘌呤,能保证很好的桥接。

3.2 生物制剂与免疫抑制剂联用 无论是诱导缓解还是维持缓解,英夫利昔单抗通常是单独使用,但研究发现,硫唑嘌呤可以减少英夫利昔单抗的抗抗体的产生,联用可以减少生物制剂的继发性失效[14]。但也有报道,两者联用可能会增加机会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率,长期使用需要定期监测[15]。

3.3 免疫抑制剂和沙利度胺的联用 沙利度胺有一定的拮抗TNF-α作用,对于生物制剂过敏或者经济上不能承担的患者,可以考虑免疫抑制剂和沙利度胺的联用。但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患者,沙利度胺是禁用的。

3.4 肠内营养治疗与其他治疗的联用 青少年活动期CD,尤其是累及小肠及伴有营养不良时,营养治疗可以作为一线诱导缓解治疗方案,疗程为3个月左右,其后可与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沙利度胺等治疗方案进行桥接,继续维持缓解治疗方案。

另外,成人CD患者合并腹腔脓肿或者腹腔瘘管病变时,暂时不适合免疫抑制剂或者生物制剂的治疗(会增加感染机会),可以使用全肠内营养和抗生素联合使用,待感染控制后再联用其他药物方案进行桥接。

3.5 妊娠期用药 妊娠是一个特殊时期,原则上来讲,妊娠期尽可能单药治疗。原本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者生物制剂单药维持的方案不变,妊娠中后期停用生物制剂。如果妊娠前使用生物制剂联用免疫抑制剂,且病情控制稳定,妊娠期可以考虑单用生物制剂维持。

3.6 其他 根据病情酌情停用联用药物,使用单药维持。如果患者已经达到黏膜愈合且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考虑停止联用,用单药维持(生物制剂或者免疫抑制剂),但这种情况需要医生与患者详细沟通后共同决定,且需要定期监测,以防止疾病的复发。

4 总结

CD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疾病累及的部位、活动程度、并发症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对药物的反应及不良反应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表现,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做到的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疾病生物学行为以及不同的并发症,结合患者既往对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猜你喜欢

硫唑嘌呤沙利度胺生物制剂
JournalofHepatology|硫唑嘌呤与吗替麦考酚酯诱导治疗初治自身免疫性肝炎缓解的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
生物制剂在银屑病中的临床应用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不同配伍生物制剂对水稻秸秆青贮品质及饲喂价值的影响
三种生物制剂农药对克氏原螯虾影响研究初报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硫唑嘌呤(AZA)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硫唑嘌呤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沙利度胺治疗肺纤维化新进展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1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