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建立评价及其临床意义
2019-08-14顾俊宏
顾俊宏
(云南省楚雄州中医医院影像科 云南 楚雄 675000)
缺血性脑卒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发病率,且不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不同,其预后、转归以及治疗也存在显著差异[1]。相关文献报道,患者梗死灶面积、缺血半暗带区与有效侧支循环的建立存在密切联系,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再灌注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了解和研究缺血性脑卒中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既往临床中评估脑卒中侧支循环情况主要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法,但是此方法不仅花费时间长,且属于有创操作,明显增加了患者痛苦。近些年CT血管成像(CTA)由其较强直观性、花费时间短、无创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鉴于此,本文应用CTA对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进行评估,详细分析了侧支循环对患者预后及临床疗效的影响,具体报告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应用CTA对患者侧支代偿情况进行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将所有患者分为无侧支循环组和侧支循环组。无侧支循环组(40例)中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19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6.59±7.48)岁;合并高血压26例,冠心病14例。侧支循环组(40例)中女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17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6.56±7.42)岁;合并高血压25例,冠心病15例。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均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且呈进行性加重或无法自行缓解状态;②经MRI检查或颅脑CT检查显示脑动脉重度闭塞或狭窄不低于1支;③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相关资料缺失;②CTA检查无法耐受或CTA检查禁忌症或不能配合;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④予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再次狭窄。
1.2 方法
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1天内均接受MRI、颅脑CT和超声检查,明确患者梗死面积、发病部位,并辅以心电图、血常规等常规检查;此外对患者进行CTA检查了解侧支建立及代偿、血管闭塞或狭窄情况。
CTA检查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仪,利用高压注射器,应用MPR、VR、MIP以及薄层重建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患者前臂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含碘造影剂(碘海醇)。之后安排专业医师阅片,意见一致则判定阅片有效。
1.3 评价标准
(1)随访1年后的预后情况:应用RANKIN量表[3]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估,分值为0~6分,6分表明患者死亡,3~6分表明预后不良,0~2分表明预后良好;(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3)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病灶狭窄程度、多发或单发以及病灶位置。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针对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针对影像学检查结果、1年后预后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23.0软件包中,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无侧支循环组闭塞率、单发病灶率较侧支循环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n/%)
2.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分析
无侧支循环组NIHSS评分(2.78±1.26)分较侧支循环组(0.76±0.59)分明显更高,t=9.1825,P<0.05。
2.3 两组患者1年后随访预后情况分析
无侧支循环组1年后预后良好率47.50%(19/40)较侧支循环组75.00%(30/40)明显更低,t=6.3726,P<0.05。
3 讨论
侧支循环包括新生血管(三级)、细小血管吻合支(二级)、Willis环(一级),是指脑组织供血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新形成血管吻合或血流经由侧支至缺血位置,对缺血组织的再灌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机体颈内动脉闭塞和狭窄存在一定联系,但是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此类患者预后良好,究其原因与侧支循环代偿的建立有密切联系。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众多,有研究认为与机体血管狭窄程度联系紧密,本次研究中,无侧支循环组血管闭塞率较侧支循环组明显更低,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也有研究指出,良好侧支循环可以有效减少或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中应用NIHSS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及预后,结果显示侧支循环组NIHSS评分较无侧支循环组显著更低,且1年预后良好率显著更高,进一步提示侧支循环的良好建立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其血管狭窄程度有密切联系,应用CTA可以准确评价患者侧支循环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