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对策
2019-08-14刘秋杰
刘秋杰
(四川文理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生态旅游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0 引言
教育部曾指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教育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1]协同创新已成为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之一.从本质上讲,协同创新是通过政府引导和机制体制安排,促进行业、企业和高校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是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资源,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较高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师资团队是当务之急.目前,虽然有许多高校在合作育人和办学等方面与企业、行业和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由于这四方在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方面的差异,很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中形成最大协同作用,四川文理学院亦如此.因此,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模式下,充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四方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对策.这对于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1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是指通过政府的引导和体制机制安排,整合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加速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的推广应用,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因此,政校行企协同创新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1.1 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转向专业化,即培养多元化的具有个性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从国际视角来看,培养学生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取向.四川文理学院就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致力于塑造具有“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强大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必须的.只有具备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团队才能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的协同创新趋势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带动下,建立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四方联动机制,将协同创新理论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这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
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下,作为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激烈竞争中,谁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团队,谁就能获得一定的优势.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四川文理学院存在的问题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低、素质不高、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不健全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借助协同创新理论,为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找到切入点,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
1.3 是“政校行企”四方实现互利共赢的根本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就如同一个整体,那么组成这个整体的主要部分应该为政府、高校、行业及企业,即政校行企.由于政校行企之间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且在社会经济中的优势各异,如果可以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模型,并配以一整套坚实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四方各自优势,形成互利共赢的协同阵势,助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2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标准模型
为发挥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必须理顺政校行企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角色分配,探寻四者之间协同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即:利益驱动的互利共赢协同机制、互聘共培的人力资源协同机制、健全完善的培训体系协同机制,达成共同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与互利共赢”的目标和愿景,构建政府引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引和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标准模型,以确保政校行企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标准模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标准模型
2.1 政府引导
政府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充当着引导者的作用,主要任务是协调高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和规划,引导协同创新平台,为发展中的行业和企业提供服务;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向相关行业靠拢;并通过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协同创新行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有效促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有序健康发展.
2.2 学校主体
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起着主体的作用,他们是知识的创新者和人才培养者.高校的优势在于其科研环境和智力资源,能够创新科技成果和培养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并能够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推动课程开发、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建设等的发展和创新.
2.3 行业指引
行业(即行业机构)在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行业机构通过及时准确地传递市场信息,将高校合适的优秀的人才引荐到企业中去,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行业还应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与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指导专业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2.4 企业主导
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企业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来,并起着主导作用.高校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实践过硬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教授实践课程;同时,也可以派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培训.通过高校与企业的互聘共培,协同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技术精良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以更好地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3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对策
3.1 设定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在当前协同创新浪潮的引领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与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专业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为: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立足政府、行业、企业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四方合作的互利共赢,以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标准模型为导向,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最终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规模稳定、发展层次清晰(如四川文理学院应努力建成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领军人和高层次人才的金字塔型的实践教学师资分布层次)、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团结协作、富有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既能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又为行业和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助力,更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
3.2 建立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
3.2.1 利益驱动的互利共赢协同机制
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通过政校行企四方的协同合作,政府希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得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大力支持,通过高校科学研究活动促进社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如四川文理学院)渴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团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行业(通常指行业相关的机构)追求的利益方向就是可以在社会中提高行业机构的影响力;而企业则是希望在使用优秀的人才和相关资源方面花费较低的成本,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社会知名度,以及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应注重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四方各自的利益需求,立足利益共同点,以多重目标为导向推动四方联动,逐步形成利益驱动的互利共赢协同机制.
3.2.2 互聘共培的人力资源协同机制
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的引领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必须要树立开放式协同构建的理念,打破“教师唯高校所有、企业技术能手唯企业所聘”的守旧观念.企业中的一些技术精湛的师傅和专家等可以丰富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师队伍中,如四川文理学院的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而为了弥补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可以从企业聘请一些优秀的生产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发挥专兼结合优势.同时,还可以通过学术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从国内外资深学府和产业行业中聘请相关访问教授及行业顾问,进一步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和专业建设,指导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
3.2.3 健全完善的培训体系协同机制
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下,要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到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对专兼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进行强化培训,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协同创新机制.对于专业教师,我们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校本培训,并安排他们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四川文理学院有些专业就是利用寒暑假将教师安排到企业中锻炼,但是力度还不够;对于兼职教师,为了不断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及提高实践技能能力,应定期对他们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同时,还要定期组织专兼教师的学术讨论、座谈、横向项目共研和海外访问等活动(这些四川文理学院是需要加强的),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培训体系,实现各种优势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要加强学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以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3 建立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坚实保障措施
3.3.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模式是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阻力.[2]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需要接受从理论教学到综合实践教学的转变,认识到: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和各部门应通过会议、研讨、学习材料等方式加强引导,使教师熟悉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教研室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共同学习人才培养方案,[3]强化教师认识到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发展的危机感.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适当提高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课时比例,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书本和理论,而忽略了联系生产实践.加强青年教师注重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意识,鼓励他们主动争取学校提供的实践进修学习、校内外培训等的机会,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技能比赛,以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4]
3.3.2 产学研用相结合,协同做好横向课题研发和成果转化
在协同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密切联系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动向,以横向课题合作研发为主要形式,强化政校行企四方合作,在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流程改进等方面,教师和企业人员共享研究过程和成果,在实践中得到锻炼.[5]一方面,企业中的这种横向课题,非常有利于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项目主题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工程课题,将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科技转化,推广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等,更好地应用并服务于生产和社会.四川文理学院在横向课题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做的也并不是很好,横向课题立项不多,更不要说成果转化了,需要在这层面大力加强 .[6]
3.3.3 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建立明确的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评价指标,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考评标准也是简单粗略或缺乏,专业教师的年终考核或职称评审仍然侧重于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等指标,没有对实践教学水平作明确要求.要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应用型本科院校规范制定实践教学能力考评标准是必要的,将教师参与一线生产实践及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取得的相应创新成果纳入考核评估体系,且考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评优评先、年终考核、职称评聘和党政职务晋升相关联,形成一套严谨的竞争和考核机制.同时,应加大对教师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课题的立项支持力度,建立实践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确保教师进行专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
结 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整合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协同创新模式探索和政策规划指导,创新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