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中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9-08-14许匀
许 匀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江苏 泰兴 225400)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出现狭窄或阻塞,促使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引发疾病[1]。临床根据其发病情况,分为两种类型,即稳定性冠心病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心病发病突然,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提升疗效,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其能够对冠状动脉狭窄位置明确显示,促使临床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但其属于有创检测,重复性较差,且检测费用较高,难以在基层普及[2]。超声心动图是临床常用无创检查措施,为进一步分析其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观察并计算其敏感度、准确度及特异度,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无缺失;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研究;配合度较好;无交流障碍及精神疾病史;均经冠脉造影确诊。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既往曾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者。纳入患者,男34例,女36例,年龄34~60岁,平均(50.12±3.61)岁,病程1~10年,平均(5.12±1.23)年。
1.2 方法
采用Philips IE33、GE vivid7彩色超声诊断仪经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探头频率为2.5MHz。常规消毒铺巾,取左侧卧位,将胸前部位充分暴露出来,使用探头进行检测,将其放置在胸骨左侧3~5肋骨间,对患者实施检测,选取胸骨旁左室长轴、剑下四腔心等切面,对心腔大小、血管内径、瓣膜厚度、心肌回声等进行观察。根据超声心动图左室壁16节段分区法,对收缩期,各段室壁心内膜向心运动幅度进行测量,同时观察室壁增厚情况,实施定性分析。
1.3 观察指标
计算超声心动图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敏感度=真阳性/(假阴性+真阳性)×100%;特异度=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临床资料整理归纳,分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采用SPSS19.0系统实施计算,分别使用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超声心动图具体检查结果,见表。
表 检查结果
2.2 超声心动图敏感度、准确度及特异度
超声心动图检查,敏感度为80.65%(50/62),特异度为38.10%(8/31),准确度69.88%(58/83)。
3 讨论
报道显示[4],我国冠心病患病率为0.77%,且随着老龄化的加重,成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在许多发达国家,是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冠心病死亡率逐渐下降,这与其医疗发展、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努力密切相关。冠心病发病突然,多在夜间及凌晨发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临床患者常见表现为典型胸痛 、心前区不适、心悸或乏力、猝死,需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超声心动图是临床常用检查措施,能后显示心脏形态、室壁运动、左心功能等,对冠心病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是,其准确性与超声检查者的经验关系密切。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依据为,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心肌对血流灌注的减少异常敏感,一旦出现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即可出现室壁异常运动,因此缺血阶段的室壁异常运动是诊断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对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效果,尚还存在争议,有学者报道显示[5-6],给予88例冠心病超声心动图检查,其敏感度为26%、特异性为5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心动图检查,敏感度为80.65%(50/62),特异度为38.10%(8/31),准确度69.88%(58/83),可见敏感度及准确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提示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诊断具有一定局现性,并非所有狭窄动脉均引起室壁运动改变,由于侧支循环,在慢性缺血导致冠心病心绞痛时往往未能表现出超声心动图特征性改变。同时,局部室壁运动还会受到邻近心肌收缩强弱的影响,因此会出现误诊现象。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中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准确度,但特异度还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