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8-14吴建飞孔雅露
吴建飞,孔雅露,汤 红
(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肝血管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按照病理学分类主要分为毛细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等[1]。对于瘤体不明显者、脂肪肝所致病变区域不清者,二维超声的诊断效果不佳[2],不利于病人的健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基于二维超声技术下不断发展,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肝血管瘤临床诊断标准;均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21岁~76岁,平均年龄(61.25±4.23)岁;男106例(53.0%),女94例(47.0%)。
1.2 方法
1.2.1 物品准备 运用东芝Aplio 3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高频线阵频率调整为7.5MHz。
1.2.2 操作方法 检查前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找到肝脏体表定位,先采用二维超声做常规检查,观察肝脏部位形态及大小是否正常,病变区域边缘是否清晰、内部回声情况等。再对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观察,显示病灶内部及周围的血流信号,调整声速与入射角(<60°),对血流信号处进行脉冲式多普勒取样,观察病变部位及周围的彩色血流分布情况,并进行分级。观察动脉血流频谱,记录其最大血流速度(Vmax)以及阻力指数(RI)。
1.3 观察指标
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将肝血管瘤的彩色血流信号分为0~Ⅳ级:结果显示没有出现彩色血流标注,为0级;结果显示彩色血流呈点状或短线状标注,为Ⅰ级;结果显示彩色血流呈长线状、分支状标注,为Ⅱ级;果显示彩色血流呈局部密集或团块状标注,为Ⅲ级以上[3]。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t检验用于计量资料,以±s表示。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造影前后肝血管瘤彩色血流信号表现情况
通过对造影前后肝血管瘤彩色血流信号的表现情况进行比较,血管瘤彩色血流信号表现为0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彩色血流信号表现为Ⅰ级~Ⅱ级以及Ⅲ级以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造影前后肝血管瘤彩色血流信号表现情况[n(%)]
2.2 造影前后肝血管瘤Vmax及RI指数比较
通过对造影前后肝血管瘤Vmax及RI指数进行比较,造影后Vmax及RI指数高于造影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造影前后肝血管瘤Vmax及RI指数比较(±s)
表2 造影前后肝血管瘤Vmax及RI指数比较(±s)
注:与造影前比较,*P<0.05。
Vmax(m/s) RI造影前 200 0.54±0.33 0.66±0.14造影后 200 0.67±0.24* 0.86±0.17*t-2.674 6.937 P-0.000 0.000 n
3 讨论
肝脏是机体重要脏器之一,一旦出现病变或功能障碍,会威胁人体的健康。肝血管瘤临床多常见,形状多表现为圆形、椭圆形,少数患者的瘤体呈现不规则形状[4]。有研究认为,肝脏的毛细血管充血扩张或坏死,肝脏产生淤血,从而引发肝血管瘤[5]。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主要是在二维超声图像的基础上叠加彩色多普勒,通过探测出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流信号,利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对病灶内的血管丰富程度做出判断;通过调整声速与入射角(<60°)对动静脉血流频谱进行测量,以达到诊断肝血管瘤的目的[6]。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更清楚地观察到肿瘤微血管灌注的变化和肿瘤的范围,提高肝血管瘤诊断的准确率。有研究认为,血管瘤内部血流流速较低,导致检出率较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于较小的血管瘤结节内部所产生的血流显示较为困难,较少结节周围及内部可见星点状血流,多普勒频谱多以显示静脉血流信号为主[7]。
本研究结果显示,造影后血管瘤彩色血流信号表现为0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彩色血流信号表现为Ⅰ级~Ⅱ级以及Ⅲ级以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后Vmax及RI指数高于造影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虽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在较小的肝血管瘤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其安全、无创伤、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仍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